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欣赏艺术怎么办?

左视觉丶Left

这个答案,只说点“欣赏态度”方面的内容好了。

放弃固有成见、学习艺术知识,

这一直是小玉推崇的艺术欣赏方式。


其实,

这也是接触任何我们不熟悉东西的最好方式——

不会穿衣搭配,那就多看看经典大牌是怎么搭配的、借鉴下你身边穿着得体的人是怎么穿的,不要一脸不屑的说大牌的审美标准就一定是对的?(大牌成为大牌一定有它的经典之处,而且必须要承认我们的时尚风潮就是靠大牌来制定标准的。)外加多学习下色彩的搭配知识;


不懂理财,那就别总固执己见,听听专业人士的理财建议,别一脸不屑的就认为专家都是砖家、是来专门骗人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你得多学习专业的金融和理财知识,懂了钱生钱的原理,才能不被那些金融骗局忽悠,稳稳当当挣钱而不是靠所谓的侥幸。

所以,我们以毕加索为例。

我们很多人的艺术欣赏还只停留在对具象绘画的理解层面上,画得像就是画得好,是我们最常见的欣赏习惯。所以面对毕加索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抛却那种“画得像就是画得好”的固有错误成见,很容易觉得这也叫大师绘画?这画的是什么玩意儿?

而我们这个时候产生困惑,最需要做的就是学习一些艺术知识。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创造性,并体会这种革新,并开始试着接受现代主义艺术的欣赏方式。

而如果我们坚持己见、拒绝学习,很可能又一脸不屑的来一句,毕加索画得还没我家上幼儿园的孩子好。但说实在的,我们绝大部分的儿童在画上面毕加索的那副《梦》的时候,是这样的——

你确定毕加索没有你家孩子画得好?那为什么孩子们还要去照着毕加索的去画呢?


总之,不会欣赏艺术并不可怕,小朋友也是从乘法口诀开始接触数学的。不做杠精,不懂就学,多看经典,相信你会找到艺术欣赏的感觉的。



art张小玉

很多人可能以为欣赏艺术是一件很难很神秘的事情。的确它是由难度,但并不怎么神秘。一件艺术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欣赏:

第一,情感价值。有时候一个人看见一件艺术品的时候会突然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好像这件艺术品表达出了他长期以来隐藏心底里的某种感情。一件艺术作品要是总能够触动所有观赏者的感情的话,那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作品。然而这种情况实际上很少发生,因为每个人会被什么样的事物触动,取决于他的人生经历。比如:一个经历战争的人,他很可能就会被一件反映战争的作品触动;而一个人生一直生活得非常富裕的人,当他看见一件反映穷人生活多么凄惨的作品时,他可能不会有太大感动,因为他一生中都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一个人在情感上会不会被一件艺术作品触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偶然。这种情感触动是学不来的。当然人生阅历越丰富的人,越有可能遇上能触动他的作品。另一方面也有些艺术品会诉诸最能引起普遍大众情感反应的题材,比如:爱情、美丽的风光等等。

【我个人最有感触的是威廉·沃特豪斯的画作】

第二,思想价值。和情感价值相似,思价值也需要观赏者和艺术家的思想碰撞在一起才能产生。不同的是情感是没办法学到的,思想却可以学得到。这就要求观赏者多读一些思想理论类的书。当一个人脑袋里装了很多思想理论以后,他看到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就更有可能理解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思想。

比如:奥尼尔曾经写过一篇戏剧《毛猿》,里面讲的是一个在船上铲煤的工人一次被一个贵族小姐叫为“毛猿”,他就很生气了,天天想要报复上流社会的人,最后被经常关进了监狱里面,在心理上越来越觉得自己像一只毛猿。处于以后跑到动物园里和黑猩猩交朋友,结果被黑猩猩掐死了。

【奥尼尔】

一看这个剧,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很荒唐很滑稽,一位作者是神经病。但是如果读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或其它社会批判的书,就会理解这讲的是一个工人受到社会的压迫、剥削和排挤,最终在思想上发生异化的故事,是一部思想非常深刻的作品。

特别是现代艺术,特别注重展示思想观念,为此甚至不惜牺牲掉形式上的美感。而后现代艺术却走入了一个非常尴尬境地,不仅牺牲掉了形式上的美感,甚至连思想都牺牲掉了,为了表达而表达,说得再直白一些就是装逼。所以很多艺术理论家都感慨我们这个时代或许是艺术终结的时代了。

【艾未未在地上铺了一大堆茶壶壶嘴,其实什么也没有表达出来,单纯就是为了装高深,这已经成为后现代艺术的通病了】

第三,工艺价值,也就是形式上的美感。这是最容易衡量一件艺术作品的标准,以一幅画为例,在其它方面的价值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当然是画工越好会有价值。要想从工艺角度去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没别的办法,多看一些艺术品,仔细对比它们的工艺,没有经验的人可以先阅读一些书籍,从中学习相关的知识。有条件的话可以自己尝试创造,这样的话体会就会更深。

