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一道梧州极品美食——龙圩烧腩

新发现一道梧州极品美食——龙圩烧腩

我是个虽然嘴馋却于饮食之道没多少见识的货色,有些人尽皆知的美食,我见了竟然大惊小怪,弄得旁边的人倒是很奇怪,这疯子在乍呼什么!究起原因,无非是见识短或者有所偏心。在食事上偏心,和读书时偏科是一回事。我读书还算勤快,但就是讨厌数学,大考小考几乎都给全班垫底,高考时只考了个十来分,所到至今那么老了,数钱还不利索。吃起东西来,我也是长期挑食、偏食。比如,自小不喜欢吃肥肉,后来才知道错过了多少佳肴。

偏食恶习的贻害,至今我仍在经受。前些日子,陪一位老大哥,到广西东大门梧州市的龙圩区他老家办点事,吃了一道龙圩烧腩,吃得大呼小叫,再三请教这是什么东西。嫂子非常疑惑,你真没吃过烧腩吗?我当然没吃过。对我来说,这是新发现的一道美食。以前来梧州,梧州有名的菜,从以前蛇园里的蛇羹,到闻名两广的纸包鸡之类,我大多品尝过,烧腩却是闻所未闻。嫂子大笑,谁要是不知道龙圩烧腩,真不敢说自己是梧州人。

烧腩是粤菜中的一种烧腊制品,是用腌料把猪五花肉连皮腌渍入味后烧烤而成,具有肉皮香酥、肥廋相间、外酥里嫩、味道咸香特色的美味。这道菜实系粤菜中的名品,不但广东,港澳两地亦属常见,但好似不如广东叉烧那么出名。叉烧包、炒牛河之类粤式名点,恐怕连北方人也少有不知道的。烧腩事实上也可以说是带有皮的叉烧,均属烧味。叉烧是把腌渍后的肥瘦相杂的猪肉插在叉子上,放入炉内烧烤而成,肉质软嫩多汁,色泽鲜明,味道甜香。“腩”本指牛肚上和近肋处的松软肌肉,但在两广也指用这个部位的肉做成的菜肴,取材还不限于牛,猪有猪腩,鱼有鱼腩,连人长得肥胖,都说他一身肥腩。烧腩则是用猪的腩肉烤成,其中的腌制、烤制过程,与叉烧与很接近,在西江沿岸的贵港等城市,就直接把烧腩叫做“肥叉烧”。事实上,有烧腩的地方,其用途几乎和叉烧一样,用叉烧的地方就可以用到烧腩,酒席、宴会、米粉店、熟食摊,都能见到。

烧腩的做法,各地有所不同,但大体上的工序还是差不多的。五花肉一大块,最好是猪肋骨前后的部份,放入烧沸的清水中,慢火煮至七至八成熟取出晾干,用厨房纸抹干表面水分,将五花肉皮面向上,用刀刮净表皮上的白膜,用竹签密密地垂直扎上尽量多的小孔,抹上用用五香粉、盐、小苏打混成的料,然后将肉反转,在肉面上每隔寸许,深深地直拉几刀,方便入味,在刀口面上均匀地抹上五香盐。抹好盐后,往肥、瘦肉间插些竹签,防止烧烤过程中肥瘦分裂。放冰箱冷藏室,不要包裹,自然摊开,腌制两三个小时取出,用锡纸封齐肉面,放入烤炉或烤箱。先烤个半个小时左右,待猪皮响起“啪啪”声,表皮黑焦有液化现象时取出。晾稍凉后,将皮面焦黑面刮去,扫去焦末,涂上一层油,放回继续烘烤约十来分钟,烤至表皮被逼出油脂时即可。

新发现一道梧州极品美食——龙圩烧腩

菜市场里烧味摊上的烧腩

除了多了张皮,烧腩和叉烧在审美学上的标准是一致的:肥瘦相间恰到好处,肉嫩多汁肥而不腻,但烧腩却多了个美妙感觉——外皮烧得金黄酥脆,咬下去“啪啪”脆响,这和两广的烤乳猪又是同样的比鉴。两广名菜烤乳猪,取十多二十斤的小乳猪烤成,也就烤金猪,平时算是隆重的大菜,但更重要的是在清明祭祖时出场。现在的人发达的不少,更多的是梦想发达的,清明时节祭祖,稍大点的家族多要提前订购金猪,反正也就几百千来块钱的事儿,不算负担。拜完祖宗,当然一吃了事。这烤乳猪,作为一道菜看起来分量巨大,但堪吃的也就一张皮。金猪烤法事实上和烧腩、叉烧差不多,连喂料都相近,有一个共同名字,叫做烧味。但金猪是整个儿烤的,里面的肉未免招呼不周,隔着一层皮的味道,就硬是不比直接被烤的叉烧和烧腩。

