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多久洗一次澡?

董小敬的游戏人生

看范冰冰演的古装剧就知道了,天天陪皇上睡觉,肯定每天至少洗一次。就像现实生活中,去宾馆一次至少就洗一次。至于一天最多能洗几次?——上不封顶。

至于劳苦大众村姑农妇嘛,要分季节,分地域。夏天三五天能去河边洗一次澡,当然是植物茂盛草木丛生的河岸边。冬天就不要想了,顶多搞一桶水局部洗洗擦擦。最次大年三十要洗香香,再不济也要洗洗脚。这说的是中原地区,相当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南方水多一些,夏天天气又闷热,自然多洗洗。不然,江南美女都有味儿了……北方干燥地区,特别是大西北,那就往下没有底线了。有的地方人畜饮水都有问题,洗澡可能是奢望,下雨的时候多接点水,可能的话来个淋浴吧。

小童的知识是从生活中来的,您绝对不能看影视剧来判断古代女子洗澡的问题。比如看《水浒传》,潘金莲几乎天天都在洗澡,一洗就是六集(这还是老版的,某大电视台整的)。按照武大郎的家底,小潘要这么洗澡,光烧柴都烧不起。也有可能武大家里的烧饼炉子可以附带烧水,绿色节能也不一定。但是,这个绿色没有武大头上的帽子绿是一定的。据说女人洗澡能改写历史,比如前面说的潘金莲。《水浒传》全书就是靠潘金莲洗澡引出了武松的故事。武松是“武十回”,不过这十回书里面,得有六回让潘金莲洗澡(当然这是电视剧编的,原著里面没有辣么浪费水了)。另外,据说埃及艳后也是特别爱洗澡,估计就是靠洗澡征服了这么多男人,征服了这么多的王国,真是

洗洗好处多啊!

书说简短,休要饶舌。个人愚见,您多批评。


社会主义小书童

洗澡本来就是一个根据自己不同喜好的决定的,个别人的洗澡的频率和地位身份以及所处的时代无关。在康熙王朝中,深受康熙喜欢的侍女苏麻喇姑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一年只洗一次澡,袁世凯不喜欢洗澡,他的妻妾忍受不了邋遢时常给他擦身子,南齐何佟之有洁癖,一天就能洗十几次澡。

并不是古代人就不讲究卫生,史料记载中关于女性沐浴的问题并不多见,但是关于男性沐浴的记载却不少。其实古代的沐浴十分讲究,洗澡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成为了一种礼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之前必须沐浴,否则就是对祖先和神灵的不恭敬。甚至到寺院祈福等活动,也都需要沐浴。除了中国,纵观世界,在西方国家新生婴儿出生也需要经过洗礼。

秦朝时期法律规定官员每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后来这种习俗延续下去,在汉朝时期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下来。


汉律:吏五日一下沐

言休息以洗沐也。这就是五天一放假回家洗澡,俗称:休沐。南梁皇帝虽然不务正业,皇帝当的不怎么样但是关于洗澡却颇有研究,著有《沐浴经》三卷。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洗澡,洗澡水的配方极其功效。古代所说的接风洗尘,也就是如果有客人要来拜访需要提供沐浴更衣的地方。

女性本来就比男性要爱干净,即使在男权社会中,女子肯定不会比自己的丈夫洗的比还少。当然这些只是针对上流社会,平民百姓的洗澡频率就要看条件了,相比较而言南方的女性洗的勤快些。


品读武器装备

古代女子多久洗一次澡这事,还真不好说,因为谁也没在古代住过,再说这种个人隐私的事儿,也不会有什么史书史料去记载。

不过倒是可以通过外国人的一些日记来大致说一下晚清时期的女性,记载这些日记的外国人多为传教士和学者,他们游历中国的大江南北,记录下普通人的生活方式,然后将照片和资料带回国,让外国人了解一下神秘的东方。但真正了解后,外国人惊呼“Oh, my god,太脏了!”

