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成本高、用戶黏度差 社區生鮮配送運營陷困境

蔬菜品質下降、配送不及時、配送站紛紛撤點、顧客無處退款,在海口——

社區生鮮配送:“最後肥肉”卻成“難啃骨頭”

物流成本高、用戶黏度差 社區生鮮配送運營陷困境

從網上下單訂購,在家裡坐等生鮮蔬菜上門,這已經成了一些繁忙上班族“逛菜場”的日常方式。隨著互聯網觸角不斷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近兩年,社區生鮮配送開始“火”了起來,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

生鮮配送站轉租為超市庫房

在海口市龍華區海珠花園小區內的門崗旁,一間佔地不到20平方米的小鐵屋顯得格外扎眼。這裡曾是一個社區生鮮蔬菜配送站,如今鐵屋門上及牆面上的宣傳海報都已被撕下,只能從屋子頂部依稀看出“生鮮蔬菜提貨點”的字樣。

“兩年前,這家生鮮蔬菜配送企業就不做了, 這間屋子已租給一家超市作為庫房使用了。”該小區物業管理處一名工作人員說。

“2015年5月,一家企業開始在小區內做生鮮配送,但只做了3個月便不做了,說是資金方面存在問題。”海口亞洲豪苑的小區物業負責人李先生稱,直到目前,這家生鮮配送企業還沒有跟物業方面將未繳的水電費結算完。

李先生還稱,當時這家配送企業離場十分倉促,小區內不少購買了儲值購菜智能卡的業主都沒來得及銷卡退費。

物流成本高、用戶黏度差

被電商行業稱為“最後一塊肥肉”的社區生鮮配送為何卻成了“最難啃的骨頭”?

家住海口金墾路的市民張女士,是當地一家企業的白領。為了節省時間,她時常會在電商平臺上訂購新鮮蔬菜,但卻對配送的速度很不滿意。“ 比如今天訂購的菜,要到第二天下午四五點才能送到,取回來的時候感覺不是很新鮮了。”張女士說。

不同於普通商品,多數生鮮產品都需要冷藏或冷凍存儲,配送過程也需專門的冷鏈物流。

“當前國內冷鏈物流體系並不成熟,藉助第三方物流必然影響用戶體驗,但自建冷鏈物流成本太高,企業往往無法承受。”王文克說。

與此同時,生鮮電商平臺普遍面臨訂單少、復購率低的問題。在王文克看來,生鮮產品品類多樣,標準化程度低,消費者的評價也有較強的主觀性,極易放棄二次購買。

不僅如此,很多消費者也很難在短期內改變購買生鮮產品的習慣。相關調查顯示,相比北上廣等城市,海口等地的消費者普遍時間成本不高,購買生鮮產品比較方便,電商平臺較難改變用戶的消費習慣。

建立完善的配送鏈條

海口市電子商務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在海口經營社區生鮮配送的企業多為本地電商企業,如何贏回社區消費者的青睞,還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

他認為,生鮮社區電商可考慮與小區周邊商業超市合作,降低自己在小區內設點的成本,向商業超市供應生鮮,然後由商業超市進行運營;同時也可適當縮減經營體量,減輕囤貨、備貨的壓力,以此積累消費人群。

“目前,對於海口大多數農產品電商來說,建立完善的配送鏈條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本來生活網原產地中心總經理胡海卿坦言,目前,海口很多電商都達不到及時送達的水準,如果快速送達就需要高昂的配送成本,這就決定了很多電商只能做高端農產品,消費群體的面相對比較窄。事實上,對於海口這類城市而言,農貿市場密度並不小,如果想吃到新鮮的蔬菜,可以自己直接去購買,農產品電商如果不能解決配送難題往往很難發展壯大。

海南宜之佳實業有限公司生鮮採購負責人肖澤傑表示,社區配送蔬菜雖然能在下午配送到居民自提點,但如果客人沒有及時取走,在自提點放置兩三個小時便會影響菜品品質。

肖澤傑曾帶著團隊外出考察發現,“一些地方的配送平臺已經採用了‘電子菜櫃’,布放在小區裡。一般的菜恆溫保存,需要冷藏的就安裝壓縮機。客戶下班回來,憑條碼就能取菜。”

肖澤傑認為,這類方式固然值得借鑑,但能否和小區物業達成共識,加之“電子菜櫃”較高的布放以及維護成本,這讓團隊仍處在猶豫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