寶寶上學前,一定要教教孩子如何“發火”,免得被欺負

兩位媽媽在超市聊天,一個媽媽說:“我家的孩子最近總是發火,我越是叫他停下來,他就越是要大吵大鬧!”另一位媽媽卻說:“我家小孩在幼兒園總是被欺負,因為他完全不會和別人計較,一點兒火氣也沒有!我也很著急!”

猜猜怎麼了?他們的孩子都需要學會表達【良性憤怒】

當孩子生氣發怒了,家長總會告訴孩子“別哭”或者“沒什麼好哭的”,卻沒有意識到這會導致孩子只好選擇不良的宣洩憤怒的方式。這種抑制情緒的方式其實是一種“冷暴力”,長此以往會形成惡性循環

良性的表達憤怒是健康的,就像手指被劃破之後,你的身體會立即反應,收縮血管,釋放白細胞一樣。心理的創傷要修復也需要經歷這樣的一段過程,倘若情緒中的信息沒有被及時地釋放與解讀,我們心裡就會留下一條無法閉合的傷口。

寶寶上學前,一定要教教孩子如何“發火”,免得被欺負

“沒什麼好哭”效應會帶來以下兩種情況,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1、阻止孩子表達憤怒會讓孩子產生羞恥感。孩子不能把個人情緒與自我形象分割開來,當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卻被告知“沒什麼好哭的”,會讓他們認定自己是壞孩子。然而,家長以大聲、有害的方式表達憤怒或者暴力行為,會成為孩子的模板,當孩子發怒也會非常可怕。

2、孩子再也不發怒了。這時孩子會在處理情緒的時候創造一個“虛假自我”:父母心中的好孩子。這種孩子長大後很難從“假我”中剝離出真實的情感,結果將會帶來“壓抑”、“消極抵抗”等狀態,並且顯得膚淺。因為他們將能夠拓寬深度和塑造品格的情緒都一併隱藏起來了。

寶寶上學前,一定要教教孩子如何“發火”,免得被欺負

家長如何引導才能讓孩子表達良性憤怒呢?

首先,家長需要了解並實踐良性表達憤怒。在生氣時嘗試正念法能讓自己覺得更舒服,對憤怒的抗拒往往會加劇怒氣

其次,對於孩子的憤怒表現家長可以首先採用承認接納孩子的憤怒情緒,“我知道你現在非常生氣,好像有個皮球在肚子裡,快要爆炸了,我也有過”

然後吧,採用“積極time out”轉身走開讓彼此有時間冷靜;“現在你需要暫時離開,找個地方恢復平靜,等你準備好了,我們再來討論你生氣原因是什麼,我等著你”

最後,別忘了事後總結。孩子大致回覆平靜,可是心裡的困惑還是沒有解開。你可以讓孩子躺在你的懷裡,聽聽孩子說他剛才經歷了什麼,問問他是不是有其他的解決辦法,相信不生氣的他鬼點子一定比你多!

切記不要長篇大論你的想法,告訴他應該怎麼去做!因為生氣的並不是你,你這麼一說,就等於在否定孩子的情緒,之前的努力就白費了!誰說“幸福的家庭”不發火?不同的是,我們無論憤怒還是和好,都在一起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