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春節為什麼喜歡打牌?一年打工攢的錢,連打幾場牌都不夠!

近日,一則題為《春節變“賭節”,一年打工攢的錢,連打幾場牌都不夠!》的文章,透露出春節期間親朋好友聚會時過多沉浸於棋牌、麻將的驚人現象,更有農村受訪小夥喊出“還沒到正月十五,我就輸了近1萬元”的壕言壯語,讓人大跌眼鏡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少讀者的思考。

農村人春節為什麼喜歡打牌?一年打工攢的錢,連打幾場牌都不夠!

首先,從經濟的角度來說,自從1978年我國採取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以後,國民們重“物質”輕“精神”的傾向就十分明顯,尤其是那些建國以來就一直貧窮,從未享受過好日子的平民百姓。

農村人春節為什麼喜歡打牌?一年打工攢的錢,連打幾場牌都不夠!

在如此大背景之下,國民們只會整天忙著想法子掙錢,盼望著自己有朝一日能把自行車換成摩托車,把摩托車換成汽車,把汽車再換成豪華汽車,甚至有朝一日,自己可以創辦公司,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物質的不斷豐盈帶來的是生活壓力的倍增。在名、利、虛榮心的作祟下,國民對吃穿用度的追求早已從“滿足基本生活”上升到“能享受就享受”的地步,這也愈發“激勵”著他們去想更多的辦法賺更多的錢來填補無盡的慾望。於是,打牌這種帶有“賭博”性質、可以在小範圍內對個人資產進行重新分配的娛樂方式,就受到了越來越多平民百姓尤其是農村居民的追捧。

農村人春節為什麼喜歡打牌?一年打工攢的錢,連打幾場牌都不夠!

另外,從教育的角度來說。雖然在中學時期我們保留著濃重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由於教授的內容太過於理論化且缺乏談資和回憶的價值,因此大部分學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硬著頭皮在學習,考試通過、順利畢業之後就會像從“石之詛咒”中解放出來的希臘神話悲劇人物西西弗斯一樣,歡愉慶幸中就把學習的大部分內容拋之九霄雲外了。

農村人春節為什麼喜歡打牌?一年打工攢的錢,連打幾場牌都不夠!

另一方面,義務教育和大學教育階段藝術課程的匱乏,使得即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國民,渾身上下也很難透露出真正高貴的氣質,大部分學子對美的追求停留在表面,認為精神快樂就是物質豐盈。主打俊男美女的韓劇在學生群體中的瘋狂流行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此種環境之下,身為平民百姓的國民,在過年過節時自然很少會去參加與藝術有關的活動,他們更願意把時間花在能夠迅速帶來快感、激情和財富,既滿足精神需求又滿足物質需求的打牌遊戲上。

談了這麼多,相信大家對“春節變‘賭節’,一年打工攢的錢連打幾場牌都不夠”的現象已經見怪不怪了,只是,這些事件的頻繁發生會使得無論是輸還是贏的人都變得越來越浮躁。

農村人春節為什麼喜歡打牌?一年打工攢的錢,連打幾場牌都不夠!

輸大的人希望通過更多方式更快地回籠損失的資金,從而作出危險的事情,而贏多的人則會想著如何贏得更多的金錢而採取冒然的行動。無疑,當這些想法走上極端時,無論是誰,對他所在的家庭以及社會都將是一場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