这个一点都不是说笑,百年前的女性在卫生方面确实不是很在意,特别是农村妇女,她们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着农活还要操持家务,还要伺候一家老小的吃喝,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打理自己,更别提什么洗澡这种“奢侈”的事儿了。

(民国老照片)

庚子事变之后,居住在天津法租界的牧师木沙明写过一本传记,并拍摄了很多老照片,我有幸收藏了这本书。他不但是个牧师还是个医生,很愿意帮助那些普通市民。并且去过内蒙、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地做考察。

在他的传记中写道,有钱人家的女性还是很注意仪态和卫生的,在用水很不方面的天津城内,这些有钱人家的太太或者小姐会不惜价钱从城外买水,然后洗浴。她们出门的时候,会穿上非常华丽的衣服并喷上很多花露水,乘坐养马场出入一些高档场所,就算她们的马车走远后,依旧可以闻到香气,很有孩子和无赖会追着马车嗅这种味道。虽然只是了了的几句,但也从中能看出当时有钱人家的女性还是很注重卫生的。

(晚清老照片)

但是木沙明在河北等地的农村游历后,他很遗憾的表示,当地人真的很不注意卫生。男人的发辫和女人盘起的头冒出一股股的酸臭味,除了少数有钱的乡绅会注意外表外,几乎没人注重这些。另外没有一户人家有像样的厕所,很多男性直接在路边便溺,根本就不顾及有行人路过。并且有厕所的家庭,厕所跟猪圈连在一起,人们便溺后,粪便会流进猪圈之中,成为猪的“美食”。不止是直隶地区,在山东河南等地,人们的厕所很多也会这样。

不论男女,每个人的发辫都很少清洗,他(她)们选择一种叫做“篦子”的工具,这是一种比梳子要密集的梳头工具,可以将头发上的尘土和虱子梳下来。每次梳头,地上就会落上一层脏土,并且有咬人的小虫在里面。

(晚清老照片)

说到洗澡问题,木沙明写道,他几乎没有看到人们洗过澡,只有孩子们会在夏季的时候在水中洗澡。那些成年男性有时候也会加入其中,他们在河水内将自己身上的脏兮兮的油泥洗干净,但只要天气一冷,就没人会去水中。然后一直等到转年的夏天,他们才又可以到水中洗浴。女性会在夜间的时候,几个女性或者更多的女性会趁着黑夜在水中洗洗,她们会让自己的孩子在河边监视,警惕有人偷看,当然这么黑的天也不会有人看清楚什么。除此之外,女性会在结婚前洗澡,会在生育一个月之后洗澡,有祭祀的时候很多人也会提前洗澡,但是除此之外,就几乎很少洗澡。

(晚清老照片)

看到了吗,木沙明牧师说的很详细,清朝的人们就是这个样子生活,女性也不会去刻意洗澡。我想这个答案会令你满意。好了,就说这些吧。拜了个拜!


大狮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在古代没有发达的自来水系统、没有水暖气,如果是在一些乡下地区还好,旁边还有个溪流河流,男人和小孩们可以毫不顾忌的到河里洗澡。

但是古代的女性就不同,因为有着诸多的顾忌,所以她们不能像男人、孩子一样无所顾忌,因而她们洗澡的次数就非常少了。

古代虽然没有自来水,但是他们有着专门的井,不过在古代那个没有机器的年代,寻常人家是很难拥有一口井的,除了一些大户人家之外,其余几乎是一个村庄、一个小镇的人共用一口或几口的井,所以水的珍贵性就凸现出来了。


(古代的井)

古人的生活也很简单,男性平常耕田做些活计,女性除了给男性打打下手之外,大多时候是做些养蚕织布的工作。

因为没有夜生活的原因,他们是睡得很早的,所以他们一天除了工作之外,就是做饭洗衣服,能留给洗澡的时间是很少的,所以相较而言,古代的女性是要隔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挑出专门的时间洗澡的。

古代的皇帝为了给官员们洗澡、洗头发,会给他们放两天专门的假来做这件事情

相信大家在看历史的时候,经常会注意到在一些重要节日或者特殊时刻,人们往往会提及到“沐浴更衣”这个词。

相信大家在看到这些说法的时候会感觉到有些奇怪,可能有人会觉得洗澡换衣服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不是每天都要做的吗?怎么在古代还显示重要性了呢?

