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曾說89年的1000萬相當於現在十個億還多,是否屬實?這樣的話通貨膨脹率是多少?

林丹智慧

家族財富密碼評論員董巖:

這個一點也不誇張,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國經歷了一次惡性的通貨膨脹,在1988年到1989年之間CPI達到了20%,上個世紀90年代初也是貨幣超發的年代,繼續以20%、30%的速度增長,93年的時候甚至達到37%,98年以後中國進入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通脹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基本維持在一個可控的範圍,貨幣基本以平均每年10%左右的速度在增發。

如果按現在的CPI水平和貨幣增髮量往後推30年,那麼30年後的100萬大概只能值現在的2.5萬左右。

看著很嚇人但是沒有辦法,現行的信用貨幣體制下,各個國家,每個人都在和通脹做鬥爭,各國央行只能在一定範圍內調節貨幣發行量而辦法滿足能達到一點也不超發的要求,我們只能不斷的努力盡量減少通脹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下面附上一張近幾年的貨幣超發表格:


家族財富密碼

王健林沒有亂說。按照他的算法,89年的1塊錢約相當於現在的101塊錢,那麼88年的1000萬就相當於現在的十多個億。

王健林是怎麼算的?

我們查看一下1989年當時全中國一共發行了多少M2,然後在看看我們2017年全中國一共發行了多少M2,以2017全社會的廣義貨幣M2持有量除以1989年的M2,就大概能得出89年一塊錢約當於現在多少錢。

那麼結果是=1550100億/15293億=101倍。換言之89年的一塊錢相當於現在的101塊錢。

當然這個算法並不是特別嚴謹,因為我們沒有考慮到社會的總GDP在一直增長,如果我們假設每增加一塊錢GDP總量,我們就多印一塊錢人民幣這樣看,我們用2016年(M2總量-GDP絕對值)/1990年M2總量= 52.7倍,那麼剔除掉GDP增長的因素,1989年的1000萬,應該約相當於2016年末的5億3千萬元人民幣。

小知識:什麼是M2?
M2也叫廣義貨幣(Broad money),是一個經濟學概念。
貨幣(M0)=流通中的現金,即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
狹義貨幣(M1)=(M0)+企業活期存款;
廣義貨幣(M2)=M1+準貨幣(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

(從1990-2016 中國M2和GDP數據)

通貨膨脹率(inflation rate)還是消費者價格指數(CPI)

其實很多人想問這個問題,是確切的想知道1989年的1000萬,約相當於現在的多少購買力。

我們先來看看通貨膨脹率的概念。通貨膨脹率(Inflation Rate),是貨幣超發部分與實際需要的貨幣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程度;而價格指數則是反映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

然後我們再看看價格指數的概念。價格指數則是反映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在實際中,一般不直接、也不可能計算通貨膨脹,而是通過價格指數的增長率來間接表示。由於消費者價格是反映商品經過流通各環節形成的最終價格,它最全面地反映了商品流通對貨幣的需要量。因此,消費者價格指數是最能充分、全面反映通貨膨脹率的價格指數。世界各國基本上均用消費者價格指數(我國稱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即CPI來反映通貨膨脹的程度。

所以大部分人想感受到的通貨膨脹率,實際上是想了解到

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帶來的波動有多大。

中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缺了一塊

中國CPI佔比最多的是食品34%,其次是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14%,第三的是住房13%。

OECD(經合組織)國家居住費用包括以下組成部分:租房的實際房租,自有住房的等值租金,維護和修繕費用,水和物業費等,以及電、氣、油和熱能。

中國CPI指數編制中,居住費用包括了:租房的實際房租,自有住房的房屋貸款利率、物業費,建房及裝修材料,水電、燃料等。

兩者口徑最大的區別在於:OECD國家對自有住房的消費價格統計,採用等值租金的概念;而中國採用的是房屋貸款利率!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的CPI不高,但居民實際感受的通貨膨脹率卻比較高的原因,也就是說因為我們的“房屋貸款利率”沒有顯著的增長,而“房價”過去幾十年一直在高速增長,所以造成了我們雖然錢多了卻感覺錢一直在不值錢的緣故!

總結

王健林的說法不一定全對,但我國的實際通貨膨脹率卻實實在在的和“房地產”市場分不開!