广西历史上有“四大古镇”的说法,版本不同,其中一个说法包括桂林大圩、宾阳芦圩、贵港桥圩和梧州戎圩。龙圩镇即原来的“戎圩”镇,历史上还曾称过东升镇,地处浔江下游南岸,离浔江与桂江、西江汇合处十余公里,毗连广东郁南县,原为梧州市苍梧县县城的所在地,前几年行政区划更改,原苍梧县一分为二,北部仍为苍梧县,南部成为梧州市的龙圩区,梧州市的高铁站,就设在龙圩区。历史上,苍梧要比历史名城梧州市名气大得多,连金庸小说里都拿苍梧来当过地名。学地理粗心的人,常会把苍梧当成梧州的古名。公元前一百多年,苍梧郡就设立了,治所广信县城就是现在的梧州市。隋代,广信县改名为苍梧县,仍隶属苍梧郡,以后不管什么朝代,苍梧之名一直保留。建国后苍梧县人民政府成立,因“龙”“戎”近音,且龙象征祥瑞,故更名为“龙圩镇”。由于地理上濒临西江,勾连南北,地处两广交界咽喉,戎圩的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历来十分繁华,尤其是大量的广东人来此经商贸易。广西最早的会馆——苍梧粤东会馆,就设在戎圩。

古城梧州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广西东大部门,曾作为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百多年,是中国第一个总督府——两广总督府所在地,历来是岭南商业重镇。东出梧州几步,就是广东封开市,梧州、封开两地所在,就是古代广信县,广东、广西得名,就以广信分东西而得,广西亦被称为粤西。自古至今,梧州与广东就有切割不了的联系,不仅山水相连,生活习俗、文化、经济等各方面也多有联系,相互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据说梧州城区的市民,曾有八成以上,跟广东大有关系,不是祖上从广东搬迁过来,便是在广东遍布亲戚。从口音、生活习俗各种角度考察,都更接近广东,到梧州会让外人误认为到了广东。梧州人的言谈举止,尽见粤人气质,梧州也确是最像广州的广西城市。生活上,梧州人自小接触的东西大多与广东有关,对广东的认同归属感远超广西各地,吃粤菜,说粤语,唱粤曲,喝早茶,打边炉,直至入粤购物玩耍。梧州到广东省会广州比到广西首府南宁还要快,尤其在过去交通设施较差时,从南宁到梧州要坐一通宵的卧铺班车。梧州市民“进城”,去广州的比去南宁的还要多,当然广州也比南宁更好玩。所以,开个玩笑,梧州市民在心理上往往更容易把自己当成广东人。早些年我出差到梧州,闲极无聊,想买几张报纸看,报摊上尽是广东报纸,《羊城晚报》《粤港信息日报》《深圳特区报》之类,想找一张算是广西头牌的晚报都市类报纸《南国早报》,跑了好几个报摊才找到一份,还是头天的。

广西汉族地区有过半讲粤语,两广称之为白话,其余主要是西南官话(桂柳话)、客家话,有少量平话(船家话、疍家话),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话亦多为白话。其实,整个广西讲的白话,都只能算是一种本地土白话,以白话为基础,夹杂大量地方音。但有不少地方的人,在本地讲土白话,一旦学起舌来,就是一嘴麻利的广州白话。西江顺流而下,沿江主要城市的地方话均为白话,从百色、南宁、贵港到梧州,越往下流学正宗白话越像。梧州人讲白话,是广西白话里面最有广东味儿的了,梧州人也很是为自己的白话口音自豪,有种说法粤语其实起源于梧州。四川人会讲普通话,但在全国哪个场合,脱口还是说四川话,除非实在证明了对方一点儿也听不懂,才操起蹩脚的普通话来。梧州人亦然,在广西哪个地方,开口就讲白话,甚至可以你讲你的普通话,我讲我的白话。与其说这是一种语言上的霸道,不如说这是文化上的一种自信。但梧州的本地白话,亦如其他地方的土白话一样难听,像龙圩一带,他们相互倾谈起来,你根本想象不到他们可能是广西最能发出正宗粤语口音的人。

