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不二情書》這樣的爛片,建議將其所有拷貝都刨坑埋了,防止騙

本來不太想寫這部電影了,因為感覺真沒什麼好說的。印象中,自己這幾年在影廳裡最如坐針氈的片子是《私人訂製》。沒曾想,這個今年五一檔最大的票房潛力股讓我懷舊了一回那種感覺。當然,潛力股仍舊是潛力股,如今票房粗算已經4.44億了,真是個好數字。不過,我估計八成的人都是因《北京遇上西雅圖》這個大標題去的。再一看主演還是湯唯和吳秀波,另外加上之前宣傳營銷的功勞,成功誤導了絕大多數觀眾。

然而看過電影的人都會立刻明白這個事實:擁有冗長標題的《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完全跟幾年前的《北京遇上西雅圖》沒什麼關係。除了片名生拉硬拽,主演仍舊是那倆人之外,其餘一切都是嶄新的。以至於有人出了影廳就問:哪兒關北京什麼事兒了?哪兒關西雅圖什麼事兒了?要我說,薛曉璐你既然仍舊允許使用這個片名,至少也應該讓這倆地方在影片中出現吧。哪怕你執意讓吳秀波演個在美國賣房子的,為何不可以讓他在西雅圖賣房子的?你執意讓湯唯演個賭博的,為何不讓她在郭美美開設的北京地下賭場賭博?

像《不二情書》這樣的爛片,建議將其所有拷貝都刨坑埋了,防止騙

當然,如果地點設定真改成這樣,成品質量想要變得優秀可能就更難了。事實上,按照現在這種“澳門遇上洛杉磯”的故事質量,《不二情書》也是個十足的大爛片,是一種極度撕扯般的爛,爛到觀影之後的頭一頓飯都會叫人難以下嚥。這種生理上的不適,絕對有資格讓觀眾匿名舉報製片方和創作者了。

像《不二情書》這樣的爛片,建議將其所有拷貝都刨坑埋了,防止騙

說實話,薛曉璐的《海洋天堂》我個人是挺喜歡的,一部充滿感動的公益性質作品。再往前倒,國產神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編劇也是薛曉璐,這套張建棟導演的家暴題材電視劇,被公認是我們這代人的童年陰影,也間接反映了該劇質量的出色。後來,薛曉璐2013年的作品《北京遇上西雅圖》成為當年質量最出色的愛情電影。不管導演承不承認,影片有著“小妞電影”的一切特點,而且在這個風格里玩的非常有模有樣。

我對《北京遇上西雅圖》的娛樂性和可看性有著肯定的看法。雖然不足比肩那些赫赫有名的愛情經典,但作為現代國產愛情片來說,已經是出類拔萃了。所以後來漸漸出現什麼該片“歌頌小三”“三觀太歪”的言論,對這種一看就連基本審美都沒有的說法,明眼人也就一笑而過罷。

愛情片作為類型片中長盛不衰的一支,一直是吸引女性觀眾的絕佳體裁。在這兩個世紀的前後幾十年間,愛情電影也是發展最快的一類。此類型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因為人口居住環境的變化、女權主義的興起、文化觀念和避孕措施的發展,導致經典愛情片和現代愛情片形成分水嶺,許多套路和創作公式都進行了革新。以至於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類型愛情片,在故事構思和衝突設置上都與那些老電影大不一樣了。探討男女(男男、女女)關係的角度也有著天壤之別。

像《不二情書》這樣的爛片,建議將其所有拷貝都刨坑埋了,防止騙

當然,現在一提起類型片,繞不過好萊塢。好萊塢玩商業,玩娛樂,幾十年內都不會被超過。歐洲人拍文藝愛情片獨樹一幟,亞洲人在風土愛情片上有所建樹,但縱觀娛樂愛情片,或者說類型愛情電影,傳播度夠廣,經典性夠強,話題度十足,商業貢獻大的多是好萊塢電影。美國電影工業貴在積澱厚,多元化,集百家之長,深諳取悅觀眾之道。作為模仿者,《北京遇上西雅圖》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敘事手段,情節發展,人物塑造,主題立意,包括故事的發生地,都讓這部電影既紮實又洋氣,時代感很強,是近幾年國產愛情劇的一個範本。

結果到了《不二情書》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加自由落體,一點兒都不拖泥帶水地就朝著爛片方向一瀉千里。既然掛著《北京遇上西雅圖》的名號,就別怕拿來縱向對比。要說上一部比較突出的缺憾,就是視聽構造的簡陋——當把《北西》放到電視上看,不明真相者將會認為這是一集電視劇,這是視聽方面的失敗。然而到了《不二情書》,不僅連視聽語言都更進一步的崩潰,故事也完全講的魂不守舍。其實,從片名這個問題就不難看出,薛曉璐的這部新作品,完全就是一個大寫的擰巴。

全片充斥著敷衍了事的支線情節,再加上不明所以的主線故事,兩個小時的電影在任何一部分都沒有講透,由始至終貫穿著隔靴搔癢之感,連轉場的銜接都非常生硬。如果說,好萊塢愛情電影是類型片的準繩,那麼這部電影除了畫面是彩色的,其他方面連二三十年代的經典愛情劇都比不過。