談者無語

1、王健林說這個的意思其實就是說這些年貨幣發的太多了,跟“房價看起來漲了很多,但貨幣超發是主要原因”這種說法差不多。

不過他的數字還是算的略誇張。


2、我們一般用m2的增速來衡量貨幣超發的程度,m2包括流通中的貨幣,各類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等。

歲數大的人都記得物價漲得最多的是上世紀90年代初,1991年到1995年,m2的增速都超過了25%,1993年一年增速37%,2009年因為4萬億,m2的增速達到了28%,都是比較可怕的數據。


3、過去三十年的m2平均增速,算下來是16%,2017年是過去30年裡增速最低的年份,只有8.2%。

有了這些數據,你能算出來:1989年的1000萬,現在值多少錢,科學計算器計算下來到2016年,差不多數據是6.38億,加上2017年,數據為6.9031億,所以89年的1000萬大概相當於現在的7億,還到不了10億。


4、房價的走勢也跟這個差不多,以北京為例,1998年的新房均價接近4000,按照m2的增速算下來,相當於現在的72600塊,北京房屋限價不到7萬,所以很大部分房屋的漲幅都是貨幣增髮帶來的。


5、但是大家為什麼覺得買房越來越難呢?因為收入水準趕不上貨幣增速,能連續20年每年加薪16%的人不多。比如在北京1998年月薪1500是比較正常的,20年過去了,那時候1500的月薪相當於現在27300左右才能追上m2,大多數人是追不上的。,所以買房越來越難。


大貓財經

基本屬實。

王健林的意思是,在1989年的擁有千萬的富翁,相當於現在的十億級別的富豪。也就是他們之間佔社會財富的比值比較接近。

這個計算很簡單,1990年我國的M2是15293億元,2007年我國的M2是167.68萬億元。那麼167.68/1.53=109(倍)。

這麼一計算,1989年的1000萬,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11億元。王健林的話還是很有說服力的。

如果計算通貨膨脹的話,如果簡單粗暴的算,也可以這麼計算。也就是通貨膨脹是

1990年我們國家的GDP是1.89萬億元;2017年中國GDP是82.71萬億元。在這期間,我們的經濟增長82.71/1.89=43.76(倍)。

貨幣增長意味著社會財富的稀釋;而經濟增長意味著社會財富的增加。稀釋部分與增加部分相比較,就是實際的通貨膨脹。那麼我們可以計算,從1989年到2017年實際的通貨膨脹應該是,超發的貨幣除以1990年的GDP,那麼就應該是:

(167.68-82.71)/1.89=44(倍).

也就是從1989年到2017年,實際通貨膨脹了44倍。因為這些都是超發的貨幣,跟經濟增長沒有一毛錢關係。

這個數據應該與我們生活日用品上,可以初步瞭解。

比如1990年大米價格大概是2毛錢,現在大米是4元錢,漲幅是20倍左右。

那時候豬肉價格大概是6毛錢一斤,現在大致是18元/斤。漲幅是30倍左右。

雞蛋一個是5分錢,現在雞蛋一個是1元錢(土雞蛋會貴一些,有的一個2元錢也有)。漲幅是20倍左右。

這樣計算好像通貨膨脹沒有達到44倍那麼高。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吸金利器”,那就是房地產。1990年1萬元可以在二線城市裡買一套房子。在農村可以蓋一棟三層小別墅(工錢很省,鄉親幫忙),現在1萬元不夠買一平方米,不夠裝修一個衛生間。

也就是超發的貨幣,都被房地產吸收了。

換句話說,因為房地產吸納力大量的超發貨幣,所以我們的日常消費物價漲幅沒有達到44倍這樣的幅度。

所以從特別的角度來說,窮人應該要感謝有錢人大量買房子,不買房子,現在一個月5000元工資,可能你吃不起大米了。


波士財經

很明顯,如果按照名義的通貨膨脹率,89年的到現在的2016年,大概有27年的時間,通貨膨脹率大致來說應該是30倍左右,所以沒有達到這麼多的。

我相信王健林這麼說的意思是,89年擁有1000萬的人比起跟現在擁有10億的人差不多一樣多。大家不妨想想,在90年代的時候,桑塔納價值人民幣25萬,那個年代可不是普通人能開上的,那個時候去吃一頓西餐,大概一家人去吃,包括牛排,羅宋湯啥的,估計一頓下來應該是30元左右,現在大概是多少呢?

所以大家一定要區分一下什麼是不可貿易商品,什麼事奢侈商品!現在這個時代,凡是勞務商品的都漲的不多,比如那個時候你買一根冰棍是5毛錢,現在是1塊錢,這個就是廉價勞動力帶來的便利之處,但是如果你現在去買一輛豪車,或者是一處房產,價格大概是89年的上百倍甚至是一千倍,所以才能導致這樣的情況,如果不是這樣的原因,我相信沒有人能達到這樣的通貨膨脹水平。

中國經濟經過這些年的高速發展,實際上獲取足夠多的資本已經相對容易,簡單來說就是以前能去銀行貸款的都是少數,現在恐怕是個人都能去銀行辦理信用卡享受到了銀行和資本的福利。

