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之都:深圳如何在全球刷出“存在感”|“深圳九章”①

從一個小漁村到全國經濟中心城市,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站在新起點,邁向新徵程,深圳未來之路怎麼走?今年1月召開的深圳市委六屆九次全會提出率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區的新目標。而要實現這一新目標,必須抓住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九大戰略任務”。

從今日起,南方日報推出《深圳九章》系列報道,從創新之都、深圳品牌、深圳製造、深港澳合作、大都市圈、基層治理、人才特區、營商環境、海洋中心城市等九個維度,對深圳未來戰略部署及實踐進行深度觀察解讀。

敬請關注!

创新之都:深圳如何在全球刷出“存在感”|“深圳九章”①

深圳人很容易在全球出差和旅行中深切感受到深圳這座城市的“存在感”。

更別說那些易被忽視的地鐵屏蔽門、登機橋、ATM等工業製品。

人們不禁發現,那些在深圳用慣了東西越來越多被用到全世界,深圳創新正在走向世界,並且在新興的細分領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深圳“龍頭”。在“山寨之都”多年後,深圳這一“創新之都”,終於憑藉創新在全球刷出“存在感”。

諸如,硬件硅谷、硅洲、創客天堂等“名號”正被全球市場冠以給深圳。

创新之都:深圳如何在全球刷出“存在感”|“深圳九章”①

從“三來一補” 到全球創客“天堂”

但那時候來的,都是“三來一補”企業。所謂“三來一補”指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外商提供設備(包括由外商投資建廠房)、原材料、來樣,並負責全部產品的外銷,由中國企業提供土地、廠房、勞力,中方以工繳費結算,簡單來說對於深圳就是,簡單、低端、收益低。

但一座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重鎮卻憑藉此快速成長。自上世紀90年代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以來,深圳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引領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統計顯示,2017年廣東省電子信息製造業銷售產值超3.6萬億元,連續27年居全國首位,其中深企貢獻巨大。

而到如今,深圳豐厚的電子產業基礎正在成為全球硬件創新的豐厚土壤。

创新之都:深圳如何在全球刷出“存在感”|“深圳九章”①

昔日“山寨”之都,如今匯聚全球創客。日本創客勝田哲司這樣評價華強北:“這裡就像東京的秋葉原,但前者更大、更專業、更迷人。”“硬件硅谷”的街區,是深圳高新技術起步的源頭,也是深圳乃至中國電子產業發展的縮影。

“華強北,你可以花費不到半天時間,將一個智能硬件的模組全部找齊。而在其他地方你可能要花3周,這大大節約了初創團隊的時間成本”,有創客表示。

深圳創客空間Seeed的“社區經理”維奧萊特•蘇表示,“深圳是世界上最大的‘創客空間’聚集地,規模甚至超過了舊金山和鄰近的整個硅谷技術區”,他說,全世界的“技術人員”都來到了深圳,參與到這個充滿活力的技術發展和創造文化中。

擁有超過9所諾獎得主研發機構

深圳搶佔創新應用前沿

從一座小漁村,到高速發展的繁華都市、具備國際影響力的全國經濟中心城市、科技創新中心、區域金融中心,深圳都離不開“創新”這一關鍵詞。

创新之都:深圳如何在全球刷出“存在感”|“深圳九章”①

在深圳,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和國家基因庫已建成使用。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累計達到1617家,其中國家級110家,覆蓋了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領域,成為集聚創新人才、產生創新成果的重要平臺。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深圳目前已擁有超過9所與諾獎得主合作創辦的研發機構,研究方向涵蓋生物和醫學、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方面,都與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佈局高度吻合。

向源頭創新“無人區”發起衝擊

38年的特區發展史中,在科技創新領域,深圳從跟跑到並跑,甚至一些方面領跑,日益成為全球創新重要的節點城市。

在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看來,深圳在投資基礎教育上很積極,開辦多所大學,每年增加投資幾十所中小學,遲早基礎研究是會起來的。“華為研發主要是投在主航道上的基礎研究,人工智能部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他此前曾表示,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積累,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把戰略技術研討會變成一個“羅馬廣場”,一個開放的科技討論平臺,讓思想的火花燃燒成熊熊大火。

