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晚年写的这首诗,与《早发白帝城》相呼应,构成一悲一喜

李白晚年写的这首诗,与《早发白帝城》相呼应,构成一悲一喜

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流放夜郎的过程中,他经过了长江中的重要地段——长江三峡。当时已经58岁的他从九江到宜昌逆流而上,走了快一年,接着就进入三峡。三峡是长江最为险峻、最难走的一段,在此行程更慢,同时他的妻子宗氏和妻弟也已经告别他回南昌了,因此他就更加孤独,内心的情绪更坏。

这种境遇对这位浪漫主义诗人来说是巨大的打击,李白当时的孤独落寞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下面这首《上三峡》就是当时诗人逆境难熬,情绪郁闷的状况:

巫山夹青山,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唐代 李白《上三峡》

李白晚年写的这首诗,与《早发白帝城》相呼应,构成一悲一喜

这首《上三峡》与《下江陵》(《早发白帝城》)可以说是相映成趣——这首诗中描写巫山险峻,巴水纡曲,舟行迟迟,愁令发白。流放者唯觉逆境难熬,心情愤懑,壮丽风光为之减色。

前两句“巫山夹青山,巴水流若兹”其中的“夹”字用得极其到位,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形势,也包含着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巴水流若兹”含有无奈之意和难言之隐。三四两句“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并非说巴水可以行到尽头,而是写出了巴水纡曲,舟行迟迟的情景。“巴水忽可尽”运用了一个“忽”字,山回水转,尽在眼前;“青天无到时”,既是写实又是在写情。

李白晚年写的这首诗,与《早发白帝城》相呼应,构成一悲一喜

接着五六两句“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明写逆水行船艰难,船行缓慢,实际表达的是诗人的感受和心态。这里既运用了互文笔法写朝暮赶路,又暗含时间的承续:早起赶路到晚上也没能走多远,从这里足可见三峡这条水路的行驶的艰难。我们也能够明白在这段流放的过程中,李白是经历了众多艰难险阻的,他的境遇是十分落寞的。

李白晚年写的这首诗,与《早发白帝城》相呼应,构成一悲一喜

七八两句“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写出诗人因船行缓慢而愁白了头,包含着时光难度,逆境难熬的感受。末两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既在描写景象,又在抒发感情,从中可体味出诗人悲愁愤懑的心境。诗中连续重复“三朝三暮”,极有船工号子的感觉,令人仿佛对当时的情景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李白晚年写的这首诗,与《早发白帝城》相呼应,构成一悲一喜

· 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夜郎时的作品,他内心的愁苦与愤懑可想而知,令人动容。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城高入云,晨光初灿,气象开朗,舟行轻快。这一“悲”一“喜”足可见晚年处于落寞境遇里李白的经历的起伏多变,其实这也是很多人在这种境遇的非常真实的感觉,令人觉得仿佛自己也会有同样的反映。

文|青舟(三度平台签约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