我以前也产生过这种想法,不过后来我在看一些历史资料的时候发现是我想得太简单了。

因为古代跟现代是完全不一样的,古代基本上在朝为官的人,因为为了保持身体不散发臭味、头发上不露出太多的油,以免影响到皇帝的龙眼、龙鼻,所以古代的官员们是每隔五天放两天假的。

(古代官员沐浴)

古代的男性留着长头发,所以每隔三天,皇帝会给他们放一天假专门来洗头发,这就叫做沐。

而每隔五天皇帝也会给他们再放一天假,专门清洗身上,以防止出现酸臭味,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浴。

不过这只是相对于官员们来说的,因为朝堂是一个国家最威严的地方,是最注重形象的,所以皇帝才会特意给他们放假洗澡,他们才会在水资源那么不足的时候,花费很多时间清洗长到腰间的头发,慢慢地搓洗身上的污垢。


古代平民女子以及达官贵族女子在冷、热不同时期的洗澡时间

那如果放在达官权贵们的夫人身上就不一定了,她们虽然身份尊贵,但平常主要面对的是一些下人和自己早已相密无间的丈夫,她们是不会那么频繁地洗澡的,她们一个月内洗澡的次数寥寥无几,大概不超过三四次。

她们平常之所以会洗澡,是因为她们每个月都要上山求道拜佛,进入寺庙里面祈祷,在诸如此类的关键日子里,才是她们愿意不顾麻烦、花费时间洗头发的日子。

而这也仅仅是达官贵人的夫人们,如果放在一些平民女子身上就不一定了,一个月能洗两次澡其实就算得上很不错的事情了。

而且这还是夏天的时候,因为古代一般的王朝统治区域都处在严寒的北方,古代是没有热水器和暖气的,古代的房子也因为是木质的结构、窗户平常糊的都是薄薄的纸,根本抵御不了外界直逼进来的寒气。

(古代不御寒的窗户纸)

冬天河面、井水也大都结冰,取水非常困难,最重要的是每年冬天的柴火也特别贵。

古人不是有句话说吗,柴米油盐酱醋茶,柴火的地位甚至还排在了能维持生命的米之前,平时除了用来做饭之外,拿来烧火取暖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在这个时候更加就不会有人拿珍贵的柴火来烧大壶大壶的热水专门洗澡了。

所以古代冬天的时候,在比较偏北方严寒地区,地位不是很高的女性很可能一个月、两个月只洗一次澡,甚至一整个冬天可能都不会洗澡。

不过这个时候地位的差别性也显示出来,虽然达官贵人的夫人女眷们因为寒冷不会像夏天一样一个月内洗三四次澡,但基本一个月洗一次澡的习惯还是有的。

(古代女子洗头沐浴)

古代妃子们洗澡和南方潮湿地区的女子们洗澡

如果我们将这件事情放到皇帝的妃子们身上,那就更加不同了,因为皇帝身份的尊贵,他是不可能忍受得了自己的妃子们有丝毫的味道或者不洁的,夏天他们洗澡几乎是每日一次的。

而冬天的时候也会有一大帮专门的太监经常地为她们烧开水,服侍她们们洗澡。

然后当妃子们从浴池里出来的时候,又会有人专门拿上保暖的貂皮、兽皮给妃子们披上,这样根本就不会遭遇到太大的严寒 。

(古代妃子沐浴)

不过我们上面说到的是气候干燥缺水、冬天又极度严寒的北方,如果放在气候湿润、大雨小雨频繁的南方来说就不一样了。

因为水资源的充足,南方的女性洗澡是很频繁的,因为身上经常流汗的原因,不洗澡根本忍受不了,每天洗澡的情况在南方的是会经常出现的,不过因为头发的难打理,所以她们可能隔一两天就随便用水冲洗一下身子,然后就开始结束了一天的生活。