第四,历史价值。有一些艺术作品可能既不会给人们带来情感和思想上的触动,工艺水平也很差,但它的价值可能很高,这或许就是由它的历史价值决定的。比如一件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器跟一件现代陶器,工艺水平当然落后十万八千里,但是它在它所处的那个时代可能已经代表了非常高的工艺水平了,而且它还能为我们提供一扇了解新时期时代生活的窗口,它的历史价值就是极高的。

【半坡遗址彩陶】

第五,背景知识。有很多的艺术作品会反映特定的历史事件或神话传说。如果知道这些背景知识的话,那么自然更能充分的了解这件艺术品的魅力。了解这些当然也是有赖于多读书。

当然即使你积累了很多人生阅历和知识,但仍有可能鉴赏不了意见艺术作品。因为有些艺术品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同时代人的鉴赏能力,只有在后世才会显现出来。比如:1884年,有一个画家乔治·修拉花了两年用一点一点的方法点出了一幅画《大碗岛上的星期天下午》。当时的很多著名艺术家都嘲笑修拉的这幅画。9年后这幅画终于以800法郎卖给了一个法国人,之后以两万法郎转卖给了一个美国人。然而在修拉死后42年,法国才意识到这幅画的价值,出40万法郎打算赎回。但此时《大碗岛上的星期天下午》已经成为美国芝加哥艺术馆的镇馆之宝,说什么也不可能再卖会给法国。

【大碗岛上的星期天下午】


妖怪博士潘神

不会欣赏艺术怎么办?


很高兴有人问这样的问题,总比“现在的艺术怎么都让人看不懂”这种句子的组织方式要理性得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题目这样问至少承认了,“欣赏”艺术并不是一件顺其自然,看似人人都会的事情。


安格尔,布罗格利·阿尔伯特公主肖像(Portrait de Princess Albert de Broglie),1853

Cy Twombly, 无题 (New York City), 1968


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法国新古典主义艺术家安格尔,达维特的学生,画得是出了名的“好”,而第二则是号称最不平易近人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敦普利,他的作品经常看上去有如顽童涂鸦,但在15年伦敦佳士得敦普利的作品拍出了3000万美元。


那为什么面对安格尔的画作时,我们能够轻易地就能判断出画得好,是优秀的艺术作品,而敦普利的作品则不行呢?很显然,安格尔的这幅半身肖像是非常写实的,所谓写实,也就是说画面里的图像很符合我们平常的视觉观看经验,物体的体积、明暗和颜色都如实表现了出来(当然画家可能做了一定程度的美化),这也是在相机被发明和普及前油画的最主要的功能性之一。然而在相机出现后,越来越多的视觉机器被发明及迅速普及,也就是说人们越来越容易获得丰富和精致的视觉体验——很多新时代的艺术家们自然也不再将制造视觉体验当作己任。


在“欣赏”艺术时(如果宏观上讨论艺术,除了较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古典和流行艺术形式,自然也应该考虑相对实验和先锋的其他艺术形式),我们并不一定在谈论“美”,简而言之,艺术可以是不“美”的,且不论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什么是审美体验,即便日常事物在每个人心中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艺术品首先是物,需要得到呈现,跟观者发生关系,才能产生审美体验,寻常场所是博物馆或画廊,相对西方几百年的博物馆发展历史,中国对这样的艺术呈现方式并不熟悉,很多展览在引导观众和呈现艺术品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些问题,加之大众对于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的了解相对缺乏,导致“艺术无法欣赏”成为一种常态。


对于主要提供丰富视觉经验的艺术作品,譬如绘画、拍摄或是电影,通过大量观看类似作品以及补充相关知识,对于喜欢的艺术作品则多去了解,便能相对提高鉴赏能力。阅读艺术史是在各个层面都能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好办法,比较平易近人的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或《詹森艺术史》,即便我们在“阅读”(观看)一张图像,对于各种元素的不了解和背景的抽离,就意味着不能获得图像应传达的讯息,审美体验也会大打折扣。


尼古拉·普桑,穿越红海(Le passage de la mere rouge),1633-1637


在西方艺术史中,相当一部分重要作品都和宗教故事相关,如上图,是法国古典画家

普桑的《穿越红海》,观众通过标题得知这是摩西(最右)率领着他的人民眼见就面临了绝境,对于这一神话传说,画家并没有描绘理应最壮观的景象——海水一分为二,而是将描绘的焦点巧妙地集中在了慌乱中或手足无措或一脸惊恐正指着画面最右方——也就是观者看不见的画外——的以色列人们。但如果观者对圣经故事并不那么熟悉,他可能会完全误解画面信息。


也就是说,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往往并不只是在观看表面上所呈现的元素,更要知道这些元素在某些文化条件下的特定状态。再换句话说,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要尽量获得最多的相关信息,尤其是面对当代艺术作品。

