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中俄坦克上常見的自動裝彈機,在西方國家卻很少見?

為何在中俄坦克上常見的自動裝彈機,在西方國家卻很少見?這個就是坦克設計整體思路的區別,其實自動裝彈機這種東西東西方都做過大量的嘗試,只是由於一些現實問題導致有的裝備了有的沒裝備。最早的自動裝彈機其實來自西方國家,法國的AMX13系列輕型坦克,這種坦克採用了獨特的搖擺式炮塔和左輪式的旋轉彈倉實現了極高的射速和可靠性。

美國看到這種設計的優點之後也開展了搖擺式炮塔坦克的研製,後來因為這種結構本身很難做到核生化的防護以及炮塔重量升高會造成比較嚴重的機械磨損和結構問題,最終並沒有定型,但因此美國也掌握了左輪式彈倉的自動裝彈機技術。

為何在中俄坦克上常見的自動裝彈機,在西方國家卻很少見?

後來到了70年代隨著蘇聯裝甲部隊的壓力美國和德國準備聯合研製MBT70,這種坦克準備採用152mm主炮和炮射導彈,如此大口徑的彈藥當然難以單人填裝,所以設計之初便提出採用自動裝彈機。後來隨著設計的深化決定採用尾部彈倉式的自動裝彈機,現在西方和北約國家實裝的自動裝彈機都是這種基本結構的,後來因為MBT70技術風險過高設計雙方分歧過大而終止,然後美德分別自己開發了M1和豹2,彈倉式自動輸單機又一次變為技術儲備。M1最開始只要求搭在105mm炮,這種炮彈重量輕體積小完全沒必要採用自動裝彈機,後來換裝120mm炮也考慮過左輪式的自動裝彈機,後來因為改造後彈倉太高,也放棄了。

德國的豹2採用的是120mm炮,炮彈沒有大到人力不能填裝,再加上豹2採用的是星形彈倉,這種彈倉裡彈頭向坦克外佈置,不能直接採用尾部彈倉式自動裝彈機,德國自己研製了一個旋轉彈盤式的自動輸單機因為結構過於複雜可靠性也低所以也轉成技術儲備了,德國人也試過類似於T64上的放在提籃上的自動裝彈機,但因為對炮塔內空間佔據過大同時可靠性也不怎麼樣最終也是轉成技術儲備。

為何在中俄坦克上常見的自動裝彈機,在西方國家卻很少見?

其實美國和德國說一千道一萬其實還是因為炮彈沒那麼重炮塔空間也大裝填手人高馬大手動裝填沒問題。蘇聯開始自動裝彈機研製是在T62的時候,蘇聯的坦克設計思路和西方差別很大,蘇聯向來將坦克作為進攻型力量,所以要求坦克要有良好的投放及適應能力,這就要求坦克總重不能太高,否則無論是運輸還是機動都極為受限。

在總重限制比較大的時候想要提高防護在設計時就得下功夫,比如採用複合裝甲、減小被彈面積等等。裝填手因為要站立工作,所以想要減小被彈面積縮減車身高度裝填手的身高就成為限制因素。T62準備採用115mm炮同時車身高度也不高,身材較小的裝填手配上大炮彈會導致射速很低,所以T62設計之初就要求採用自動裝彈機,不過由於開發進度太低沒有趕上,在後期大改型的時候才用上。

為何在中俄坦克上常見的自動裝彈機,在西方國家卻很少見?

T64開發時間比T62晚幾年,所以自動裝彈機進度正好趕上了,T64成了第一個自動裝彈的蘇聯坦克。T64設計之初用的是115mm炮,後來增強火力改為125mm炮,這時候人力基本就很難完成裝填工作,不管自動裝彈機可靠性怎麼樣都得上了。T64的提籃式自動裝彈機可靠性其實挺糟糕的,但因為彈頭藥筒一次頂彈就填裝完畢,裝彈速度很快,後來的T80系列也是用的一樣的自動裝彈機。後來的T72用的是轉盤式(類似DP機槍的彈盤)的自動裝彈機,可靠性更好但彈頭藥筒兩次頂彈射速沒有T64那麼快,T90用的就是這種。

蘇聯人熱衷自動裝彈機一方面是設計時對總高總重限制嚴格,用自動裝彈機可以降低整體高度便於控制總重,另一方面是普遍採用大口徑坦克炮,彈藥太重人力裝填過於困難。法國一直是自動裝彈機腦殘粉,因為法國追求獨立國防面對蘇聯時壓力極大,裝甲部隊追求高射速以期最大限度的消滅敵人。90年代設計的勒克萊爾坦克採用了尾倉式自動裝彈機,基本原理就是機槍彈鏈那樣,因為開發年頭比較靠後得益於技術進步,所以可靠性還不錯。

為何在中俄坦克上常見的自動裝彈機,在西方國家卻很少見?

日本和韓國同樣開發年頭比較晚的坦克用的也是一樣的尾倉式自動裝彈機,如果美國和德國在90年代也開發新坦克的話估計也會採用尾倉式自動裝彈機。不過很可惜蘇聯解體了,歐洲和美國也都沒什麼動力做新坦克了,不過從他們的儲備研究來看下一代坦克將在大炮塔尾部彈倉自動裝彈機或者無人炮塔之間二選一,不太可能再依靠人高馬大的裝填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