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洗澡方面,南方潮湿地区的女子们是与皇帝的妃子们有着小小相似的。

所以说古代女性洗澡的次数实际上是要分地位、地区的,一般偏北方的地区因为水源的稀少、不像南方那样一流汗就把衣服沾得湿乎乎的,所以她们一般是一个月洗三四次澡的,冬天的时候因为太过于寒冷基本上是一个月一次、或者两个月一次,而南方因为水资源和气候不同,女性们洗澡是很频繁的。


孤客生

俗话说,“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虽然古人这么说,但是真正能做到这句话的地方还是有限的,古代女性洗澡的频率要看家庭状况或者说身份地位的不同,以及生活地区的不同,还有就是一些传统观念的约束。


如果是贵妇或者家里十分有钱,生活水平很高,那么这家的女性洗澡频率相对来说肯定高一些。这些人不用怎么劳作,所以穿的很体面,洗澡也成了家常便饭了。但是穷人就很难说了,在一些晚晴的照片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衣衫褴褛的百姓都是蓬头垢面,不用想也知道他们经常不洗澡,这也没办法,连吃饭都是问题,又怎么会想着去洗澡呢!

古代不同地区的女性洗澡频率也不一样。这就是中国之大所造成的现象了,在北方,相对水少,所以洗澡的成本高,穷苦人家就很少洗澡了。但是在南方,女人洗澡的频率高很多,想一下,家家门前有清泉,而且常年温和,用器皿打些水回家就能洗个澡,古代的河水比现在干净多了,所以南方人洗澡很容易。不过,相对于女人,男人们洗澡就可以多一些,穿个大裤衩就能下河游泳。



其实不用太多考究,我是安徽农村长大的,小时候村子里的人洗澡就很少,一般是夏天几天洗一次,压水机里的水打上来在院子里冲个凉,但是在冬天没有几户人家隔三差五去洗澡。本世纪初尚且如此,更不要提古代的农村了!

刚刚说的一般是在清朝,以前看过一些纪录片,说的就是传教士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而再往古代看,就很难说了。汉朝,唐朝和清朝肯定不一样,清朝末年民生凋敝,人们穷苦不堪,而汉唐大部分时间国富民强,所以按道理汉唐时期洗澡的频率更高些,当然了,个人猜测,这个没找到什么资料。但是汉唐时期,古人洗澡的繁文缛节就多了,《礼记玉藻》中就非常简明地介绍了古人洗澡所要遵循的整个流程。



秦汉时期的古人是很讲究卫生的,“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就是说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这频率放到现在有些地方也可以接受。除了这些,有些传统风俗也是要求洗澡的,比如说,结婚前要洗一次澡,女人生完孩子要洗一次澡。

欢迎朋友们评论区交流!


颍州小史官

我们经常在古装影视剧中看到,女性泡在大木盆里洗澡,水面上飘着鲜艳的花瓣,热气腾腾,画面美的令人窒息,从上到下的长帘将侍从与女主分隔开……

那么,古代的女性多久在“木盆”里泡一次呢?

夏天到了,天气炎热,人们几乎每天都要洗澡。因为古代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所以他们肯定是达不到每天洗澡的条件的,那她们真像传闻中的那样“一生只洗三次澡”吗?