西蒙·斯塔林,《棚船棚》 (Mobile Architecture No 2), 2005


2005年英国透纳奖的获得者西蒙·斯塔林(Simon Starling )有一件作品叫《棚船棚》 (Mobile Architecture No 2),当观众在展览空间里看到它时,只会看到一个用木头搭建的棚屋,作品有意思的地方则需要“被告知”:艺术家在莱茵河旁发现了这个棚屋,和所有者在聊天过程中产生了灵感,于是制作了这件作品,斯塔林首先将这个棚子拆了,组成了一艘船,然后沿河而下直到展览空间后,再将船拆了重新组成了观众看见的这个木房子。


这里其实也聚焦着当代艺术圈子里时常讨论的一个问题,现如今在当代艺术展览里你看到的东西很可能不是你看到的那个样子,其背后必需的构成作品艺术性的信息有时候是缺席的,也有人把现在的博物馆或展览馆叫做“标签时代”,就是说往往在参观当代艺术展览时,艺术品的介绍标签有时比艺术品本身更能说清楚事情。但即便如此,在一段时期内,这样的形式还会继续下去。


因此,为了保证自己的审美感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尽量带着足够多的信息去“阅读”它,任何艺术品都可能和其他甚至不同时代的艺术家或者文化相映射,因此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往往是面对着整个艺术史和若干人类文化,这年头不会欣赏艺术并不是什么自豪的事情,敦普利的画说实话我也并不太喜欢,这种不喜欢是建立在对艺术家、其作品及其所在时期世界艺术运动发展状况有所了解下做出的判断,个人对抽象表现主义并不是太感冒。


因为很多历史原因,在整个西方艺术强势快速“发展”(占领话语权)的同时,其相关的展示和欣赏方式也带来了新的陌生,现金,我们也有了机会参与到“艺术”这一词的整体面貌中来,艺术并不只是个死物,在获得欣赏艺术带来的审美体验时,我们也获得了另一种观察和事物关系的方式,欣赏的同时,也是在整个人文社会学科中游荡,艺术也许没那么重要,但欣赏艺术,很重要。


透明流动虚无

艺术的概念其实很泛泛,它包括很多的门类,其中最熟悉的有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在现代人眼中艺术被聚焦到影视、书画、收藏界。所以,你想欣赏艺术,首先需要学的东西就很多,但是,其实这些基本知识是小事情,关键是要有爱好之心,要对艺术充满兴趣和激情,最起码不能不冷不热,因为只有有了兴趣和爱好,你才能有积极行动和追求的欲望。了解的知识和行业的规矩,那些都可以学习的来,有了兴趣那些都不在话下。

当然,艺术也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学习的完的,俗话说艺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艺术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艺术,都具有时代特色,同时又具有艺术的通融性,还有一句话,艺术无国界,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所以,艺术是最人性化的,你想了解艺术,最需要了解的就是你自己。你懂你自己了本身就是开始学会欣赏艺术了。


艺典国际

艺术的门类有很多,我就按美术说吧,我是个半吊子艺术美术生,高中的时候不学特长就上不了好大学的那种,于是学了什么人都能学的美术,还算有点天赋,顺利的考上了一家知名的重点的本科院校,和同级学了十多年美术的同学相比,我的艺术……简直和垃圾一样,那怎么办呢 ,老师给了个方法,那就是不停的看,不停的模仿,然后再创作,其实都是通用的,歌曲可以一直听,体会其中的情感,绘画作品也可以一直看,看不同的,看之前艺术大家的,古今中外的,让艺术包围,让艺术熏陶,自然的 你的眼界就提高了,然后你就会觉得自己画的……什么破玩意,于是眼界有了,该开始提高手上功夫了,欣赏艺术的过程,就是你学习的过程,但是如果你实在排斥,恶心一门艺术,那就不要强求自己……有些人是没这个感觉的,感觉你懂吧,撒,feel,巴扎嘿,哈哈


Liar169656942

艺术的概念太大,任何一个人不可能都全面了解。正常发展的人也不可能没有一点爱好,不一定高雅只要自己喜欢就行。国外很多行为艺术我们理解不了,但是不否认他也是一种艺术形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悉心钻研,必能成为这一类的行家。剪纸艺术是我国农村特有的文化,有的人就能剪出艺术风范,因为他们付出了心血。歌剧我们欣赏不了可以倾听流行歌曲,只要不低俗就有斩获。韩剧很庸俗,但是韩国特有的影视环境也拍出来(熔炉)、(辩护人)(素媛)等等优秀影片,比我们“囧”系列好处不知多少!国粹京剧现在喜欢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你如果有机会去接触其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也是令人震惊。所以此话题不易笼统滴说,也不要被琴棋书画所困扰,横看成岭侧成峰,终究有自己适合的看点。


工仔1703


他在江湖

不会欣赏艺术就先从三个问题着手问自己:先问自己你(看、听、闻、触)到了什么,再问自己能想到什么,最后问自己通过这个想法能不能说些什么,或者把自己的想法直接说出来都可以。


体悟岁月

多看,所谓“眼高手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