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變身“坑老”?找家靠譜養老機構為何這麼難

我國正在加速步入老齡化社會,老人對優質養老服務的需求日益迫切。但與此同時,養老領域非法集資現象屢有發生,一些證照齊全的“明星級”養老機構也捲入其中。在江西,有兩家養老機構便因非法集資陷入癱瘓,目前已有超過4000人報案,報案金額超過5億元。它們以養老產業為幌子,把慈善事業當秀場,通過虛假溫情玩套路,讓養老變身“坑老”。

養老領域成為非法集資熱點

70歲的馮某曾是一名司法幹部,辦理過多起非法集資案件。“沒想到自己也栽了!”去年8月,他花費10萬元在江西天地自然養生莊園養老。今年4月,企業負責人李國建突然捲款逃亡海外。

江西金三江養老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江西天地自然養生莊園的母公司,根據馮某和這家公司簽訂的一份養老協議書,老人交付10萬元預訂金後,可以享受公寓一個房間或一個床位的居住使用權,並可在福利補貼、優先入住等方面獲得多項權益。例如,會員可以享受2.5折優惠房價,還可以享受公寓贈送的11000元住房福利補貼或者消費券。

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底,江西兩家“明星級”養老機構——江西老慶祥陽光社區、天地自然養生莊園皆因涉嫌非法集資陷入癱瘓。截至2018年5月中旬,兩起案件累計接待報案群眾超過4000人,報案金額超過5.4億元。

“我主動提出到養老院養老,就是不想給子女增加負擔。這些錢都是從牙縫裡擠出來的,被捲走後根本不知道怎麼跟孩子們開口。”79歲的鄧某在一家工礦企業退休,每月退休金約2000元。和部分被騙的老人一樣,他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擔憂。

種種騙局擊中老人情感軟肋

為了尋找一個稱心的養老場所,老人們緊捂家底“貨比三家”,有的不遠千里到現場看環境,挑硬件,比服務。為了讓這些老人心甘情願掏錢,一些養老機構使出渾身解數。

——養老產業為幌子:一方面,在國家全面放開養老服務行業的大背景下,一些不法企業以國家養老戰略為幌子渾水摸魚。另一方面,個別地方政府在政績衝動下打造“示範項目”,希望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迅速做強當地養老產業,這種政績衝動正中這類非法企業的下懷。

——慈善事業當秀場:前腳搞慈善,後腳捲款跑路。企業負責人把自己包裝成慈善家、老黨員欺騙老人。“我們以為李國建夫婦是非常有愛心的人,事後發現,他妻子連自己最好的朋友都騙。”78歲的李某氣憤地說。

頗為諷刺的是,李國建在跑路前夕還專門舉辦了一場年會,訴說自己對養老事業的熱愛,並和非法集資劃清界限。“和許多打著科技產品、保健旗號的企業不一樣,我們是全心全意做養老。”他在年會上說。

年會召開不久,李國建和妻子便捲款逃亡海外。“他在跑路前,還來為項目二期工程剪綵,現場很熱鬧,甚至請來了直升機助陣。一點逃跑的跡象都看不出。”馮某說。

——虛假溫情玩套路:溫情攻勢目不暇接,讓子女自嘆不如。高某是一名在非法集資“業內”頗有名氣的培訓師,出場費高達10萬元,經常被企業請去對員工進行“職業培訓”,傳授騙術套路。

“他們利用當前部分老年人空巢、孤獨的社會現狀,大打‘感情牌’,甚至會根據四季、晴雨、早晚對老人施加不同的‘關心’。”南昌市青雲譜區公安局經偵大隊大隊長陳東介紹,業務員會為這些老人建立專門的檔案,記錄老人身體狀況和平常飲食起居習慣等。

業務員彌補了老人缺少子女關愛的缺憾,和老人感情升溫後,他們便會認老人做乾爹乾媽,有的還以年輕人結婚、買房壓力大為由博得老人同情,讓他們“支持”自己的工作。“甚至有些業務員結婚時,老人都會作為乾爹乾媽到場喝喜酒、送禮。”陳東說。

基層呼籲加強對相關領域非法集資的監管

全國老齡辦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佔總人口17.3%,2017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過1000萬人。

養老產業作為“藍海”產業,釋放出巨大的投資機會。而民營養老機構普遍存在“拿地難、融資難、補貼難”等瓶頸,部分養老機構依靠民間融資驅動,燒錢賺吆喝,盈利模式模糊,易引發資金風險。

目前,老慶祥實業開發有限公司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包括企業負責人章志雄在內的5人已被移送起訴。江西金三江養老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國建夫婦潛逃海外後,警方對二人下達了紅色通緝令,檢察機關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對李國建、丁紅及各銷售分公司主要管理人員鄧堃等11人批准逮捕。南昌市已成立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進行全面排查整治,並做好案件後續處置工作。

對集資型養老機構,應當採取隨機抽查和專項抽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監管。南昌市政府金融辦相關負責人建議,應查看經營場所和股權結構、查看經營賬目和資金往來,建立排查工作臺賬。

養老變身“坑老”?找家靠譜養老機構為何這麼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