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最通俗也最真实的一首诗: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自号“乐天居士”与“醉吟先生”的“诗王”白居易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他创作的通俗易懂的诗歌是唐代诗歌的一座丰碑。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可以说是已经成为他那个时代的文学代表。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得的程度可以用“老妪可解”来形容,同时他的这种作品风格也是符合他的文学主张的。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倡导诗歌文学应该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

白居易最通俗也最真实的一首诗: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早年出身“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的他在出生不久,就遇到了战火纷飞的战争——当时的藩镇军阀李正己割据河南十几个州,搞得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因此早年的他对人们生活的水深火热理解非常深刻。因此,在他于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中进士之后,他充满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怜悯。比如《观刈麦》中就有“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饱含对辛苦劳作的劳动人民的关怀以及对自己不劳而获的惭愧。

白居易最通俗也最真实的一首诗: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同时,为了使广大人民能够读得懂诗歌,也为了改变当时的诗歌发展状况,他与元稹、张籍、李绅等一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他们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喊得非常响亮,同时白居易和他志同道合的友人亲身实践,通过一系列的文学创作与诗歌实践来大力推行这一主张。比如白居易写过“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李绅写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白居易最通俗也最真实的一首诗: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我们可以说,这一文学运动主张的诗歌更加关注现实,侧重事实。如果想要真切地感受社会现实,就必须和人们有着同样的生活感受。下面这首《邯郸冬至夜思家》就是表达了白居易真实情感的通俗易懂的诗歌作品: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唐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这首诗歌是白居易在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的冬至时节创作的,当时三十三岁的他因为在外做官,不能够回到家乡,孤独地面对着热热闹闹的景象——人民百姓穿着一新,互赠饮食,互致祝贺,充满了过节的欢喜气氛。

白居易最通俗也最真实的一首诗: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作者运用自己独有的通俗易懂的笔触来写自己的境遇。第一句“邯郸驿里逢冬至”是写自客居他乡的状态,面对人们欢喜过节的景象,已经种下了“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但是如今作者孤独地客居在邯郸客店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句“抱膝灯前影伴身”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抱膝”二字非常准确地描写了作者此时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从而衬托出了“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充斥于字里行间。

白居易最通俗也最真实的一首诗: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后两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运用想象的手法以及通俗的语言,从正面写自己的“思家”之情。这里作者运用了曲笔,也可以说是“”对写法”,推己及人地进行联想——他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从家里人的角度出发。他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更为真实感人。

这首诗歌没有多少华丽的表达,但充满了感动人心的内容。同时这里也非常好地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语言浅近、平实质朴”的特点,没有过度煽情,但是却充满了令人动容的力量。

文|青舟(三度平台签约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