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化人郭因

大文化人郭因

安徽绩溪人

当代著名美学家

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

终身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

对文化艺术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郭因先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学术涉猎范围非常广泛、非常丰富,可谓渊博精深;他晚年从事书画创作,形成自己独特风貌,也成绩斐然。为什么叫“大文化人郭因”?这大概来自我的四个认识。

第一点,我觉得把郭因先生仅仅称作一个学者是不够的,他除了是个出色的学者之外,还具有思想家或者说理想家的追求和情怀。

大文化人郭因

主要是由郭因先生的学术特点决定的。郭因先生做学问与一般学者明显不同。一般的学者做学问,多半是在某一个领域对某些问题分析归纳,爬梳提炼,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及见解。郭因先生除了对某些领域和某些具体问题有很深入的专题研究以外,还对人类的命运、社会的未来、国家的前途等重大问题,有他整体的思考,并且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看法。这就是郭老他自己名之为“大文化”“大美学”的思考和研究。这个大文化、大美学研究有着丰富的内涵,从问题的产生到问题的解决,到解决的理由和到解决的办法,在皇皇十二卷的《郭因文存》中有非常充分的论述,这里我就不一一叙述了。

大文化人郭因

他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所写的《沉思刻痕》中已见端倪,八十年代早期就初步形成、八十年代中期明确提出的以“三大和谐”“两大美化”思想为支撑的绿色美学观,非常有先见之明。说实话,当时我们在合肥经常听郭老宣传他的观点,也时常看到他这方面的文章,总是体会不深、领会不够,总是觉得他的这一套思想是不是有点高谈阔论,过于理想化了,这一套思想变成现实是很难的。然而,随着这些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随着我们现在对环境的重视,随着当今“五大发展理念”,尤其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回过头来看,郭老的大文化、大美学思想,绿色文化、绿色美学思想,可谓开风气之先。由此可见,郭因先生作为一个著名学者,显然同时具有思想家的情怀和追求,这是我称他为大文化人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点,郭因先生作为一位学者,他既有专家的本领,同时又有杂家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博学家的风采。

郭因先生“术业有专攻”,在中国绘画史论研究、新安画派研究、美学研究、包括朱光潜研究、管子研究、徽州文化研究等,都有较为丰富而有影响的成果。特别在绘画美学研究方面、在徽学研究方面,他的一些成果均受到业内专家的重视,可以说具有一定的标杆性意义。中国美协授予他“卓有成就的美术理论家”称号,可说是实至名归。

大文化人郭因

不过,郭老一方面非常“专”,另一方面又非常“博”。他的学术涉猎面非常广博,可以说不分古今中外,不分安徽的全国的,不分地域的世界的,很多方面他都广采博纳、广种博收,呈现出渊博大家的气象。而且很多东西,由于现实发展的需要或者一时学术讨论的需要,他接触和介入一些研究,比如说淮军,比如说管子,他一进入、一出手就达到较高的水准。安徽成立管子研究会以后,我拜读了一些管子研究的文章,看到郭老几篇管子研究的作品,非常有见解。他在古代和当今现实的碰撞点上,对管子思想深入阐发,颇有开人眼界之处,很有价值。因为他的学问除了专精以外,还有广博,所以我觉得他是一个大文化人。

第三点,郭因先生不仅是一个学者、是一个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颇有成就的作家或者说文体学家。

我们安徽的桐城派曾激荡清朝文坛两百余年,对文章学、文体学有深入探讨,对如何写好文章有许多精当的见解。今天很多地方很多时候都是公文来公文去,对文章学、文体学不太重视,对汉语的内在丰富蕴涵和动人魅力相对来说不太重视。特别是做社会科学研究的,很多人写出的文章,结构千篇一律,都按固定的模式和框框去套,缺少变化,语言也干巴,枯燥无味,大话套话多,没有一点自己的特色。

大文化人郭因

郭因先生执笔写字

可是,郭老作为一个学者和理论家,大家打开他的文集看看,不仅文辞流畅优美,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学者写文章很难写出自己的风格,郭因先生却有自己独特的文风。他的文章,即使隐去作者的姓名,也能一看就知道出自他的手笔。郭因先生早年写过《艺廊思絮》《沉思刻痕》这样非常出彩的散文诗作品。当然,他绝大部分作品还是学术理论文章,但他的学术理论文章除了注重抽丝剥茧般的学理探讨外,写作风格上颇有散文的舒展和畅达,不少地方还有诗篇的排比和凝练,这使他的学术理论文章兼具文学作品的优美和魅力。这是郭因先生作为一个大学者、大文化人所展示的另一番风采。

