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狗肉是如何一步步登上大雅之堂的?

在现代汉语的词汇里,狗肉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名词,例如"狗肉不上席面"、"挂羊头,卖狗肉"都属于贬义词。

其实,中国吃狗肉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畜牧业处于早期发展的时候,最先驯养的就是狗、牛和羊,可见中华民族吃狗肉的历史要远早于我们现代常食的猪肉。

在古代,狗肉是如何一步步登上大雅之堂的?

《礼记-月令》记载:"孟秋之月…天子食麻与犬",以此推测狗肉上宴席的食俗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如果要算上《礼记-内则》上所载的"八珍"中有一种名为"肝膋(liao)"的佳肴,那么狗肉的菜龄又得往前再推500年。而所谓"肝膋"就是一种用油烤制的狗肝。

在古代,狗肉是如何一步步登上大雅之堂的?

此外,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践,当年为了一雪前耻,灭亡宿敌吴国,鼓励越国人民多生男孩,凡是生男孩的人家,国家赠送他们二壶酒和一只肉狗,而生女孩的人家,则赠送二壶酒和一只小猪。考虑到中国古代历来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可见当时狗肉的价值要比猪肉更贵重。

在古代,狗肉是如何一步步登上大雅之堂的?

汉高祖刘邦出生于丰沛县中阳里,也就是今天的徐州丰县,据说他就是一位狂热的狗肉爱好者。《汉书-樊哙传》记载:

"哙,沛人也,以屠狗为事",意思是说西汉的开国大将樊哙过去干屠狗这一行的。据说当年刘邦和樊哙在老家混日子的时候,在路上合谋杀了一只老鼋,与狗肉同炖,鲜味倍增,后被人称为"犬鼋会"、"鼋汁狗肉"等,至今丰县当地人还有着“沛公狗肉”的说法。后来刘邦与樊哙得了天下,自然将狗肉的地位拔高,而狗肉至今依然是苏菜系的重要一员。

在古代,狗肉是如何一步步登上大雅之堂的?

狗肉在秦汉时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美食,当时人们吃狗肉讲究个"精益求精",《盐铁论》记载汉代的狗皉,曾是名噪一时的珍馐,所谓狗皉就是已经切成薄片的狗肉,是人们喝酒聚会必点的下酒菜,看来当时人们对于孔夫子提出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指导精神贯彻的非常准确。

在古代,狗肉是如何一步步登上大雅之堂的?

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宴会上,狗肉的地位渐渐被猪肉、羊肉所取代。不过随着现代人对饮食健康的重视,狗肉这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又渐渐回到了我们的视线中,市场价格一般都会高于羊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