新发现一道梧州极品美食——龙圩烧腩

烧腩实为梧州市民的家常菜,如卤猪耳朵、烧鸭一样普遍

不消说,梧州城的饮食,虽不能说完全是粤式,但受粤菜影响至深,那是肯定的,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夏秋尚清淡,冬春求浓郁。粤菜中常见的清蒸、煲、白灼、白斩、烧腊,以及瓦煲饭、艇仔粥,亦为梧州菜最为普遍的烹饪手法。中国有“食在广州”之说,广西也有“食在梧州”美誉,纸包鸡、龙虎凤、神仙钵、田螺鸡煲和龟苓膏均是代表美食。这几样菜,我未到过梧州前便听说过,后来也都尝过。但也算到了梧州不少回,就是愣不知道还有一味美味,叫做烧腩。

其实,说起来我也并非完全没有见过烧腩。作为粤菜中一个名品,广西也并非梧州才有烧腩,桂东、桂东南一带粤语地区均有,不过不似梧州那么普遍,而且不少摊店打的招牌就是“梧州烧腩“。我嗜吃米粉,每到一地便力求吃上当地最地道的好米粉。广西米粉有一个分类方式,就是以所配的菜来区分,本什么菜叫什么粉,猪脚粉、牛腩粉、叉烧粉、腐竹粉之类,桂东、桂东南的米粉摊店,常有一个品种,尤其是主打梧州风味的摊店,出名一种烧腩粉,我从来没吃过,也没产生过吃的念头。前面说过,以前我几乎不吃肥肉,一看到肥肉,便像在街上遇着一个浓脂艳粉超出正常人承受范畴的妇人,便大致可猜出她的职业,离她远点,显示自己的道貌岸然。夹肥夹瘦的扣肉,既是两广宴席硬菜,也是快餐、米粉里配的家常菜,我知道扣肉好吃,但也长期不正眼看一眼。带着这种偏见,我自然视烧腩于不存,从来便不曾吃过一碗烧腩粉。

新发现一道梧州极品美食——龙圩烧腩

梧州人摆酒席,烧腩是必上的一道镇桌菜

烧腩和烤乳猪一样,是拜神拜祖的重要物品。非但清明、重阳祭祖,便是每月初一、十五,也有很多市民买些烧腩回家拜神,比烤乳猪手续简化多了,而且不愁吃不完,烤乳猪需要预定,但烧腩在菜市大多能买到。不管拜神还是祭人的肚子,烧腩都是梧州人拿得出手的美味,而其中以“龙圩烧腩”最为有名。那天到了龙圩,哥们要去请桌客谈事,我不愿跟着去,便跟嫂子回家里吃。当晚买的菜中,就有这道让我大吃一惊的烧腩,第一口便吃上了瘾。她除了告诉我这是梧州名菜烧腩外,还告诉我梧州最好的烧腩便是龙圩的。而龙圩最好的烧腩,还不是那种用真正腩肉来做的,而是用猪头肉来烤的,这晚上我们吃的就是猪头肉烤的。

烧腩这东西,和一般的熟菜不一样。平时在熟菜摊上买的烤鸡烧鸭卤肉之类的熟菜,由于南方天气热,怕变质,一般都要再热一次,甚至重新加料翻炒。不必说,这一加热,味道必然大减,但人命关天,也不能不如此。惟独这烧腩,热不得,再热一次,本来酥脆的皮,就变得极为软韧,吃进嘴里像咬了块口香糖,既觉得软弱可欺,却难以撕咬,唯有买回直接吃,还剩着酥香的口感和味道。按说刚烤好的更好吃,但不可能吃到,除非守在炉边,要知道从烤炉到餐桌,要经过多少征程和时间!退而求其次,实在要热,也只能蒸一下,虽然也是软韧,但香味依然。过了几天回南宁,临上车前,我跑到他们家边儿上的菜市,买了两斤带回来。一次当然吃不完,搁在冰箱里,晚上无所事事,拿点出来蒸一下,开瓶酒,翻开书,用牙签挑着,吃一口抿一口,也甚能愉快地对付一个晚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