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悟了吗?“行善”才是一切心性修炼的根本

炼心修性理论是道佛二教的理论总则,而由理论转化为行为的炼心修性术,则是道佛二教徒的修心养性的基础。

在道教那里,"道"是其修炼的基本原则,是一切心性修炼的根本。"道"可以由修炼而获得,只要修行者专心致志,苦心修炼,便可达到"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的"得道"境界。在这里,道教的所谓"得道",实际上是达到了"清静无为"的思想境界,以济世为己任,让纭纭众生从相争相残的"苦境"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人类心性至高至圣、至美至纯的人生境界——博爱。

你悟了吗?“行善”才是一切心性修炼的根本


道教十分注重以理论引导实践的修行。道教的炼心养性术的理论著作主要有《老子》、《庄子》、《太平经》、《灵宝经》、《上清经》、《三皇经》、《玉皇经》、《清静经》、《周易参同契》、《真诰》、《黄庭经》、《阴符经》、《太上感应篇》等经文。它们在理论上指导着人们去炼心养性,以达到"清静无为"的人性境界,完成自我的净化、超越。

道教的炼心养性术的理论与行为精髓在"劝善"与"行善"上。道教的"劝善书"自成一个理论体系,千百年来, 它对中华民族底层社会的人们的影响很大。

道教炼心养性"劝善书"首先要求人们"行善立功",以"道德修养"而达到炼心养性的至尚境界。"广行善事"是炼心养性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善行累累,功果丰硕,才能够"人皆敬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天道估之,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你悟了吗?“行善”才是一切心性修炼的根本


当然,世界是不存在神仙的。这里只是将神仙作为一 种标准尺度,只要修行好了,一定会象神仙那样,心性洒脱,受人敬重。其次, 道教对于人生必碰的一些重大问题,例如命运、贫富、祸福等等,通过"神"对人们的道德行为的感应来解决。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要求人们尊循社会道德,多积德善之事,以实现"好心必有好报"的人生目的。

道教炼心养性的一个区别于其它宗教特点是它不主张禁欲。作为一种高级动物的人类,自然有许多动物本能的欲望,食欲、性欲、财欲,这些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许多宗教在炼心养性时强调禁锢人类的一切欲望,这是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会造就一些"无性无欲"的异化了的人出来。追求所谓的"天国幸福",只是一种虚无漂渺的理想而已。

你悟了吗?“行善”才是一切心性修炼的根本


道教不同,道教的炼心养性论要人类寻找的是现世幸福,只赞成节欲,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人体身心的修持,而不主张压抑人性、扭曲人性的禁欲,对人生所报的是一种执着地追求现世幸福的现实主义态度。因此,其炼心养性理论叙述的方式方法不是"苦行主义",而是一种超脱的"功利主义"和"快乐论"。要达到"功利"与"快乐"这两大目的,道教还是从"善"字来劝诚人们的。"一切善事, 信心奉行。……加福添寿,添子添孙,灾消病减,祸患不侵,八物感宁,吉星高临。" "功成而善根深矣,其福报岂可量哉!"

道教的炼心养性十分强调"一念”"即从本原世界中的"一念"切入,进行至尚的心性修行。 "一念"是人之初的本性,当人来到这个世界之时,其本性是善的,假如人能够紧紧地把握住自身的原性"善",那么,他的心性修持就会达到一定的至尚境界。

你悟了吗?“行善”才是一切心性修炼的根本


道教认为,有了善心才能去行善事,行了善事才能获得善报,才能最后达到善果境地。其发展轨迹是"善心——善事——善报——正果"。以"善"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是炼心修性的一个途径。"夫心起于善, 善虽示为,而吉神随之;或心趋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善恶心生,吉凶心召,苟正其心,则无适而非善矣。"它强调人性的善恶之报是由"念"(思想)引发的,因此,人们在进行炼心修性的修持时,一定要时刻记住"善",让善念去抑制恶念。这样恶行就难以产生了,就达到了炼心修性的"多行善事"的目的。

