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董大》:論贈別詩,我只服高適

《別董大》:論贈別詩,我只服高適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的邊塞茫茫一片,其中活躍著很多著名的“邊塞詩人”,大家或許會想起高適與岑參。其中的高適的影響力更為廣泛,開封的禹王臺五賢祠就是專為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的,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高適在唐代文壇的重要地位。下面讓我們來具體瞭解一下他。

高適,字達夫、仲武,他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候,世人稱他為高常侍。他筆力雄健的詩歌可以說是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因此在那個時代裡更多能代表盛唐的氣象。

事實上,出生於武則天為帝時期的高適的仕途並不是非常順利平穩——在唐朝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三十五歲的高適應徵趕赴長安,卻不幸落第。一直到了唐朝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四十六歲的他終於得到貴人睢陽太守張九皋舉薦,方才進入仕途。然後第二年,他第一次出塞,到了遼闊空遠的邊塞使得自己的境界得到了開拓。

《別董大》:論贈別詩,我只服高適

到了唐朝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這年也就是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年,胸懷家國之思的他以監察御史的身份輔佐哥舒翰守衛潼關。也就是在哥舒翰帳下,高適開始了自己真正的軍旅生涯——他曾多次到過邊關,他兩次出塞,去過遼陽,到過河西。因此他對邊塞生活有著較深的體驗,內心的一份豪情也在這遼闊的地方進一步得到張揚。也是在哥舒翰的麾下,他的很多才能得到了開發,不僅是邊塞詩寫得更加爐火純青,而且在軍事才能上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在接下來的一年——也就是唐朝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他在安祿山的叛軍攻陷潼關後,追隨唐玄宗並且被升官為諫議大夫,而且受到玄宗的重用率兵去討伐謀反的永王璘。並且在唐朝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受命參與討伐安史叛軍,並且曾經解救睢陽之圍,從這些事例,我們可以看出他展現出了極大軍事才能。

他之所以有這樣的巨大軍事才能,應該一方面得益於他在邊塞地區受到的薰染與陶冶。在邊塞的廣闊天地之中他感受到了一種別樣的美,一種超越兒女柔情的力量。同時邊塞地區的自然風物以及人情世故都給他深刻印象。從下面這首詩歌,我們或許能夠從中體會到他的獨特心境以及邊塞的獨特風光給他帶來的豪邁: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代 高適 《別董大》

《別董大》:論贈別詩,我只服高適

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因為開元年間的邊塞受到重視,所以盛唐時盛行胡樂,但是曲高和寡的是能欣賞七絃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

前兩句“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運用白描的手法,描繪下面的場景——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這裡到處都是灰濛濛的一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餘輝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這裡也是作者送別友人董庭蘭時的周圍的環境,空遠遼闊,茫茫一片。

《別董大》:論贈別詩,我只服高適

緊接著後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則進入直抒胸臆的抒情之中——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可以相知的知己友人,天下哪個人不知道你董庭蘭啊!當然這裡有一定的誇張,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這裡在對友人的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這裡作者用豪邁的語言激勵作者不要懼怕前程的渺茫,要抖擻精神,振奮起來。

可見在邊塞之中,作者能夠擺脫那種文人墨客的兒女情長,不再是受到那些陰柔婉約的情結的約束與限制,而是能夠保持男兒的一份豪情。

文|青舟(三度平臺簽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