也不尽然,与诸多因素有很大关系。

其实,古人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讲卫生,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有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到了汉代,还出现了休浴,就是说官员们上满了五天班以后,能专门休一天假来洗澡(带薪休假)。

更有甚者,因为洗澡而著书立说的,南朝的梁简文帝萧纲就著有《沐浴经》。

在古代洗澡不叫洗澡,叫沐浴,按当时甲骨象形文字的图案来看,沐是一个人举着一个木盆,而浴则是一个人坐在一个器皿里。由此可见,沐在古代是洗头的意思,浴则是洗身子的意思。

在儒家文化盛行的古代社会里,洗澡又被赋予了更深的道德文化意义,古人认为洗澡不仅仅是祛除身体上的污垢,更是洗净心灵的污垢。

在先秦沐浴礼仪形成之前,人们也只能下河一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才逐渐养成了沐浴的习惯。

在《礼记·内则》中记载:“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具视朔食”,意思就是居家过日子,男女要早起,沐浴更衣。作为夫妇之礼则有“不敢共湢浴”,意思就是妻子和丈夫不能共用一个浴室。在家庭里还有尊老礼节,“五日则镡汤请浴,三日具浴。其间面垢,镡潘请繢,足垢,镡汤请洗”,意思就是晚辈要五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头。这期间父母脸脏了,要烧淘米水为父母洗干净,脚脏了,就用温水为父母洗干净。

古代洗澡不仅仅是礼节上有严格的规定,而且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祀前,与祭者为表示对神灵的敬畏,都要沐浴净身,否则就被视为亵渎神灵,可能会遭受报应。

历史上还有很多关于古人洗澡的记述,其中唐代记述最是出名,从唐太宗开始,大多喜欢温泉浴,唐高宗李治有《过温汤》诗,唐中宗李显驾临新丰温宫,赐浴汤池,大臣们纷纷献诗,上官婉儿也赋绝句三首进献,而唐玄宗李隆基身体力行,将温泉浴推向极致,每年十月要带着杨贵妃到华清宫过冬,沐浴嬉乐,尽情享受温泉浴的乐趣。



因此,古代女性的洗澡的洗澡次数,与很多条件有关,达官贵人可能经常洗,平民百姓可能一年一次;中原燥热地区的女性可能经常洗,而偏远的草原游牧民族可能真是一生只洗三次澡。历史文献中也不会统计出古代女性洗澡次数的平均数。(完)




小小嬴政

这种问题就很难一概而论了,别说是古代了,就算是现代文明社会,不爱洗澡的人多了去了,无关男女。

洗澡的频率,大体会和经济水平、环境、习俗、个人行为等相关。

1、洗澡与经济相关

古代的贵妇人,不光可以洗澡,还可以泡温泉。比如说最为著名的就是杨贵妃了,没事就可以泡华清池,还留下了著名的贵妃出浴。


要是普通百姓,早出晚归,一天累的的要死,怕是连澡都懒得洗。



2、对于贵族,洗澡是一件关乎礼仪的事情

相对来说,我国的古人还是有洗澡这个概念的。而且洗澡可不是一个简单事情,而是一件非常隆重。

“国之大事,在祀与农”。祭祀可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不可马虎,要沐浴更衣。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在祭祀东风之前,要焚香沐浴。

就算是在现在社会,这样的传统也是有的。比如说,过年的时候,要洗澡穿新衣,男女都一样。

还有就是在古代,国君生了儿子,父母要洗澡,穿上隆重的衣服。

世子生,则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礼记·内则》


3、洗澡是有规定的

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形成了三日洗一个头,五日洗一个澡的传统。到了汉代,更是明文规定,每过五天,就给大家放个假,好让大家去洗澡。

汉律,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海录碎事·臣职·官僚》

当然,古人要是比较讲究的,也可以天天洗澡的。这就是所谓的“男女夙兴,沐浴衣服”。

大概就是税夫妻每天早上起床,洗个澡,换个衣服,出去晚上“劳作”的汗臭。



4、一生只洗一次澡的奇女子

据说清朝的时候,孝庄皇后有一个侍女,名叫苏麻喇姑,相当的奇葩。

此女相当奇葩,一生只洗了一次澡,而且还要把洗澡水喝掉。


好吧,一生只洗一次澡,想必这洗澡水的营养是相当丰富了。



5、干旱地区的人如何洗澡

虽然不知道在我国的干旱地区,古人是如何洗澡的。不过本人曾有幸去过宁夏的海原,一个被联合国评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之一。

