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藝術寫生,謳歌人民生活


中國畫壇精英薈萃,各領風騷。有名有姓能排入名人之列的數以千計。能在中國畫壇上佔有一席之地,聞名中外者,實乃不易。


姚治華,當代中國著名畫家,中國畫界最高學府——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名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为艺术写生,讴歌人民生活


像所有名人一樣,姚治華的社會名譽頭街有很多;


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副校長、國畫部主任、中國黃山寫生畫院院長、中國公共關係協會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中華書畫藝術促進會副會長等等。


三十年代初,姚治華出生於中國湖北省孝感市,他自幼喜畫,曾就學於省城武漢,專攻美術。


一九五六年,二十歲的姚治華隻身赴京城,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得到李可染、蔣兆和、葉淺予、李苦禪等名師的指點。


为艺术写生,讴歌人民生活

姚治華(左三)和趙華勝等四位藝術家合影


五年的大學本科畢業後,姚治華因成績優異,留在這所高等學府,擔任了中國畫界元老中國畫繫系主任葉淺予先生的助手,開始主攻人物畫。

 

當時正值中國“火紅的革命年代”,做畫自然不能遊離於這個時代之外。


況且他一直奉行“筆墨當隨時代”,因此,他創作的人物畫有:六十年代初期的《劉胡蘭組畫》,七十年代初為“白求恩紀念館”所作的革命歷史故事畫,八十年代初的《戰洪峰》等。



緣物寄情,情景交融


《戰洪峰》作於1981年,是為歌頌黃河上游人民戰勝洪水而作。畫面生動地再現了二十一位軍民與洪水搏鬥的場景,感人至深。


为艺术写生,讴歌人民生活


這畫的篇幅較大(192公分×177公分),竟能在二天之內完成,這除了作畫的技巧熟練,還在於姚治華1954年參加過聞名武漢的防洪鬥爭(搶險中立過功),對此有深入的體會有關。


眾多與洪水搏鬥的軍民,無論在岸上打樁壘沙包,還是在水中搏鬥,他們各種奮不顧身與洪水搏鬥的精神,都是在簡約的點線描繪下形成的。


畫作構思、構圖,極其生動的人物動態、表情,都帶有作者親身經歷的深刻烙印;


同時表現了他曾經師承蔣兆和、葉淺予諸教授的技法特色,如筆法的健勁,用墨的揮灑自由,都準確而活潑地體現了對象的質感和明暗的特徵,使人物有血有肉,全畫很有氣勢,又富於節奏感。


为艺术写生,讴歌人民生活


八十年代初,姚治華趙四川涼山寫生時,創作的《歡樂的火把節》,可以說是他人物畫藝術生涯中的一個高峰期、代表作。


四川涼山的山川、人物,彝族男女的服裝,山區人民在生活改善後的愉悅心情,給了他很多新鮮的感受。


正好趕上了一年一度的最熱烈的“火把節”,群眾的歌聲此伏彼起,無數的火把光焰照耀山林,人群充滿了歡笑和希望。


特別是彝族姑娘的舞姿和色彩豐富的長裙,隨著火光的漂動流傳,絢麗多姿,他著手蒐集素材,醞釀構思。


为艺术写生,讴歌人民生活


《歡樂的火把節》,畫面有兩個中心,最高潮的部分是一群盛裝的少女圍繞集中燃燒的火把攜手而舞,在飄蕩的白煙中火焰騰飛而上,無論煙霧、火光和人的面貌、服裝均用線勾(又非全用墨線),而色彩繽紛。


這種富有裝飾風的手法不僅適合於這種氣氛熱烈、內容豐富的題材,更加強了浪漫的情調,能激發欣賞者的想象。


其第二高潮是正在舉行鬥牛的比賽。四角相抵、堅持不下的二牛是主角最為突出,兩旁樹陰和棚傘下密集的觀眾皆在緊張注視。


這一部分是以靜與嚴肅來襯托動力和力量。而火把舞的部分,用較自由動盪及變化的氣氛來表現彝族人民節日歡快的心情。


這兩部分從不同的角度烘托主題,是在不同中有同,是動與靜的巧妙結合。


所以,這幅畫曾多次在國內外展覽並獲得盛譽正是意料中事。


自八十年代末起,姚治華的繪畫創作已近爐火純青之地步。他的畫作被稱作是人民的畫作,被國內外有關人士及多方機構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