像《不二情書》這樣的爛片,建議將其所有拷貝都刨坑埋了,防止騙

按理說,書信電影有著不少拍的不錯的例子,像《觸不到的戀人》,《電子情書》,《瑪麗和馬克思》(這個當然不是愛情片)之類。這些典範無一例外都有著鮮明的戲劇衝突和人物性格脈絡,要麼是從未來寄出的一封信、要麼是壓力巨大的競爭對手(還是書店老闆),要麼是孤獨壓抑的生活。這些合理連貫的動機和事實也都是上述三部作品著力刻畫的情節。然而《不二情書》通過開頭混亂的剪輯和蹩腳的旁白,最終只能讓觀眾靠腦補來建立倆人的關係,充分體現了劇作的粗糙生硬。好的文本和敘事可以激發觀眾的聯想,而非讓觀眾憑刻板經驗去自行腦補。

愛情片本來就是專門描寫人際關係和情感的。兩位主角在各自生活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過客,其實就是類似於公路電影的架構。然而這些分支情節,本應該要緊扣主題,為兩人的通信以及最後收穫愛情提供內容的烘托,但影片完全沒有做到這一點。

像《不二情書》這樣的爛片,建議將其所有拷貝都刨坑埋了,防止騙

湯唯那邊,陸毅的出場似乎只有一個功能:讓她落下一身債。但這樣一個推動簡單情節的作用,卻拍的非常混亂不堪,有種欲語還休的憋屈勁兒。惠英紅飾演的荷官阿姨,應該是女主人公成長曆程上的反作用力,試圖指引、拉扯其步入正軌,結果這個段落寫的非常散漫,毫無張力。祖峰演的詩人也是莫名其妙,一來一去不帶走任何雲彩。更絕的是王志文的鄧先生,這段看得讓人極其無語,從立意到情節毫無可取之處,這才是真正的“三觀太歪”。

吳秀波那邊,主要聚焦於秦沛夫婦和王茜母子。秦沛夫婦的支線是相對拍的最好最自然的了,老頭老太演的很不錯。但這條線硬傷也不是沒有。從構思來看,電影是想刻畫吳秀波從想騙取房子的圖利者變成悔改的感恩者。像這種“壞人變好人”“卑微至高尚”的戲碼,也是許多影片描述人物性格轉變的經典模式,比如《卡薩布蘭卡》、《竊聽風暴》、《雨人》、《辯護人》甚至《阿凡達》等。但《不二情書》卻把這個喜聞樂見的戲劇橋段拍的支離破碎,再加上母子戲的穿插稀釋了人物的心理發展,於是這個本應衝突強烈、情節動人的支線令觀眾少了好幾層代入感,直接結果就是教堂婚禮的場景,眼淚沒到位,最後的生離死別也就成為麻木的言情。至於王茜那塊兒,就是個普通的邊角料情節,最後讓王茜的兒子敞開心扉擁抱自由,看著挺陽光美好,但對主人公的愛情線索起不到任何積極作用。

像《不二情書》這樣的爛片,建議將其所有拷貝都刨坑埋了,防止騙

整體上看,湯唯與吳秀波兩邊的佈局走線全沒建立起來,也就無從談起調動觀眾情緒了。電影在這兩邊來回閃轉騰挪,一邊靠數量說話,一邊試圖以質取勝,好像兩個實習編劇在鬥法似的,讓影片整體的劇情推進失去節奏感,終而失衡。糟糕的是,車禍現場一般的轉場剪輯和並不生動的蒙太奇手法,讓故事在乾癟的同時,又形成一股極為彆扭的力場。創作者似乎不知一段故事與另一段故事該如何承接,導致收放不自如,令幾段支線情節看起來都沒頭沒尾,就更顯得矯揉造作。幸好,除了通過《查令十字街84號》建立起來的筆友關係,以及中段玩玩“擦身而過”這種老掉牙的小把戲之外,影片沒有再多粉飾巧合帶來的作用。不過在如此敷衍的故事下,那些什麼主題思想、精神內核,甚至漂泊感、孤寂感、故鄉情懷之類的也就沒有探究的意義了。

單提出來敷衍了事的話,要數王志文的身上最明顯。我幾乎能看出王老師演這部戲的不認真,念臺詞做表情就像過家家一樣,估計是心底裡也犯嘀咕呢。另外,這是王志文與湯唯在《黃金時代》後的再一次合作。去看看《黃金時代》的服化道,在來看看《不二情書》裡面的“魯迅先生”,臉盲症患者幾乎不敢辨認這是一個人了吧。那個大油臉配上業餘水平的打光和攝影,鄧先生簡直成了一個行走的黑木炭。

像《不二情書》這樣的爛片,建議將其所有拷貝都刨坑埋了,防止騙

更過分的是,作為一部現代都市愛情片,最重要的一部分是體現現代都市人的心理因素和生活狀態,這就需要電影可以誇大現實的戲劇性,但不能完全背離現實。連貫性事實是這類影片應該注意的標準法則。《不二情書》在這裡犯了不少錯誤,要麼就是對時間概念的模糊不清,要麼就是地點和景觀的錯位。在視聽語言上,都市劇可以張揚肆意,但也必須要有現實的框架去約束。所以儘量少出現那些超然的、先驗的畫面情節。結果這部片子從中段開始,時不時地來一段兒男女主角的神交對話,尤其在拉斯維加斯那裡體現的最為突出。關鍵是,從視覺上來講,那種為了呈現對筆友的想象,而做成泛著藍光的特效,簡直像極了《星戰》裡的全息投影,違和感不要太強。令人作嘔的是,全息投影還是酸腐教授和清純少女,看著都為演員糟心。我真不知道為了展現信件對人物的影響,為何要選擇如此拙劣的心理描寫。看來這種從傳統書信到隔空傳音的飛越,是想濃縮一下人類通信史吧。

像《不二情書》這樣的爛片,建議將其所有拷貝都刨坑埋了,防止騙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