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纯粹易碎的青春,不得轻易触碰——东野圭吾《放学后》

《放学后》里,我想写的是出于普通人无法理解的动机而行凶的故事。这个书名引发了一些讨论,可我至今都觉得不错。

——东野圭吾

《放学后》是东野圭吾的早期作品,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错综复杂的诡计、出乎意料的凶手、无法理解的动机、惊恐惊叹的结局、震撼人心的启发……那些早被我们遗忘的来自青春期的脆弱自尊,不得随便轻视,不得轻易触碰。

那些纯粹易碎的青春,不得轻易触碰——东野圭吾《放学后》

圈套

作为早期推理小说的《放学后》,东野圭吾把较多的笔墨放在诡计的设计上:前岛老师(主人公)疑似遭人谋害的心理铺垫、密室杀人的故弄玄虚、毫无破绽的不在场证明、受害人被掉包的行凶失误、惊慌失措却合情合理的结局……

当中最为出色的莫过于1)凶手利用密室诡计制造不在场证明;2)凶手误导警方前岛老师是其谋害的目标,而实质是另有其人。一层层无缝的圈套,一道道缜密的诡计,谜底似乎、大概、将要呼之欲出,却总感觉哪儿不对劲儿,让人看着心急如麻。

那些纯粹易碎的青春,不得轻易触碰——东野圭吾《放学后》

突破

案子的线索看似很多,又似乎没有。一连两起谋杀案发生在女子高中,没有目击者,没有证人,没有学生告知警方哪怕一丁点小消息,似乎所有学生都毫不关心凶手是谁,那些青春期的女生们脑子里究竟想的是什么?无人知道。

师生之间的矛盾、教师之间的秘密、学生之间的包庇……都有可能成为突破的线索;而前岛老师,这个一直觉得有人要谋害他的“当事人”,颤栗般地嗅出了异样的味道——来自对密室的破解,来自对射箭社成员的猜疑,还有,来自那时刻围绕在身边的危险味道。

一根二十八点五英寸的长箭道破了密室之谜,也证实了凶手(们)。毫无疑问,东野圭吾的整个推理密不透风,逻辑缜密。前有让人蒙圈的心理铺垫,中有忽明忽暗却有根有据的线索,后有一针一线解析透彻的真相,最终神来一笔让谜底水落石出。

那些纯粹易碎的青春,不得轻易触碰——东野圭吾《放学后》

杀意

说到凶手的动机,正如东野圭吾所说,一开始确实让人难以理解。一个高中女生自慰的情形被两个男老师目睹,成为她人生的最大困扰,甚至冒出自杀的念头。而杀意,就这样冲动地萌发,恣意地蔓延,疯狂地执行……

静下心思考,这种恨意来自何处?是隐私彻底地暴露?是青春期脆弱的自尊?是一直小心翼翼保护的纯粹被破坏?我想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恨意的来源。我们也曾经历过那个脆弱不堪的青春,不想被打扰,不想被破坏,那一碰即碎的不是青春,而是人心。

另外,非常惊叹小说的结局,真正想要杀害前岛的其实是他的妻子,为何?因为他只知道一味地从她身上索取——自由、快乐、孩子……而人,在自己珍惜的东西被夺取时,都会变得疯狂,不管是青春期的孩子,还是已经长大的成人。

那些纯粹易碎的青春,不得轻易触碰——东野圭吾《放学后》

东野圭吾的作品总会直击心灵,《放学后》让我们震撼之余,也让我们不得不去深思人心的脆弱和疯狂。当我们不再重视金钱等物质生活时,什么才是我们终此一生值得去珍惜,去守护呢?

但愿我们心中的那片纯粹的美丽,单纯的真实不被破坏,同时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不被占据心中一方的恶魔所摆布,所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