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楊子榮是怎麼犧牲的,只因一個小細節

楊子榮,原名楊宗貴,1917年出生在山東省牟平縣(今煙臺市牟平區)城南一個叫峽河的小山村。父親楊世恩是個泥瓦匠,母親宋學芝是個剛強的農村婦女。楊子榮4歲那年,父母曾帶著一家老少去東北安東(今遼寧丹東)謀生。除了父親和姐姐外,母親又領著其他孩子回了老家。在老家,母親省吃儉用地供楊子榮上了幾年私塾。


革命烈士楊子榮是怎麼犧牲的,只因一個小細節

楊子榮

1929年,膠東地區軍閥混戰,民不聊生,12歲的楊子榮在母親的安排下,去安東投靠父親。開始父親讓他去上學。兩年後,楊子榮到姐姐做工的繅絲廠幹活,以掙錢補貼家用。但是好景不長。楊子榮三年學徒期剛滿,廠子裁人,楊子榮被裁。後來楊子榮就到碼頭搬木頭、扛大包,到鴨綠江江邊放木排、當船工。

1938年底,他在鞍山千山採礦區當礦工。礦區不僅危險還要受日本監工的打罵,在一次看到日本監工打自己的工友時,奪過監工的皮鞭,為自己的工友出了氣,這樣他就無法在礦山呆下去了。

1943年,在工友的幫助下,楊子榮逃離了礦山,回到了老家牟平。1945年8月,他參加八路軍解放牟平城的戰鬥。同年秋,29歲的楊子榮報名參加八路軍,編入膠東海軍支隊。10月下旬,膠東海軍支隊赴牡丹江地區剿匪,11月,楊子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部隊改編後,楊子榮編在牡丹江軍區二團三營七連一排一班。首長見他是個“年齡不輕,軍齡不長”的老兵,便分配他到伙房當炊事員。楊子榮牡丹江地區匪患嚴重。首長派楊子榮等30多人,化裝成便衣,先行到達海林鎮。楊子榮進入有百餘人槍的地主武裝孫江司令部,敦促其放下武器,拒降者,就地繳械。


革命烈士楊子榮是怎麼犧牲的,只因一個小細節

1946年2月2日,海林鎮解放。1946年3月20日早晨,三營在杏樹溝追擊李開江部,李匪據險頑抗。楊子榮帶領一班人迂迴到敵人陣地側後,他示意副班長和戰士隱蔽好,獨自一人躍出掩體,威逼400餘名敵人放下武器,迫使匪首李開江、張德振投降。楊子榮被評為團戰鬥模範。大股匪徒殲滅後,小股殘匪流竄於深山老林中。部隊首長組建武裝偵察小分隊(團偵查排),消滅殘匪。小分隊負責人由既熟悉當地情況,又有獨立指揮作戰能力的楊子榮擔任.小分隊組建後,首先生擒了所謂許家四虎(許福、許祿、許禎、許祥),消滅了“九彪”李發林、馬希山等慣匪,其後楊子榮帶領四名戰士,化妝成敵人,深入林海雪原,摸清敵情。

1947年2月6日晚,他隻身打入虎穴,裡應外合,活捉國民黨保安旅長、牡丹江一帶匪首“座山雕”。東北軍區司令部給楊子榮記了三等功,授予他“特級偵察英雄”的光榮稱號。

1947年2月22日,牡丹江軍區二團得到土匪鄭三炮在鬧枝溝一帶活動的可靠情報。團裡便決定由楊子榮帶兩個偵察班和一個機槍班以小分隊形式,採取邊偵察邊戰鬥——“偵打結合”的辦法殲滅殘匪。二團副政委曲波(小說《林海雪原》作者)認為土匪鄭三炮不容易對付,便向軍區請示要求親自參戰指揮,隨楊子榮和小分隊一起進山。軍區領導批准了曲波的請求。曲波同楊子榮研究了作戰方案,認為白天小分隊行動在明處,土匪在暗處,部隊行動目標大,根據以往打土匪的作戰經驗決定夜裡行動。於是,曲波立即率楊子榮等30餘人趕到鬧枝溝。因天色已晚,他們落腳到一位打皮子(梳理皮毛)老人的窩棚休息。在烤火休息時,戰士們開始主動檢查武器,作戰鬥前的準備。因小分隊行軍走得急,沒有帶擦槍油,打皮子老人便提出可以用野豬油擦槍。

楊子榮根據情報和老人的指點判定了土匪活動的大致方向和地點。經過雪中急行軍,23日天剛放亮時,他們在一個山坡上根據腳印找到了土匪藏匿的窩棚。這時,土匪鄭三炮在窩棚裡似乎聽到點動靜,便叫土匪馬連德出外查看。馬連德沒有發現什麼情況就回窩棚了。這時楊子榮帶頭衝向窩棚,小分隊戰士孫大德、魏成友緊隨其後,一腳將門踹開,大喊:“不許動!舉起手來!”屋內傳來土匪拉槍栓的聲音,楊子榮立即扣動匣子槍扳機就打。可是沒想到,槍沒有打響,再打一槍也沒有響,緊跟上去的孫大德的蘇聯轉盤槍也沒打響。這時,窩棚內匪徒的槍響了,楊子榮胸部連中三槍,晃了晃就倒在門旁,血流滿身,想要說話,但沒等說出來就停止了呼吸。戰友們非常悲痛,所有的機槍、步槍一齊向窩棚內開火。魏成友爬上了窩棚頂,順煙筒扔進了五顆手榴彈,七名土匪,五死一傷一逃。
革命烈士楊子榮是怎麼犧牲的,只因一個小細節

槍為何沒有響

當年魏成友在世時說:“擦過野豬油的槍都沒有打響,沒有擦過野豬油的槍都打響了,東北的冬天的溫度都在零下40多度。豬油在低溫就會凝固,所以槍沒有打響” 楊子榮當場犧牲,年僅30歲。 由於楊子榮在參加革命後為了家人的安全就用自己的字當了自己的名字,所以他的真實身份直到1974年才被楊子榮身份調查組歷經十年最後在山東牟縣他的老家找到他哥哥後證實。參加革命前叫楊宗貴,字子榮。

2009年9月10日,楊子榮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