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撤退、水井坊加持,10年外資“飲酒”路,向左or向右?

高盛撤退、水井坊加持,10年外資“飲酒”路,向左or向右?

高盛向左,水井坊向右,看好中國白酒,只是選擇切入的路徑不同。

文|雲酒團隊

一紙公告,讓10年前“飲酒”的高盛再度引發關注。

6月21日,安徽口子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發佈“關於完成工商變更登記的公告”。公告顯示,公司將由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內資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已完成相關工商變更登記手續,並取得了淮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換髮的《營業執照》。

身份由“外”變“內”,口子窖10年外資路走到盡頭。

2008年,國際知名投行高盛投資口子窖,隨後一路增持變身公司大股東。2015年口子窖上市,12個月後高盛開始啟動減持。截至2018年3月31日,高盛已經不在口子窖前十大股東之列,僅持有0.82%股份。而與此同時,由帝亞吉歐控股的水井坊,卻走出一波V型反轉行情,公司6月計劃投資30億加持邛崍基地,擴大產能加持白酒。

十年間,高盛撤退水井坊進攻,外資為中國白酒提供了怎樣的範本?

高盛:9年淨賺44億 是輸是贏

相比國際烈酒巨頭帝亞吉歐,高盛“飲酒”更早。

2008 年 9 月,美國高盛公司在巴巴多斯註冊的 GSCP Bouquet Holdings SRL 收購口子有限原股東 4.717% 的股權並增資,口子窖變更為外商投資企業,註冊資本變更為人民幣 22,500 萬元。

同年,高盛出資2.65億元收購口子酒業25%股權。2009年12月,再次出資9000萬元,持股比例增至25.27%,高盛共計投入3.55億元,成為口子窖第一大股東。

2015年6月29日口子窖上市,一年後高盛開始了減持。自 2016 年 6月 30 日至 2016 年 10 月 20 日,高盛累計減持口子窖股份9552.06萬股,佔口子窖股本的15.92%。2017年6月口子窖公告,6月29日起的6個月內,財務投資者高盛將通過大宗交易或集中競價或協議轉讓方式,減持合計不超過4093.74萬股公司股票,佔比6.82%。

通過多次減持,高盛潛伏口子窖九年,累計套現48億元,淨賺約44億元。

從財務角度分析,高盛投資口子窖獲利近13倍,確實做了筆“好買賣”。但是“拿錢走人”是輸是贏?業內卻有不同評價。

食品專業人士朱丹蓬認為,作為國際頂級投行,高盛投資口子窖非常成功,財務投資和產業投資不同,更加看重短期收益和財務回報,9年淨賺44億證明高盛“拿錢走人”是成功的。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儘管高盛投資口子窖利潤驚人,但如果長期持有回報更加豐厚。僅從二級市場看,2016年高盛撤退,隨後口子窖股價最高上摸66.66元,相比高盛大規模減持幾乎上漲一倍;而2016年中國名優白酒集體回暖,口子窖當年營收28.3億,淨利潤7.83億,同比增長9.52%和29.34%;2017年口子窖營業收入36.03億,同比增長27.29%;淨利潤11.14億,同比增長42.15%。高盛減持,實際上是錯過了中國白酒這一輪“大牛市”。

不管是輸是贏,高盛和口子窖的這段分分合合,都已經成為中國白酒的標誌性案例。

“賣賣賣”

高盛、軒尼詩為何急於“戒酒”

儘管口子窖贏利能力驚人,但高盛為何急於“戒酒”,業內人士分析可能有兩大原因。

首先,高盛自身定位財務投資者,更看重現實收益,在眼光敏銳的同時,“趨利避害”也是其重要特點。1984年高盛在香港設立亞太地區總部,公司通過投資然後減持和清倉,至今獲利近580億元人民幣,在A股西部礦業、雙匯發展、海普瑞、工商銀行等公司,高盛都沒有久留,同樣選擇“拿錢走人”。

