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宿州还古老的埇桥区大营

比宿州还古老的埇桥区大营

赵汗青

应该说大营镇是宿州市比较古老的乡镇,其古老的程度,可以与符离、蕲县、临涣媲美。

大营位于宿州市最南部,东连固镇县湖沟区,西接濉溪县双堆集,南靠怀远县包集,北依蕲县,这里自古是百战道,春秋有吴越争霸,战国有秦楚逐鹿,秦末有陈胜、吴广大起义,今有伟大的淮海战役。大营本属楚地,大营,大郢子也,因“郢”字生僻,故后人改为“营”。

大营,古称会垂。《宿县志》载:会垂,即会乡。在蕲县西南。《汉书》韦昭注说,会垂蕲县之乡名。《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十一年,即公元前196年,“淮南王黥布反,高祖自往击之”。次年双方激战于蕲西之会垂,黥布败走,高祖令别将追之。会垂今之宿县大营也。史载:周武王分封诸侯,建楚国,定国都于郢。郢就是今湖南省江陵县。楚国自楚怀王入秦不返,屈原跳江,国力大减。传到顷襄王,内政更加腐败,国力更加衰弱。秦国抓住时机,派大将白起攻楚,于公元前278年,即顷襄王21年,攻陷郢。顷襄王逃走,国都迁至陈地,即今河南省淮阳。顷襄王病逝,楚考烈王即位。秦继续攻楚,楚国接连败退,于公元前253年再次迁都至巨阳,即今安徽省阜阳境内。楚考烈王急中生智,于公元前241年联合赵、魏、卫抗秦,双方相持在函谷关,由于联军缺乏统一调配,结果被秦采取各个击破、内部瓦解等办法打败。楚第三次迁都至寿春(即今之寿县),并改寿春为郢。这时秦国内政已稳,秦始皇踏上秦国国王的宝座,开始了各方面的改革,秦国更加强大。公元前223年,羽翼丰满的秦国开始实现他的伟大抱负,向六国发动了激烈的战争。秦始皇派大将李信,率军20万攻楚,由于准备不足,秦国战败。秦始皇又派宿将王翦率军60万攻楚,在秦国强大的压力下,楚国彻底溃散。同年,楚将项燕在淮南起兵抗秦,同王翦战于蕲县南,今大营境内。又因项燕兵力弱小而失败,项燕自刎而死,楚国灭亡。

楚国亡后,楚国人没有屈服,溃散的军队及楚国的百姓,分散在淮河两岸,他们时刻不忘复国,但没有找到机会。为了让子孙后代都不忘楚国,他们便将所居村庄以“郢“命名。所以至今宿州市南部尚有:李郢子、东郢子、西郢子等村名。大营,即是大郢子,皆是楚人命名。

方店是个古集,位于埇桥区南部,澥河北岸,宿怀公路两侧,东连固镇湖沟,西至陈李村,南临怀远杨集、王营,北依永镇,距宿州城38公里。

方店的传说很美丽,相传很久以前,这里并无村庄,而是一望无际的荒草湖泊,只有澥河南北横着,隔断交通。有一个姓方的生意人,常于澥河渡口过河,南北往来做生意,每经此处,南北数十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行人无膳食和住宿处。于是,姓方的生意人,便在此处盖几间房屋,开设饭店,兼营住宿、卖茶,即照顾了行人,又利于自己买卖。由于地理位置适中,处于交通要道,加之方生经营有方,所以生意很兴隆。这样便吸引了四面八方的生意人在此开铺设店,摆摊设点。久而久之,形成集镇。因由方姓为先,因此人们称“方家店”。后人简称方店。

方店地处平原,位于河道流域,因此境内地势低洼,最高海拔为23米,最低海拔为21米。解放前多受灾,建国后对澥河进行了开挖治理,并开挖了浍澥新河和吴傅河,兴建了吴傅节制闸、方店节制闸,对旱涝起到了调节作用。

方店的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变更:1950年成立方店乡,1955年成立方店公社,1958年改为方店大队,属大营公社,1980年重建方店公社,1984年体制改革后设乡,至今为方店集。属大营镇。

澥河,位于埇桥区大营集南,有一百多年历史。很早以前,大约在清朝中期澥河是一排水沟。到了晚清时期,当地人开挖成河道,取名澥河。

澥河最早发源于大营集西,现在源头在蒙城县北曹市东,距北肥河约7.5公里,流经濉溪县罗集北李大桥,始入埇桥区大营镇的方店东部,进入固镇新马桥入浍河。据《宿县志》载:澥河在墉桥区境内全长19.2公里,河口宽35——45米,河底宽22——30米,河深3米,集水面积130.8平方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