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繭一絲一業興

“是啊,科學養蠶,一年能多個好幾茬,增加的收入,就在這裡面。”

“以前光知道養蠶掙錢,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怪不得沒少花功夫,卻掙不到那麼多。”……

別看現在的程克軍在當地蠶農中小有名氣。可在當初,缺技術、繭質差的他,蠶繭能賣出市場價的80%就已經算高的了。“忙活了一茬,一算賬,比別人少那麼多,心裡別提多彆扭了。”程克軍笑著說,現如今,蠶繭提質增價,“一盒蠶繭就能多賣700元,一年還能多發展幾茬,一年多收入3萬多元。”

現在的程克軍早就擺脫了“困難戶”的帽子,在他的帶動下,周邊貧困戶們找到了致富新路子。魏德忠、洪宗傳,是下符橋鎮廟崗集村貧困戶,聽說程克軍的經歷後,動了心。在幫扶支持下,流轉180畝土地,栽桑養蠶,“等到今年秋養蠶後,脫貧致富的希望很大。”魏德忠說。

以往,霍山也有不少蠶農,可大多是小作坊式的,缺乏技術,蠶繭品質不佳、價格低廉。“成立產業化聯合體,就是為了探索規模化養蠶、農場化經營、聯合式發展,實現農企利益共享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新模式。”汪海濤表示,“通過企業牽頭,聯合蠶種場、家庭農場、養蠶大戶,解決了農戶們的技術困擾和市場難題,而農戶們蠶繭品質的提升,也為企業謀求更大市場提供了支撐。”

在汪海濤看來,隨著聯合體成員蠶繭質量的提高,企業產品質量得到了提升,白廠絲售價提高近2萬元,提升了企業反哺蠶農的能力。“蠶農增收、企業增效、產業發展、利益共享的目標初步顯現。”汪海濤頗有信心地表示。

與程克軍一樣,家住黑石渡鎮黃家畈村陳家衝組的陳小鳳,同樣來自貧困家庭,上有老人須贍養,下有子女讀大學,丈夫患尿毒症,全家老小的生活重擔壓在陳小鳳一人身上。誰也沒想到,這個曾經害怕蠶的柔弱女子,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養蠶大戶,還帶動其他貧困戶養蠶致富。

近年來,國際繭絲行情低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栽桑養蠶比較效益下降,不少農戶將桑園拋荒、棄養,“那段時間,我也有過猶豫。”陳小鳳說,在縣茶繭辦的幫扶和指導下,她加入了產業聯合體,實行“組合售繭,繅絲計價,二次返利”生產銷售模式,鮮繭銷售均價高於全縣平均水平,“僅此一項就增收4400餘元,我信心更足了。”

“繭絲綢產業是霍山縣農業主導產業之一,目前,全縣桑園面積約5萬畝,萬餘養蠶戶,農民售繭收入6793.8萬元,行業總產值近2.7億元。可以說,該產業正成為山區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據霍山縣茶繭辦負責人介紹,該縣正籌劃產業做大做強,除了在技術、資金等方面向龍頭企業傾斜,打造龍頭企業集群之外,還打算加強品牌建設,通過開拓國際國內市場,提高霍山產絲綢產品的知名度和公信度,努力實現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的轉變,發揮名牌、知名、馳名商標的品牌效應,提升產業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