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能否攪動滴滴“一家獨大”的網約車市場?

網約車市場“一家獨大”的局面持續了不到兩年,如今看來又再生變數。

收購uber中國後,滴滴已經很久沒遇到勁敵。直到今年3月21日,美團打車進入上海,首日接單量突破15萬,掀起了消費者和司機都熟悉而喜聞樂見的價格戰,與滴滴正面交鋒。

幾乎是同一時間,滴滴陷入“大數據殺熟”傳聞,不到兩個月後,“空姐打順風車遇害”事件轟動社會。內憂外患下的滴滴,似乎正給其它網約車企業釋放出市場空間。然而,美團打車這個攜流量和資本高調進場的攪局者,擴張的步伐卻一再放緩,在去年年底就計劃進入的北京等多個城市,至今仍未見其蹤跡。

與美團打車不同,更早一步進入市場神州專車、曹操專車等企業,儘管規模還遠不足以與滴滴抗衡,但聰明之處在於避免了與滴滴硬碰硬,而從B2C模式、租車等業務差異化切入,試圖分得網約車市場的一塊蛋糕。賽道上也不乏轉型迴歸的早期玩家,包括從樂視危機中脫身的易到,以及轉型為專注出租車與順風車業務的嘀嗒出行。

在眾多對手的包圍下,一家獨大的滴滴面臨著新的挑戰,網約車市場格局會否生變?下一個能撼動滴滴的會是美團打車嗎?差異化競爭的第二梯隊們如何佔得一隅之地?

美團能否撼動滴滴?

美團殺入打車市場已有一年多的時間,近半年迎來爆發期後,又似乎遭遇了瓶頸期。

對於信奉“無邊界”的美團而言,擴張打車業務也不是任性而為。美團給出的數據是,美團點評日活躍用戶2.5億中,30%有出行需求,這就意味著僅美團自有平臺就有7500萬用戶的潛在市場。而滴滴目前的日活躍用戶量在1500萬左右。

最初在南京試點的10個月裡,美團就儲備了超過200人的出行事業部團隊,由美團點評高級副總裁王慧文親自統率。此時的滴滴不以為然,直至2017年12月28日,美團打車高調宣佈即將進軍北京、上海、杭州、廈門、成都、福州和溫州七個城市,滴滴CEO程維才撂下一句“爾要戰,便戰。”

雙方的競爭一觸即發。

2017年10月完成最新一輪融資後,美團估值已達300億美元,手握超過40億美元的現金儲備。在不缺流量和資金的條件下,美團一開始就放出“壕”言:“開城無憂”。

美團能否攪動滴滴“一家獨大”的網約車市場?

▲美團為網約車行業帶來了久違的“價格戰”。

今年3月21日,美團打車進駐上海,乘客可直接領取3張最高14元無門檻打車券,司機註冊後通過7天的實習期,達到一定的接單量將成為“萌芽司機”。只要每天在線10小時、有效成單10單以上,“萌芽司機”當天車費不足600元平臺直接補足600元,超過600元再獎勵200元。

也就是說,如果司機一週工作7天,至少能獲得保底4200元收入,如果每天流水達到600元,即可月入24000元。

這對司機來說無疑是一筆可觀的數字,畢竟在經歷了滴滴收購快的、Uber中國之後,一家獨大的局面已經很久沒被打破。平臺給司機的獎勵不僅越來越少,每單還扣除20%的平臺費用,而美團打車的平臺抽成僅為8%。

此時的滴滴自然也按捺不住,同樣以14元的打車券,大幅獎勵補貼司機。價格戰中的得利者無疑是乘客,畢竟在告別Uber中國之後,滴滴快車價格已恢復至接近出租車,高峰期動態加價、供需不平衡使得“打車難”問題重現,同時也鮮少有大額紅包。如此一來,乘客也“大方”地為雙方貢獻訂單,據美團公佈數據,上海開城3天拿下70萬訂單量。

美團能否攪動滴滴“一家獨大”的網約車市場?

從上海的表現來看,美團打車至少打破了滴滴一家獨大的局面,若能順利鋪開全國市場,對滴滴而言無疑是繼Uber之後又一勁敵。

迅速佔位後,燒錢逐漸迴歸理性,除了補貼還能如何贏得市場,是美團下一步要考量的。

從目前滴滴和美團打車在上海的計價規則來看,雙方在定價上並無差異。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隨機向上海用戶瞭解到,如今兩個平臺都偶爾有紅包,金額在1元、2元左右。而在上海美團打車QQ群裡,司機紛紛抱怨單子少,“有時候在人民廣場20分鐘不派一單,越來越沒做頭了。”在他們看來,雖然滴滴抽成高,但起碼單子多,目前還是不能放棄的平臺。

王慧文在接受《中國企業家》的採訪時,以“目前更注重產品體驗的打磨”、“內部業務協同”來解釋擴張步調放緩,或許作為“新手”,如何做好打車這門生意,對美團來說也是嚴峻的一關。