我相信王健林所說的1000萬相對於現在的10個億,正是因為這樣的賺錢的難度恐怕都是我們所無法企及的,正是他那個賺一個億的小目標,所以導致我們現在的年輕人的浮躁,簡單來說,就是在足夠年輕的時候擁有足夠的資本,現在創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並且已經永遠的過去了,作為年輕人的我們應該做到的是不能把自己能力和職業修養鍛鍊上去。




火涯

王健林怎樣說,有他說的道理,我自己仔細、認真回憶當時中國人均收入、物質指數、財政收入及投資規模這幾項分析,應該有差距,這可能每個人所站的角度不樣,看問題的結果就不一樣。

一、人均收入的角度來分析:89年全國平均月收入達不到一百元,一年就一千多塊錢,效益好得國營企業,加上福利也就在四、五千元,一年萬元收入的個體戶那時鳳毛麟角,而現在年平均收入最起碼在五萬元左右(分歧較大,取一個折中的數字),就是五十倍左右的差距。從這個角度來講,89年的1OOO萬元就相當於現在五億元左右

二、物價指數上漲來分析:89年是國家實行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雙軌制沒多久,市場耐受消費品和大眾工業原材料都有兩種價格,一種是國家定價,另一種是隨行就市,由市場來決定價格的高低。從國家定價的情況來看,耐用消費品的漲幅有限,有的不漲反而跌,這同集群工業化和科技進步有關,而日用消費品到現在也就漲了三十倍到五十倍之間,這也同科技進步有關,大量人工飼養和種植有關。那麼89年的1000萬元也就相當於現在四、五億元左右。

三、從財政收入來分析:我們就拿全國總產值處在第四位的浙江省各縣來說,89年一年平均下來大約一億元左右,而現在平均一年政財收入五十億元左右,加上預算外的收入,卻各種規費、土地拍賣款收入,最少也接近一百億左右,當然政府用於民生工程和城鎮面貌的改善方面,一年的投入遠遠不至一百億元,從這個角度來講1000萬元就相當於現在的十億無。

四、投資規模來分析:工業的基本投入我們不說了,就說說投資房地產投入,89年投資1000萬元萬元就能做好的項目,這樣規模的項目,因土地收儲價、人工工資以及應用新村料新科技來滿足人民新需求而帶來的成本提高,現在需要投入十億才能做好,最後產生的利潤折算成89年物價指數,剛好同1000萬元產生的利潤差不多,這就是王健林為什麼這樣說。


碧海清空2

王總是做房地產的,所以我們還是以房地產來計算好了;

因為如果是從一般價格指數來算的話,那麼肯定是不行的;比方說原油,1989年原油20美元左右,而現在也才60多美元;所以我們還是得看房產:

還記得王總的發家是因為開發了一套小區,賺了1000萬,而當時的售價為1500/平米;是當時大連最貴的房子,現在大連最貴的小區估計在4萬/平米左右,也就是說,1000萬摺合現在的購買力來算,大概在3億左右;

那麼王總是不是有點誇張了呢?

當然不是,當時擁有1000萬現金的人肯定比現在擁有10億現金或者說流動資產的人少的多;這也就意味著1000萬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所以,其中7億的缺口來自於機會成本

在那個年代,只要你有資本,快速翻倍的機會比現在厲害的多,也多得多

所以,王總說的其實大差不差


以股易金

89年有1000萬元的應該鳳毛麟角,那時候說萬元戶,就是很有錢的人家了。我記得,當時過人家,親戚給的紅包,基本上是2毛,得到5毛的紅包,就非常開心了。

說說現在吧,一般的紅包,都是100元起步,很多都是200元。有錢人,出手更大方。這樣算起來,大概翻了500倍。

我就見證了錢越來越不值錢,讀小學,學費只要幾元錢,讀初中時要幾百元學費,高中時要一千多,大學時學費五六千、上萬元。

今天,如果我們要在北京、上海、深圳城區買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大概要花700萬到1000萬元。有人算過,百元大鈔,100萬元重量大概是23斤,買一套房子,需要兩百斤重量的百元大鈔,想想都讓人害怕。
華為是1987年創辦的,當時任正非的創業資金是2萬元(今天,華為一個普通員工的月薪都不止2萬元)。今天企業創業,動不動就融資幾千萬、幾億,甚至幾十億、幾百億元。錢真是貶值太快。


上峰說

不一定是硬性購買力的比較,那時的人窮,有一千萬的人社會地位比現在十億身家的人高是可能的,比如當年有一個姓劉的港客到廣州牛鼻哄哄裝大尾巴狼,還榮譽市民,其實總共花不了多少錢,連現在一位拆遷村民都不如的身家,而現在十億身家的人,想恁錢財在廣州市面出風頭,還不如鐵塔上的討債民工啦


橋63987957

只多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