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集庵:11位老人的高山守望

杨集庵:11位老人的高山守望

從山腳下的裡單家峪村到山頂的楊集庵,一條碎石路傍著山勢蜿蜒而上,其中有很多回頭彎,且轉彎處坡度很大,駕駛技術不過硬的人很難把車開上去。

杨集庵:11位老人的高山守望

82歲的彭大爺,性格爽朗,熱情好客。見到眾驢友要在村頭扎帳篷,趕緊拿著鋤頭前來幫忙平整宿營的場地。

杨集庵:11位老人的高山守望

87歲的張蓮英臉上佈滿了歲月的滄桑。

杨集庵:11位老人的高山守望

82歲的彭先收和74歲的老伴李守英居住的石頭房子是村裡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杨集庵:11位老人的高山守望

“饃饃蒸多了,時間長了吃不了就好長毛,本來想少蒸幾個,可是和麵和多了……以前都是俺娘蒸饅頭,我沒大有數……”彭富葉的娘已經去世十幾年。75歲的他身體不太好,一直單身,自己一般十幾天蒸一次饅頭。

杨集庵:11位老人的高山守望

看到驢友們到來,彭先收趕緊從家中搬來灶和鐵鍋,點燃柴火幫著燉肉。

隨著社會發展,有的古村整體搬遷,有的只剩老人,特別是隨著城鎮化的提速,越來越多的人離開鄉村,走進城市,越來越多的古村落、老建築、老手藝在逐漸消失。

每個古村,都是一座活著的鄉愁博物館。

保護古村,留住鄉愁,定格那些即將消失或已經消失的古村,讓它們重新綻放,是這組報道的本意。

如果你的故鄉是一座有歷史和故事的村莊,請撥打本報0533-3585000新聞熱線聯繫我們。

杨集庵:11位老人的高山守望

院落中的一個碌碡,佈滿了碾過歲月的斑斑痕跡。

杨集庵:11位老人的高山守望杨集庵:11位老人的高山守望

通往楊集庵的山路沒有硬化,且坑坑窪窪、佈滿山石、坡陡彎急。

杨集庵:11位老人的高山守望

楊集庵村北的山坡上有兩個山洞,其中一個寬闊卻較淺,只有二三十米長;另外一個入口狹窄而幽深。

淄川、青州搭界的山頂上,約800米海拔高度的濃密山林中,藏著一個現如今只有11個人的村子,它就是素有“青州小西藏”之稱的楊集庵村。

楊集庵,現在是青州市廟子鎮的一個自然村,與山腳下的裡單家峪、外單家峪兩個自然村共同形成一個行政村。因其山高路陡,隱藏在高山之巔,過去鮮為人知,只是因為驢友的踏入,才逐漸被人關注。戶外界一度盛傳此地“走不動就爬、爬不動就滾”,又因“一腳踏兩地”“雞鳴兩縣”(淄博淄川、濰坊青州),備受關注。

“你們從哪來的?快到家喝口水。”車剛停穩,聲音便從高處飄了過來。抬頭望去,一位大娘站在一處高臺上,正熱情地打著招呼。

她叫李守英,今年74歲,孃家是淄川區太河鎮東坡村的,就在楊集庵南邊的山腳下。見到客人,李大娘很高興,喊來老伴彭先收。彭大爺今年82歲,性格爽朗,熱情好客,在驢友心中,他儼然已是楊集庵村的“新聞代言人”。

說到孩子,談到家庭,老彭直搖頭:“俺有倆兒一閨女,都不在家,在外頭幹。一年到頭回不了幾次家,都忙啊。”他搓了搓手接著說:“有個兒找了媳婦,當了上門女婿,跟人家過了。”

看得出,老人很落寞。年齡大了,身體又不好,守著幾塊薄地,只能種些雜糧,指靠著些杏樹、花椒樹換錢度日。

村子是靜的,安靜得只能聽到山風的呼呼聲。穿過主街,來到村西頭,這裡有棵大槐樹,有座山神廟,還有個樹下乘涼的老人。槐樹很老,一大半軀幹已枯死,只剩些枝椏還在倔強活著,像極了這個古村,像極了這個老人。

見有人來,老人站起來,佝僂著身子,抖顫著小腳,一步一步靠前打招呼。她叫張蓮英,今年87歲,和老伴彭先永同齡。

現在村中的11人,光棍漢就有3個,其中有他們的長子,60歲,因家貧未娶,身體不太好,人一直瘦。

這樣的單身漢還有兩個,彭富葉75歲,一直沒找上媳婦,過去和老母親相依為命,母親過世後,現如今和叔嬸住在一個院子裡。彭富葉的家裡拾掇得清爽乾淨,他說:“山裡多的是時間,沒事就收拾收拾家,自己看著也舒服。”

山裡的日子是悠長的,幾乎喪失了時間概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山裡的日子是寂寞的,村子幾乎沒有動靜,這個時節正值穀子間苗、鋤草,多半人去苗地裡幹活,更加深了村子的幽靜。

不過,這種寂靜很快打破了,山村來了一批“篷客”,撐起帳篷,架上小桌,支罷爐灶,紮上紅領巾,要陪老人過“兒童節”。

這可忙活高興壞了彭先收兩口子,一個柴火燉肉,一個張羅馬紮,一會提水洗菜,一會清掃場地……彭先收說:“特別盼望山外邊來人,這比過年還熱鬧。我喜歡熱鬧,可平時這山頂上忒沒有動靜了。”

南唐徐鉉有詩云:“巖影晚看雲出岫,湖光遙見客垂倫。風煙不改年長度,終待林泉老此身。”夜幕降臨了,彭先收還不忍離開營地回家,站在平臺上望著山外,山脊上是蜿蜒曲折的土路,一束頭燈射出的光打到他的身上,背影佝僂,影影綽綽,若隱若現……

是啊,曾經一百多人的村莊越來越冷清,現僅餘的11人又都年齡大了,子孫們執意離開大山的腳步越來越遠,山內老人守望的眼窩越陷越深,城市那麼近卻又那麼遠。

“老頭子你幹啥呢?快,回家,回家!”李守英上去拉他,塞給他個手電筒,兩口子深一腳淺一腳,青石板路發出踢踏踢踏的聲音。

但願這種踢踏聲能一直響下去,可誰又知道,這種踢踏聲還能響多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