在海原待的那一段日子,印象非常深刻。是的,非常缺水,想打盆水洗个脸那是不可能的。每次都是刷完牙,把水倒在毛巾上擦一擦。

至于洗澡,想淋浴,怕是很难做到。在那里,十天半个月都难得洗一次。我们每次都是5个人,开车去县城里面的宾馆,开2个小时钟点房,然后大家轮流进去洗澡。

所以可以想象,在干旱的地区,古人的洗澡频率怕是。。。。。


小镇月明

现在的女性多久洗澡一次?貌似隔壁子的美女很久没洗,再隔壁子的美女倒是洗得勤。说到古代女性,我知道杨贵妃洗澡洗得勤,还泡温泉,芙蓉池(贵妃池)就是专供。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杨贵妃有狐臭。



在一些少数民族,她们一生就洗三次澡,一在出生,二在结婚,三在离世。而一些干旱地方也是很少洗澡。

所以洗澡的次数和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家庭条件等有关。

为了洗澡,古人还制定了假日,专门让你洗澡,直到演变成现在的节假日。这叫休沐假!在周朝时规定,儿女要三天为父母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接待来客时,主人家也要满足三天洗头,五天洗澡的请求!这演变为汉朝的五天一假。



另外,沐浴二字不是说洗澡,其中沐是洗头,浴才是洗澡。

无论怎么说,最主要的还是“经济基础决定洗澡次数”。


非常茴香豆

古人几天洗一次澡?看到此问题,恨不能穿越到秦汉,亲自去问问古人,方能得到准确信息。不过不要急,查查古人关于洗澡的书籍,也可了解十之七八。

其实古代人也很讲卫生的,先秦时期,“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到了汉代官方现定,公务员”休浴”制,官员们每五天休浴一天,回到家里,上上下下全身洗一遍。《海录碎事.臣职官僚》记载:“汉律,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

古人用什么做洗头洗澡剂呢?用天然皂角树生长的长长扁扁带形的豆角碾成粉,当做“胰子”(肥皂)洗头发,洗澡用。在我小时候(约55~58年前)外婆告诉我,她洗头发是用草木灰的汁水洗的,头发能洗得松软呈亮,外婆还说,稻草灰是最好的东西,用它的汁液洗被子、衣服洗得很干净,她都是用稻草灰来洗衣物的。

古代人用没用草灰汁洗头,这书中没有记载。不过梁朝的简文帝萧纲喜欢洗澡,写出了三部《沐浴经》,这是用文字形式记载洗澡的最早的文献。

其实东北人现在叫肥皂为“胰子”,这名字有来头有渊源可追寻。古人用猪胰子加碱,另加香料制成洗澡用“皂”,这是富人们的专利,穷人一般不会用。这种“胰子”清香、去污能力强,用后能在皮肤表面留下少量油迹,能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唐朝时的胰子还兼有冻疮膏,唇膏的作用,称作口脂、面药,用来涂脸和嘴唇,达到润肌肤防肤裂的作用,杜甫的《腊日》:“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从诗中恩泽两字来推断,官员是有宫中发的“福利”了,这“口脂面药”是皇家发给“官员的。


初时先民们都是下河、溪、湖泊洗澡的,到了商周时代,就有了用盆“沐浴”的习惯了,说文解字“鉴,大盆也”。《庄子.则阳》:“灵公有妻三人,用鉴而浴”。《礼记.内则》载:“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具视朔食”。作为夫妻居家过日子,晨要早起,沐浴更衣。但夫妻是不提倡“共湢浴”的。所谓:“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此语说明古人男女不共浴的风俗。

家里有老人的,有礼节规定,子女要为老人三天洗头发一次,五天洗澡一次。祥见“五日清镡汤请浴,三日具浴”的古训,可见古代人,对老人是十分孝敬的呀!