美團進入上海這3個月裡,適逢滴滴陷入負面纏身的時期。

先是關於滴滴“大數據殺熟”的傳聞不脛而走,儘管在滴滴出行總裁柳青、CTO張博接連否認後,外界質疑仍是不斷。5月6日,祥鵬航空空姐打順風車遇害,讓滴滴的安全問題再次暴露,消費者印象大打折扣,平臺也下架順風車業務自查整頓。

但此時佔得天時、人和的美團打車,卻沒趕上“地利”。

除了上海以外,美團打車自2017年底就計劃擴張包括北京在內的多個城市,至今仍不見蹤影,在監管加強下,它在這些城市還缺一紙《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證》或是主因。

第二梯隊的狹路求生

與此同時,第二梯隊的“曹操專車們”,也早已伺機而動。

艾媒諮詢於今年4月3日發佈的《2017-2018中國網約車行業研究專題報告》顯示,2017年滴滴出行以58.6%的滲透率位居各平臺之首,遠超其他網約車平臺(首汽約車2.6%、神州專車2.2%、易到1.6%、曹操專車1.3%)。

美團能否攪動滴滴“一家獨大”的網約車市場?

儘管規模未能與滴滴抗衡,但這些平臺都在以各自的方式,爭取在滴滴的擠壓下,分食剩餘的市場空間。

與美團打車的“硬碰硬”不同,差異化競爭是這些平臺進入這條賽道時不謀而合的生存之道。

除了最早於2010年就進入網約車市場的“前輩”易到,後來先後於2015年入局的神州專車、首汽約車和曹操專車,都選擇了B2C的模式,更有針對性地提供專車服務。

與快車相比,專車更昂貴的車費難免侷限了消費者的選擇。但平臺對司機的管控有限,是C2C模式最大的隱憂之一。隨著用戶對安全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不失為B2C模式平臺的一個機會。

B2C模式中,再細分為以神州專車為代表的“租賃公司車輛+勞務公司駕駛員”形式,和以曹操專車為代表的“平臺自有車輛+勞務公司駕駛員”形式。前者提供來自神州租車的正規租賃車輛,並和專業的駕駛員服務公司合作,主打中高端商務用車服務市場。後者由吉利集團戰略投資,主打新能源汽車共享出行,使用統一標識的吉利汽車,司機需要穿西裝上班,提供為乘客開門、提行李等個性化服務。

“空姐打順風車遇害”事件發酵後,從易觀千帆數據可見,滴滴的日活躍用戶量連跌4日,從5月11日的1731萬跌至5月15日的1335萬,創下自農曆新年以來最低記錄。而在這幾天裡,曹操專車的日活躍用戶量則呈現明顯上漲趨勢,從5月11日的28.47萬上升至5月15日的42.01萬,創下新高。

美團能否攪動滴滴“一家獨大”的網約車市場?

艾媒分析師認為,在網約車起步階段,C2C的模式下的順風車、快車是主流模式,但C2C進入門檻低,服務質量較差,網約車逐漸由C2C向B2C轉變延伸,大眾化服務只是市場成長的初始階段,個性化高質量服務是行業發展必然走向。

狹縫之中的網約車第二梯隊,還有一些滴滴的“手下敗將”在試圖東山再起。

早在2010年就上線的易到(原名易到用車)命途多舛,作為C2C老二,樂視的注資加速其擴張,同時也很快“毀掉”易到。經歷資金鍊斷裂、創始人離場的風波後,易到在今年4月1日宣佈調整公司業務模式,包括免除車主佣金、改善出行體驗、實行階梯返利、下調乘車資費等。截止今年4月,易到月活躍用戶量為38.55萬,僅為2017年初時1/10。在滴滴和美團打得火熱之時,再參戰C2C領域,易到能否重新贏得市場信心仍有待驗證。

實際上,滴滴收購Uber中國之後幾乎獨佔市場,坐收佣金抽成的商業模式讓人眼紅,引來越來越多企業躍躍欲試。

而與早期的野蠻生長不同,經過洗牌期後入局的,都是實力選手。今年1月,嘀嗒拼車升級為嘀嗒出行,通過出租車司機地推,搶佔出租車市場;1月22日,首汽約車發佈的金牌服務標準;3月,高德地圖上線了另抽成的順風車業務;4月3日,攜程宣佈旗下的攜程專車獲得全國通用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線上服務能力認定》;一汽、上汽等主機廠也被曝出正在嘗試網約車業務。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共享經濟助理分析師陳禮騰向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分析,良性的市場競爭對於平臺的發展是有利的,用戶、司機的選擇有其自主性。行業未來將沿著三個方向發展,包括從追求用戶數量轉向追求服務質量、交通分享業務多元化、新興技術賦能在線出行。

由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8年中國網約車市場及預測》顯示,至2022年市場交易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誰也不願看著這塊巨大的蛋糕被滴滴獨吞,網約車市場格局或正在悄然生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