第四点,郭因先生不仅是著名的学者和理论家,还是具有自己独特风貌的书画家。这就是说,他不仅对书画的学术研究造诣颇深,同时书画创作也别有洞天,成绩斐然。

郭因先生举办过书画展览,出版过书画集。他晚年步入画坛并获得今天的成就和影响,关键在于他善于审时度势,扬长避短。他非常聪明,很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画画并非科班出身,且暮年闯入画坛时不我待,因而不在造型基本功和绘画技巧上按部就班,亦步亦趋;而是扬自己文化底蕴深厚和稔熟美术史论及鉴赏能力较高的优势,继承和光大中国文人画的传统,以率性灵动之笔、睿智巧思之趣,直写胸中块垒及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他的国画创作,是典型的文人小品,具有非常鲜明的文人画特点。章飚先生用

“简、灵、拙、雅”四个字来概括郭因先生书画作品的特色,我非常赞同,这里略作阐述。

大文化人郭因

先说“简”。画国画怎么做减法?如何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这本身是一个不易解决好的难题。郭老的书画小品,清雅简约是显著特色。但他的“简”是简约而不简单,笔墨简洁而意蕴丰厚,就像我们汉语里的成语一样,言简意赅。他的国画小品能做到这一点,主要依靠对画面形象的概括提炼和题跋对形象寓意的精彩揭示。写文章能写到言简意赅的境界很不容易,如果画画能够画到画面简约同时又蕴蓄丰富,这就更需要有很高的人文修养和精神境界。

大文化人郭因

次说“灵”。郭老的国画小品,远离工整细致、摆脱形似甜美,多半逸笔草草,笔由趣生,法随意转,强调神韵和意境营造。他造型和用笔率性而灵动,但灵动而不轻飘、灵动而沉稳、灵动而富有清逸之气。郭因先生的画,跳出一般绘画的窠臼,造型简括有力、笔墨潇洒轻灵,但在灵动里处处洋溢着笔墨的情趣、造型的情趣,时常给人出乎意料的惊喜,画里画外透溢着一种意趣和妙境。

大文化人郭因

再说“拙”。郭因先生的画虽然简约灵动,但用笔果敢大胆,讲究整体效果,不斤斤计较于细部处理,因而作品又呈现拙朴的味道,并且拙朴而不呆板,拙朴而富有古韵,拙朴而富有意趣。作为文人小品,画面尺幅小,又比较简洁清雅,做到朴拙就很难,因为朴拙相对来说是厚重的,是豪放的,在一平方尺或不到一平方尺的画幅、色彩又比较淡雅的总体风貌中显现出朴拙的风格,这是他笔墨的老道、敢于抓大放小的结果。你试看郭老的画,每一幅画有不同,但是构成每一幅画的要素往往不外是山泉、虬松、古庙、路亭等,构成要素很简单,以这些物象简单的小画,表现出朴拙的意味确为难得。

最后说“雅”。郭因先生的书画小品,高雅的格调很突出。不过,他的作品高雅而不高傲、高雅而不孤洁、高雅而富有文气、高雅而接地气,并洋溢着强烈的现实感和现代意识。他的画很多题跋非常有趣味,如画群峰耸立,题词为“抱团取暖”;画一条山路蜿蜒伸向大山深处,题为“前面不会是中等收入陷阱吧!”画一股清泉从山间流出,题款为“水流入云海,不敢去人间”等等,无不饱含他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体悟和思考,并富有幽默感和浓郁的文化情趣。论文章,我很推崇“意深而语淡,情切而气和”的境界。郭因先生的书画小品,有些也达到了这种很高的境界。他的书画跟他的学问和人生,是融为一体,相互呼应的。

大文化人郭因

总的来说,郭因先生的书画小品,明显与别人不一样,跟历史上传统国画作品及文人小品也不一样,具有强烈的个人风貌和独特风格。他承接中国画的深厚的传统,吸收文人画的丰富营养,又注入和融入强烈的现代感和现代气息,甚至包括西方现代派美术的一些东西,如抽象、变形等等。不知道这是郭老有意的追求,还是无意的呈现,但客观上确实有这种因素在里面。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我觉得郭因先生堪称一个大文化人。他所提出的大美学、大文化思想,绿色美学、绿色文化思想,正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视野开阔、修养全面、知识丰富的大文化人密切相关。这大概就是我学习郭因著作,包括观赏他的美术作品的一点粗浅的感受和理解。(文章略有删改)

(作者为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府参事、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安徽省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