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是什么意思?

农村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不谢孝”,如何理解这句话? 在农村,红白喜事有着诸多的讲究,但在这些讲究中唯独丧事的忌讳最多。从老人去世的入殓穿寿衣到亲邻前来吊唁,死者一般是坐南朝北的摆放,之后身体上还要蒙上一层白布。三天过后送去火化,一般在家里摆放7天就会入棺材下葬。正因为死者为大,所以在农村丧事的讲究最多。那么“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不谢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农村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是什么意思?

丧不报孝不吊

一般在老人死的当天就需要有人去给亲戚报信,告诉他们死者去世的消息。一般本村的话就是死者的儿子前来告知,而外乡的亲戚都是侄子前去告知。这时候亲戚就会留报信的人管上一顿饭或送上一包烟,表示自己已经接到通知。之后他们就会带着纸钱、花圈去吊唁,如果没有接到通知的亲戚,那就没有必要前去吊唁。

农村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是什么意思?

不烧纸不谢孝

在亲戚前来吊唁的时候,一般死者的儿子和孙子都会在灵前跪拜,而这时候亲戚通常都会带着纸钱过来祭拜。而带着纸钱的这些亲戚,死者的儿子和孙子都会进行跪拜,以表示自己的感恩。当然如果没有带着烧纸钱的话,证明他和死者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亲近,这时候不需要磕头跪谢。当然一般亲戚给死者磕头的话,那儿子和孙子都会进行磕头回礼。 当然在老人去世之后,一般儿子晚上不能睡觉,需要给父亲守灵。同时在老人去世的一百天里,不能理发表示对父母的尊重。之后就是春联的问题,三年内不能贴红色的春联。

农村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是什么意思?

在老人的下葬之时,棺材全程不能落地,只有到地方之后才能入土。大家还知道哪些禁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