生小孩沐浴也很重要《礼记.内则》载:“世子生,则君沐浴,朝服,则夫人亦如之”。大人小孩夫人都要沐浴才能去朝见天子。

在于人交往中,自己洗澡去会客,是对客人的尊重,反过来,客人来你家作客,你也要设法让客人洗澡,《礼仪.聘礼》:“管人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管人接待客人是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古称:沐是洗头,浴是洗身体)!

《礼仪.虞礼》规定参加祭祀的人要先洗头洗澡,否则是对死去的魂灵大为不敬!

先秦这洗澡之礼已初步形成,上至贵族下至庶民,都已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要求人们按时洗澡,并形成了文字的礼仪。

孔子一生克己复礼,对沐浴礼仪是很重视的,世人都知道:“孔子沐浴而朝”。

我用宋代苏轼的《如梦令》作为今天的结束语:

一,《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二,《如梦令.自净方能净彼》

自净方能净彼,

我自汗流呵气。

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

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老蛇正宗

古代女性洗澡次数没有规定,跟身份、地位、环境和卫生习惯有关。总体来说,层次越高的女性洗澡越频繁,天气越热洗澡越频繁,跟现代没多大区别。

皇帝的女人,必须每天洗

皇帝坐拥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虽然不是每个嫔妃都能经常得到皇帝临幸,但必须随时做好挨炮准备,天天洗澡,梳妆打扮,把自己搞的美哒哒、香喷喷、干净净,以备皇帝临幸,万一皇帝突然巡幸或者召幸,总不能让皇帝等着你洗澡,万一皇帝等烦了,就不临幸了。

嫔妃们之所以能每天洗澡,是因为她们具备随时洗澡的条件,有专人伺候,烧水、倒水,甚至脱衣、穿衣,都有丫鬟伺候着,这么好的条件,不天天洗才怪呢!

权贵的女人,想洗就洗很任性

有钱有势的女人,生活条件好,洗澡的条件也有,洗澡频率主要看心情和习惯。讲究卫生的可能天天洗,个人习惯差的可能几天十几天一洗;夏天可能天天洗,冬天隔段时间才洗,反正想洗就洗,不洗也没人强迫,不过在房事之前一般是要洗的,洗洗更健康嘛!

普通女性,生活艰辛,洗澡不易

一般百姓特别是农家妇女生活很辛苦,她们白天要为生计忙忙碌碌,晚上要织布缝补,有的甚至像男人一样下地干活,日夜操劳,不懂个人卫生的重要性,也根本没有洗澡的条件。夏天气候炎热,或许会经常擦拭身体,图个凉快,但很少像电影上那样舒舒服服地在木桶里泡澡;到了冬天寒冷,屋里没有暖气,一个月甚至整个冬天不洗澡都是正常的。

个别女性,一年只洗一次澡

清朝的苏麻喇姑,出身自蒙古族一个贫苦牧民家庭,从小特别节约用水,进宫以后伺候孝庄,伺候康熙,伺候皇子……跟皇帝一家关系十分亲密,甚至和康熙传出绯闻,却是一个不爱洗澡的女人,一年到头不洗澡,只有除夕那天,才用水稍微洗洗身体,洗完后还把脏水喝掉以示忏悔,这样一个奇葩习惯,居然让她活到94岁,成为古代罕见的长寿女性。

部分少数民族,一生只洗三次

有些少数民族,如蒙古草原上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以及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由于生活地区干旱缺水,有限的水资源主要供给人和牲畜饮用,加上经常移动游牧的习惯,他们很少洗澡,大部分人一辈子只洗3次澡(上层贵族除外),每次都有特别的寓意:

一是婴儿出生时为其洗澡,代表着干干净净地来;二是结婚之前,男孩女孩都要洗一次澡,代表开始成人新生活;三是老人去世后,家人为老人洗一次澡,代表着老人干干净净地去。在部分地区,这些习惯至今还保留着残余。

至于有人引用史料“三日具沐,五日具浴”,说古人“至少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显然是不靠谱的,因为这是朝廷礼仪对官员的要求,并不适用女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