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集庵:11位老人的高山守望

杨集庵:11位老人的高山守望

从山脚下的里单家峪村到山顶的杨集庵,一条碎石路傍着山势蜿蜒而上,其中有很多回头弯,且转弯处坡度很大,驾驶技术不过硬的人很难把车开上去。

杨集庵:11位老人的高山守望

82岁的彭大爷,性格爽朗,热情好客。见到众驴友要在村头扎帐篷,赶紧拿着锄头前来帮忙平整宿营的场地。

杨集庵:11位老人的高山守望

87岁的张莲英脸上布满了岁月的沧桑。

杨集庵:11位老人的高山守望

82岁的彭先收和74岁的老伴李守英居住的石头房子是村里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杨集庵:11位老人的高山守望

“馍馍蒸多了,时间长了吃不了就好长毛,本来想少蒸几个,可是和面和多了……以前都是俺娘蒸馒头,我没大有数……”彭富叶的娘已经去世十几年。75岁的他身体不太好,一直单身,自己一般十几天蒸一次馒头。

杨集庵:11位老人的高山守望

看到驴友们到来,彭先收赶紧从家中搬来灶和铁锅,点燃柴火帮着炖肉。

随着社会发展,有的古村整体搬迁,有的只剩老人,特别是随着城镇化的提速,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乡村,走进城市,越来越多的古村落、老建筑、老手艺在逐渐消失。

每个古村,都是一座活着的乡愁博物馆。

保护古村,留住乡愁,定格那些即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古村,让它们重新绽放,是这组报道的本意。

如果你的故乡是一座有历史和故事的村庄,请拨打本报0533-3585000新闻热线联系我们。

杨集庵:11位老人的高山守望

院落中的一个碌碡,布满了碾过岁月的斑斑痕迹。

杨集庵:11位老人的高山守望杨集庵:11位老人的高山守望

通往杨集庵的山路没有硬化,且坑坑洼洼、布满山石、坡陡弯急。

杨集庵:11位老人的高山守望

杨集庵村北的山坡上有两个山洞,其中一个宽阔却较浅,只有二三十米长;另外一个入口狭窄而幽深。

淄川、青州搭界的山顶上,约800米海拔高度的浓密山林中,藏着一个现如今只有11个人的村子,它就是素有“青州小西藏”之称的杨集庵村。

杨集庵,现在是青州市庙子镇的一个自然村,与山脚下的里单家峪、外单家峪两个自然村共同形成一个行政村。因其山高路陡,隐藏在高山之巅,过去鲜为人知,只是因为驴友的踏入,才逐渐被人关注。户外界一度盛传此地“走不动就爬、爬不动就滚”,又因“一脚踏两地”“鸡鸣两县”(淄博淄川、潍坊青州),备受关注。

“你们从哪来的?快到家喝口水。”车刚停稳,声音便从高处飘了过来。抬头望去,一位大娘站在一处高台上,正热情地打着招呼。

她叫李守英,今年74岁,娘家是淄川区太河镇东坡村的,就在杨集庵南边的山脚下。见到客人,李大娘很高兴,喊来老伴彭先收。彭大爷今年82岁,性格爽朗,热情好客,在驴友心中,他俨然已是杨集庵村的“新闻代言人”。

说到孩子,谈到家庭,老彭直摇头:“俺有俩儿一闺女,都不在家,在外头干。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都忙啊。”他搓了搓手接着说:“有个儿找了媳妇,当了上门女婿,跟人家过了。”

看得出,老人很落寞。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好,守着几块薄地,只能种些杂粮,指靠着些杏树、花椒树换钱度日。

村子是静的,安静得只能听到山风的呼呼声。穿过主街,来到村西头,这里有棵大槐树,有座山神庙,还有个树下乘凉的老人。槐树很老,一大半躯干已枯死,只剩些枝桠还在倔强活着,像极了这个古村,像极了这个老人。

见有人来,老人站起来,佝偻着身子,抖颤着小脚,一步一步靠前打招呼。她叫张莲英,今年87岁,和老伴彭先永同龄。

现在村中的11人,光棍汉就有3个,其中有他们的长子,60岁,因家贫未娶,身体不太好,人一直瘦。

这样的单身汉还有两个,彭富叶75岁,一直没找上媳妇,过去和老母亲相依为命,母亲过世后,现如今和叔婶住在一个院子里。彭富叶的家里拾掇得清爽干净,他说:“山里多的是时间,没事就收拾收拾家,自己看着也舒服。”

山里的日子是悠长的,几乎丧失了时间概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山里的日子是寂寞的,村子几乎没有动静,这个时节正值谷子间苗、锄草,多半人去苗地里干活,更加深了村子的幽静。

不过,这种寂静很快打破了,山村来了一批“篷客”,撑起帐篷,架上小桌,支罢炉灶,扎上红领巾,要陪老人过“儿童节”。

这可忙活高兴坏了彭先收两口子,一个柴火炖肉,一个张罗马扎,一会提水洗菜,一会清扫场地……彭先收说:“特别盼望山外边来人,这比过年还热闹。我喜欢热闹,可平时这山顶上忒没有动静了。”

南唐徐铉有诗云:“岩影晚看云出岫,湖光遥见客垂伦。风烟不改年长度,终待林泉老此身。”夜幕降临了,彭先收还不忍离开营地回家,站在平台上望着山外,山脊上是蜿蜒曲折的土路,一束头灯射出的光打到他的身上,背影佝偻,影影绰绰,若隐若现……

是啊,曾经一百多人的村庄越来越冷清,现仅余的11人又都年龄大了,子孙们执意离开大山的脚步越来越远,山内老人守望的眼窝越陷越深,城市那么近却又那么远。

“老头子你干啥呢?快,回家,回家!”李守英上去拉他,塞给他个手电筒,两口子深一脚浅一脚,青石板路发出踢踏踢踏的声音。

但愿这种踢踏声能一直响下去,可谁又知道,这种踢踏声还能响多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