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寶口琴,憑什麼這麼火?

不是說擁有高精尖設備,就能做出好琴來,樂器這種藝術產品是有人的感覺,以及人的因素在裡邊的。高低中音聲部要想表現的更完美,必須要靠人的耳朵去聽,再根據聽的感覺去調整。比如複音口琴上下兩個音簧同時發音,就會產生波動音,波動音是大還是小,低音聲部如何處理,高音聲部又如何可以更好調整,最終呈現的音色就完全不一樣了。我們就是注重最後那部分調整,通寶的口琴產品比其他口琴產品好,就好在這一點。"

通寶口琴,憑什麼這麼火?

在惲總終於說完這短短的193個字,期間已經被客戶諮詢而中斷過三次了。

他太忙了。

原定於在北京展第一天,惲總歇息時抽空接受採訪,但還是因為川流不息的口琴愛好者不間斷湧入展位而推遲了。筆者不知道是第幾次站在這個不算奢華裝飾的展位上,每次看到惲總——這個通寶口琴的領導者忙碌的身影,心裡的唯一念頭就是:絕對低估了這個百年品牌的實力。

在接下來的採訪中真的證實了自己對這個品牌認知的侷限性。

通寶口琴,百年光陰澆築成今日的精彩,普通人絕對是完全想象不到的。

通寶百年曆史博物館:展覽牆與年代秀產品見證芳華

佇立展位,映入眼簾是左右兩邊格調顏色完全相異展覽牆。

左邊展覽牆上橫列著一系列極有歷史厚重感的米黃白照片,畫面中的內容囊括了通寶口琴的創始人、誕生地,在日本的發展以及在20世紀後期(1987年)傳入中國的介紹,羅列分明的歷史圖片配以簡短几句的文字說明,格調感非常重。

通寶口琴,憑什麼這麼火?

右邊的展覽牆是藍色星空背景,以璀璨宇宙為主題。整版牆呈現的是通寶口琴進入中國後在21世紀的事蹟。以普及口琴音樂,弘揚口琴文化發展的歷程為主線,牆上展示了從03年到17年,通寶走過各個城市的足跡,從進入天津小學宣傳口琴文化到走進清華北大,從中日口琴藝術家交流會到國內本土口琴藝術家演奏會,從國內幾大樂器展到亞太口琴節,如編年史般記錄著通寶口琴的百年文化,這是專屬於通寶的時代。

通寶口琴,憑什麼這麼火?

展位上有幾個專櫃一一陳列著通寶口琴的時代產品,在惲總與筆者介紹著相應的口琴在那個時代的故事時,有不少口琴愛好者問此款是否還有售賣,但惲總表示都已經斷貨了。在惲總與客戶溝通以上對話時,筆者突然想到張愛玲那句"在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剛好趕上了",似乎這種福分在珍貴藝術品上,更顯得彌足珍貴了。有一展櫃羅列全部是通寶口琴的百年紀念款,其中有一款是通寶口琴為紀念100週年專門請大師特製的,共有紅黑兩種顏色,外表都是純金粉漆上去的,琴身的雕琢設計全部來自大師的手工作畫,意義深遠。

通寶口琴,憑什麼這麼火?

人與機器人?純手工通寶詮釋音樂是靈性之物

"音樂是有靈性的事物"惲總脫口就說了這句話。這句話在不是做音樂製造商的我們看來,著實太普通了,但深耕此行業的人士都明白,這句話代表著一個樂器製造商對生產樂器的最深刻態度。

惲總談到,客觀來講,目前我們國內的制琴工藝一直在不斷提高,生產設備與製造工藝已經不輸國外水平,但差距仍舊在,而這最根本的點就會在於質量的控制,也就是說,人。

"國外都是純手工的,但國內在最終版的處理上,機械成分還是很多"惲總直接道明瞭這本質性。制琴,就是要保證每一把琴都是獨一無二的,呈現出來的音色也是不一樣的,而能確保音色的獨特性,必須在其最後一道工序上,由專業的制琴師完成。

通寶口琴,憑什麼這麼火?

"我們就是注重最後那部分調整,通寶的口琴產品比其他口琴產品好,就好在這一點"惲總道,通寶口琴的制琴師在上崗前,必須要有5年的時間去沉澱,1年的系統性學習,3年的培訓,然後還進行綜合性考核。這嚴苛性的標準也奠基了通寶口琴工藝的調性,而這是很多國內樂器品牌遠不能達到的,他們中國大多數還是由機械化進行處理,制定統一標準,然後進行達標,他們是工藝品,但樂器其實是藝術品,是人性化的產品。對音色的處理,必須人的耳朵去聽,用心靈去感受,而用機器調成的,永遠在藝術上達不到審美的需求。

採訪惲總後,筆者才深刻明白為什麼通寶在口琴界的地位如此高。惲總用及其樸實的話給筆者上了一堂如何認識藝術的課,而這對藝術的理解如此深刻的樂器製造商,怎麼可能製造不出卓越的樂器產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