创新之都:深圳如何在全球刷出“存在感”|“深圳九章”①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7》顯示,在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和創新績效4個一級指數中,除了廣州相對均衡之外,其餘排名靠前的城市均存在一定短板。其中,深圳的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和創新績效3項指數均排名前3位,但是創新資源指數僅僅排第25位,是一個明顯的短板。

令人欣慰的是,深圳目前正在抓緊制定《關於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引領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主動承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加快打造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群,不僅要下大力氣解決“卡脖子”的瓶頸問題,更要在重要前沿科技領域向源頭創新的制高點發起衝擊。

僅2017年,深圳就組織開展重大項目技術攻關,積極籌建8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新組建基礎研究機構3家、製造業創新中心5家、海外創新中心7家,新設立新型研發機構11家和創新載體195家。其中,在“不為所有,但為所用”模式下生長起來的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和海外創新中心,有力實現了在全球範圍集聚配置創新資源,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科技合作競爭。

■對話

中科院先進院院長樊建平:

深圳模式就是從“E”“T”再到“S”

南方日報:從以往傳統的“三來一補”,到每萬人擁有近90件發明專利,深圳創新力量愈發顯著,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樊建平:這充分說明深圳企業以及企業家的創新活力十足,不斷帶領產業從低端向微笑曲線頂端併攏,這也是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資金來源、職務發明專利等“4個90%”都來自企業的最好佐證。

從原來的小微創新到如今的發力國際尖端創新,人才的不斷匯聚是深圳銳變的核心要素之一。不斷培育出的創客和初創企業,從海外吸引回國的孔雀團隊和孔雀人才,都是深圳大力引進人才的表現。這些創新團體的數量和質量增加,為深圳創新貢獻了很大力量。此外,加大對基礎科研的支持力度,建設高水平大學,也是深圳快速成長的原因。

创新之都:深圳如何在全球刷出“存在感”|“深圳九章”①

十年前,我們更多地專注於“E”(Engineering,工程);此後,我們逐漸轉入“T”(Technology,科技),關注核心關鍵技術;現在,我們進入“S”(Science,科學)領域。我認為從“E”、“T”再到“S”就是深圳模式,這是一座城市不斷向源頭技術進發,不斷提高自身創新力的表現。

南方日報: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之下,深圳如何發揮創新引領作用,並緊跟時代浪潮?

樊建平:

合作一定是灣區關鍵詞。香港擁有多所世界一流大學,其科研成果需要落地,選擇香港面臨成本過高等問題,深圳便成為不二之選,大疆創新、商湯科技等便是很好的例證。不過,灣區城市之間既存在合作,也同時存在競爭關係,如果深圳在源頭創新方面沒有發力趕上,未來依然有可能被香港超越。

深圳需要加大基礎研發力度,建設實驗室和相關基礎裝置,在競爭之中不斷成長。合作與競爭一定是共存的,對比到深港兩地亦是如此。面對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需要,豐富多元的粵港澳大灣區急需創新科技體制機制,加強創新制度供給,深入推進區域協同創新發展水平,這也是深圳需要重點攻堅的事情。

南方日報:您認為深圳在科技創新方面還有哪些不足,您對深圳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之都有何建議?

樊建平:我們依然要看到,在現階段深圳與國際創新仍有差距,在大學與科研院所建設方面仍有不足,缺乏歷史沉澱,深圳不斷設立的諾獎實驗室便希望藉此契機,將相應的研究方向與國際接軌。

深圳市正經歷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型的過程,我建議政府更加重視新型科研機構建設,更加重視人才政策創新,從引入海歸人才2.0時代,切換到引入國際高端人才的3.0時代,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策劃】甘雪明 曲廣寧

【統籌】張東方 張瑋 戴曉曉

创新之都:深圳如何在全球刷出“存在感”|“深圳九章”①创新之都:深圳如何在全球刷出“存在感”|“深圳九章”①

【作者】

【來源】 深圳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