其次,儘管高盛作為口子窖股份上市時的大股東,但無意對公司進行控制。高盛雖然持有公司 25.27%的股份,但是低於第二及第三大股東徐進、劉安省的合計持股比例。口子窖股份從成立起便由徐進、劉安省控制。

控股但不“管事”,這或許是高盛高明的一面。徐進和劉安省作為公司創始人,對中國白酒行業有深刻的理解和運營能力,這是口子窖發展壯大的基本要素;雖然高盛長於投資,但是並無白酒產業運營經驗,越俎代庖可能效果不佳。

實際上,儘管中國白酒被廣泛看好,但外資水土不服“醉酒”也有先例。2007年,酩悅軒尼詩出資2500萬歐元,收購文君酒廠有限公司和文君酒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各55%的控股權,進軍中國白酒行業。儘管軒尼詩實力雄厚,旗下擁有多個知名國際烈酒品牌,在酒業運營多年,但中外市場的巨大差異讓其在10年後選擇退出。2016年10月,軒尼詩徹底退出文君,劍南春重新成為其控股股東,白酒行業首次上演了“外資”變“內資”的案例。

水井坊加持高盛撤退

中國白酒怎樣擁抱外資

與高盛和軒尼詩撤退不同,外資“飲酒”也有加持案例,水井坊無疑是典型代表。

2009年3月,國際烈酒巨頭帝亞吉歐持有全興集團53%的股權成為水井坊實際控制人,完成了“中國白酒外資併購第一案”。

一腳跨入白酒行業,迎接水井坊的並不是鮮花和掌聲。2013—2014年,水井坊持續兩年虧損,戴上了ST帽子。

2015年是水井坊的轉折點,公司當年實現淨利潤8797萬元,成功摘下“ST”帽子。2016—2017年,“找到感覺”的水井坊駛入發展快車道,公司2017 年度實現營收 20.48 億,同比增長 74.13%;實現淨利潤 3.35 億,同比增長 49.24%,一舉成為外資飲酒“模範生”。2018年6月,水井坊計劃投資30億用於邛崍基地項目,其加持白酒的決心凸顯。

外資白酒一“進”一“退”,凸顯投資主體和運營差異。高盛作為投資銀行,長於資本運作缺乏產業經驗,將自己定位於財務投資者,通過投資“種子”企業,在二級市場套現獲取回報,符合其定位和專長。如果質然“越位”實體經營,可能反而“弄巧成拙”。

而水井坊控股公司帝亞吉歐在全球有多年的酒類產業運營管理經驗,擅長品牌打造和市場經營,因此,帝亞吉歐選擇深度介入生產和企業經營管理,走長線打造品牌之道,這也順理成章。

高盛向左,水井坊向右,總體都是看好中國白酒,只是選擇切入的路徑不同。

由此看來,中國白酒對外資“飲酒”要有客觀理性的認識。帝亞吉歐收購水井坊之後,“狼來了”之說不脛而走,其後水井坊連續虧損,又有言論表示“洋和尚念不好中國經”,現在看來,對外資“飲酒”也要客觀包容,企業經營有起有落,外資也會遵循這一客觀規律。

另一方面,對於高盛且戰且退和軒尼詩完全退出,白酒行業也要保持“平常心”。高盛和口子窖合作,最終的結局是雙贏。軒尼詩雖然退出了白酒,但是其對文君酒廠的投入和品牌打造,為白酒行業提供了借鑑和參考的樣本。

目前,中國白酒正面臨“揚帆出海”的挑戰,無論是高盛還是帝亞吉歐、軒尼詩都有豐富的國際化經驗,想要出海的中國白酒,何不從身邊的“國際班”學起,逐步培養自身的國際化基因。這,或許是中國白酒擁抱外資的最佳方式之一。

對白酒,外資進退之間,你怎麼看?文末留言等你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