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市場空間大 市佔率回升

快遞:市場空間大 市佔率回升

2010年是國內快遞業高速成長的起始點,截止2017年,國內快遞業務量暴增至401億件,業務收入規模也高達4957億元,7年間複合增速分別高達50%和36%。從人均GDP和市佔率的角度看,2017年可能是行業的一個分界點,國內快遞業理論上已進入成熟期。

快遞業具有較高的資金和規模壁壘,目前國內快遞業已形成順豐+“四通一達”的競爭格局,進入成熟期後,外延併購將成為行業主基調。

參照美國快遞巨頭聯邦和UPS的發展史,上市快遞企業股價真正上漲週期是在成熟期,這一階段下外延併購促使龍頭企業市佔率提升,進而帶來業務件均價平穩抬升以及規模優勢下成本逐步下行。長龍頭快遞公司顯然是最受益的標的,但目前市場給予上市公司較高的估值待遇,短期還不是佈局的好時機。

行業增速快 發展空間大

中國擁有巨大的消費市場以及全球最大的電商網,從而催生了千億規模的快遞產業。2017年國內快遞業務量達到401億件,同比增長28%,業務收入4957億元,同比增長24.7%,雖然較2016年增速有所回落,但整體仍維持較高水平。據郵政局預計,2018年國內快遞業務量同比增長22.2%,收入同比也將達到20%以上的增長,到2020年,國內快遞業務量將達到700億件,年複合增速超過20%,可見未來快遞行業仍將保持平穩速度。

長遠來看,快遞未來極限潛在空間有多大?這個很難去算,但可以先看組數值,與國外比,美國快遞市場是最成熟的產業,每年增速在3%-5%,目前業務量100億件左右,其中聯邦、UPS、DHL和USPS四家快遞公司壟斷了90%的市場份額,2017年營收規模超過萬億人民幣,而體量更大、增速更高的中國,目前整個快遞業收入規模不到5000億元,五家上市快遞企業市佔率57%。

其次,從業務量上看,2014年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一名了,2017年日均包裹量首次突破1億次。阿里巴巴對未來6-7年的數據預測是,日均包裹量將超過10億件,在單件價格不下行假設下,顯然國內快遞業遠沒有到天花板。

或將進入成熟階段

歷史數據顯示,快遞企業業務發展階段與人均GDP發展具有正相關性,人均GDP在1500美元時行業處於發展初期,當進入到5000-8000美元時,會進入快速增長階段,而人均GDP處於8000美元以上,行業則進入成熟期。

回過頭來看,中國快遞業起步於2006年的郵政改革及電商爆發期,快速成長期起點是2010年郵政法明確了快遞業務及快遞企業的法律地位,而2005年國內人均GDP為1700多美金,2011年人均GDP則達到5540美元,時點基本上一致。2017年國內人均GDP為8582美元,首次突破8000美元,這或許意味著快遞業已進入平穩增長的成熟期。

市場進入成熟期後,龍頭兼併重組會成為快遞行業主基調。參考美國聯邦快遞和UPS快遞的發展歷程,2000年之後二者大量併購快遞資產,甚至將德國TNT公司攬入旗下。過去一年實際上國內快遞業已經發生多起併購,比如說蘇寧物流併購天天快遞,青旅物流併購全峰快遞,圓通併購先達國際,中通收購多箇中轉站等。

市佔率提升也是行業成熟期的重要表現之一。2010年-2017年是野蠻式發展階段,雖然整體業務規模暴增,但龍頭集中度並沒有顯著提升,尤其是2013年後,除中通外,其他四家公司的業務量增速均低於同期行業平均水平,直接導致集中度出現連續回落,CR8從2013年80%下跌至2017年1月曆史最低點75.6。可喜的是,年末會回升至77.7,並於今年2月創出81%的新高。

上市快遞企業分析

目前投資者耳熟能詳的A股快遞上市公司主要有5家,分別是順豐控股、圓通速遞、申通快遞、韻達股份和德邦股份。

從商業模式看,順豐的商業模式是最獨特,也是壁壘最高的。其採取重資產的直營模式,而且定位高端電商件和商務件,營收端規模在快遞公司裡最高,2017年順豐的單價收入為23元,遠高於行業13元的均值。長期看,商務件每年的增速相當於3-4倍GDP增速,而且除EMS外無其他競爭對手,未來每年保持20%左右的穩定增速並不難,是公司業績的穩定器。公司同時拓展冷鏈、重貨及同城等新業務,其冷鏈已經實現盈虧平衡,同城、重貨也呈現出迅猛增長勢頭,2017年整個新業務佔比提高3.5%至13.5%,新業務將成為順豐長期成長另一主推動力。

與順豐的直營模式不同,前期通達係為滿足擴張需要,採取加盟的輕資產模式,加盟模式雖然快件的中轉和運輸主要由總部負責,但兩端的攬收和派送則由加盟商網絡承擔。過去整個行業的單件均價下行,但通達系的快遞主體的利潤還在增長,就是依靠壓縮加盟商兩端的利潤實現的,這一模式在行業野蠻發展時很有利,但進入成熟期後,運營效應低下成為企業成長的絆腳石,因為快遞服務同質化嚴重,提高運營效率是企業獲得超額利潤的主要方式。

我們來看兩組數據,對轉運中心把控力越強,效率就越高,順豐對轉運中心採取全直營模式,而中通、圓通、申通、韻達的轉運中心直營率分別為95%、73%、59%和92%;在轉運處理效率方面,順豐行業最高,每小時4萬件,中通、韻達、申通和圓通分別是2.3萬件、2萬件、1.8萬件和1.2萬件。

所以這兩年通達係為提高運營效率,資本開支都很高,主要做兩件事,第一是收購、改造或者新建轉運中心,其中包括自動分揀系統智能化改造;第二是做幹線建設,包括提高自有車比例以及擴大大型車的數量。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幾年,隨行業增速下行,控本增效會是快遞企業最主要的功課,而控本增效主要在於如何提高運營效率。

整體而言,順豐的商業模式獨特,護城河高,而通達系中,韻達這兩年實行了精細化管理,效果顯著,一方面單件成本行業下降最快,另一方面,申訴率也是通達系中最低的。另外,中通的運營效率和規模效應在通達系最好,菜鳥入股後,領先優勢會更加明顯。市場是聰明的,順豐和韻達的估值都給得很高,稍微便宜一點的中通則在美股上市。

至於申通、圓通還有德邦,都需要繼續觀察。申通今年預期估值可能會在20倍以下,但他的問題也不少,能不能投資要看兩點,一是申訴率有沒有下降;二是業務量有沒有回升。圓通今年的資本開支很大,後續看對加盟商的管控能力有沒有強化。德邦股份剛上市,原來主業聚焦的是快運重貨市場,2013年進入快遞業,定位也是在重貨這塊,數據看增長還不錯,而且管理層執行能力強,有做強做大的戰略野心,值得投資者跟蹤。

快遞:市場空間大 市佔率回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