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學淵源,清代帖學的踐行者,一代書法大師

家學淵源,清代帖學的踐行者,一代書法大師

家學淵源,清代帖學的踐行者,一代書法大師

乾嘉時期,碑漸興、帖漸衰。在碑、帖的一興一衰之間,帖學一脈中,錢塘梁同書久負盛名,名震宇內。梁同書作為清中期帖學的代表書家之一,終其一生實踐帖學,未有受碑學之影響。這一現象在清中期書法發展的客觀背景下是十分獨特的。可以說,梁同書是研究清代帖學,尤其是清中期帖學問題所不容忽視的一位書家。

家學淵源,清代帖學的踐行者,一代書法大師

清代書法在近270年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著尊崇法帖墨跡和推重碑版刻石兩種迥然不同的主張。清初期至中期,帖派書法被董其昌、趙孟頫書風所籠罩,帖學發展進入瓶頸,傳統帖學後繼無力,而碑學卻逐漸受到重視進而與帖學分庭抗禮。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很多的書家都茫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抉擇,但是對書法的追求激勵他們不懈地探索。

家學淵源,清代帖學的踐行者,一代書法大師

錢塘梁同書(1723-1815)是帖學的堅定支持者和踐行者,在周圍的帖派書家或者拘泥於董、趙書風而難以進步,或者轉而投向碑學以期尋得新途徑的大環境下,他的堅持和努力就顯得格外獨特與珍貴。梁同書的書法具有清代中期的時代特色。梁同書受到家學薰陶,成名甚早,又從董、趙二人書法中取法甚多,但他卻並不侷限於此,而是繼續上溯晉人書法,探尋晉人之韻,以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在學書過程中,梁同書對碑學一直未曾涉及,只是在鑑賞時對金石有所接觸。

家學淵源,清代帖學的踐行者,一代書法大師

梁同書一生跨越乾隆嘉慶兩朝,正處於帖學由盛轉衰的關節點上,身為清代中期四大書法家之一,其書論及書法使其成為清初帖學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其書學思想多有前人未有之創想,作為清代帖學大家,在對歷代書法的品評鑑賞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其書論一般都從自身實踐得來,不受前入的觀點影響。

家學淵源,清代帖學的踐行者,一代書法大師

在臨摹上,梁同書認為如果僅僅停留於原帖的字形結構的刻畫,縱然摹寫偪真,但終究沒有氣息。這其實是對書法中求新、求變的一種覺悟,是對董、趙書風籠罩下明清兩代書法的一種逆轉思考。此外,挑選筆墨器具歷來被認為是一位書家的重要能力,特定的筆墨器與書法風格的形成也至關重要。梁同書所用工具因而也頗具講究。雖然屬於帖學代表,但敢於對帖學進行批評,自身也積極探索帖學的出路,從其對臨摹層次的界定及對筆墨器具的研究可見一斑。

家學淵源,清代帖學的踐行者,一代書法大師

清代早期,書法家在創作上大都只追求形態上的相似,所以以晉人書法為淵源的帖派書法的發展脫離了原來的軌跡,表現出“骨力”靡弱的趨勢。與此同時,碑派書法以“魄力雄強”的面貌出現在清代書壇,引起學碑熱潮。兩派書法開始交鋒,最後,在一邊倒的趨勢下,碑派書法佔據了清代書壇的主位。

家學淵源,清代帖學的踐行者,一代書法大師

但是,在帖派書法退居次位前,清代書壇出現了一次學帖高潮,在這次高潮中湧現出了劉墉、梁同書、王文治、永瑆等眾多著名帖派書法家。其中,梁同書壽至九十三歲,其高壽,在當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書法影響力。

家學淵源,清代帖學的踐行者,一代書法大師

梁同書對書法的思考,是建立在他的實踐基礎上的,他的“學書次第”、“筆正說”、“用軟筆”等觀點,以及他對“臨摹與創作取捨”的看法,都是他對帖派書法的鑽研,是區別於同時代其他書家的創新。在書法實踐中,梁同書提出了“尚古而不泥古”、“出己意”等書學思想,在學習古人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書法觀點,上升到理論層面並指導自己的書法實踐。

家學淵源,清代帖學的踐行者,一代書法大師

梁同書一生交遊甚廣,更喜歡與友人探討書法,相互交流觀點。在這種交流中,梁同書的書法觀點得到了傳播,影響了一大批書家,對當時帖派書法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梁同書的書法主張可以歸納為一個體系,它既是繼承總結了清代初期至中期的帖學思想,也是對帖派書法的發展,成為當時的代表性書家之一。

家學淵源,清代帖學的踐行者,一代書法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