道教的炼心修性的行善结果是以其达到"太平",即"太平者,乃无一伤物,为太平气之为言也。凡事无一伤病者,悉得其处,故为平也。若有一物伤,辄为不平也。"将善行扩展到万物的身上,这是道教炼心修性的一大特点。"春物悉生,无一伤者,为青帝太平也。夏物悉长,无一伤者,为赤帝太平也。六月物悉见养,无一伤者,为黄帝太平也。秋物悉成实收,无一伤者,为白帝太平也。冬物悉藏,无一伤者,为黑帝太平也。"

你悟了吗?“行善”才是一切心性修炼的根本​​​​​


基于上述思想,道教的炼心修性术追求的是人的心性的自由,让心性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人化自然的境界。

道教的心性自由的理论导师与行为教练是一代宗师庄子。庄子著名的炼心修性理论及其行为便是"逍遥游",其心性的真正自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便是没有任何条件的限制的绝对心性的自由——逍遥游。道教炼心修性的一代宗师庄子,十分强调炼心修性的正确方法,这种方法是"游心乎德之和"与"乘物而游心"。

你悟了吗?“行善”才是一切心性修炼的根本


为让人达到这一理论上的高度,庄子总结自身的炼心养性经验,创造了"心斋"与"坐忘"的炼心养性修行法。“心斋”就是使人的心性保持绝对的安宁以超然于物外,达到虚空的灵台境界,让人回到本原的心性世界中去,追回人性中最为美好的东西"本性之善",让它升华,扩展,让它弥漫于自身的空间,然后去影响他人,规劝他人。

"坐忘"是"心斋"的一个补充,是达到心斋境界的一种辅助手段。 "坐忘"的实践方式就是让心性宁静,宁静到忘却自身的存在,同时摒绝任何思虑,让心性去追索心性本原的"善"之灵光。于是,在追求那心性的本原的过程中,就达到"无己","无功"、 "无名"的超然境界,剩下的是一颗由善气裹着的心,用它去做至尚的逍遥之游,实现"同于大通"的目的,让心性任化于自然,"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 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你悟了吗?“行善”才是一切心性修炼的根本




从对社会的现实意义来看,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道教的"善"之心性学术及其修行方法,都是可取的,它们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假如我们人人多行善事,那么, 我们这个世界也就少了许多争吵打斗,我们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宁静、更舒适了。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自西汉末期传入中国后,与中华本土的意识形态结合, 形成了中国化佛教,在其思想中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的文化思想烙印。

佛教与道教一样,十分讲究炼心修性,但它与道教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禁欲和来世幸福这两点上。

佛教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各人修行的深浅不一,他所达到的人生境界也就不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于身中",只有当"无量烦恼悉除灭已, 佛便明显,除一阐提"。佛教中的"佛",是一种境界,它平等、美好、乐善,实际上是人类道德的理想尺度。

你悟了吗?“行善”才是一切心性修炼的根本


佛教认为,"人性本净", 由此"万法在自性"。在世界的面前,众生之本原心性是平等的。"譬如雨水,不从无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般若之智,亦复如是。"要炼好心修好性,就必须让心性"生佛"。如佛门高僧净却大师说: "真如妙体,不离生死之中;圣道玄微,还在色身之内。色身清净,寄住烦恼之间;生死性起,权住涅槃之处。故知众生与佛性,本来共同。以水汇冰,体何有异,冰由质碍,喻众生之系缚;水性通灵,等佛性之圆净。"在这里,净却大师要人们象冰释成水一样,挣脱"质"的障碍,以求得"通灵"、"圆净",让心性进入人生的至尚境界,其方法是"自性若司, 众生是佛;自性若迷, 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

佛门高僧惠能大师发展了前世的炼心修性理论,提出了,"心修"学说,即"我心即佛"。他说: "我心自有佛,..……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来玄? ……佛心见者,只汝自心。"这与庄子的"心斋"据心养性术是同工异曲的。为达到惠能的"我心即佛"的炼心修性境界,他进一步提出: "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去,住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以往佛教刻意苦修的筐筐,使得佛教的炼心修性理论由佛堂而走入广大的社会空间。不管是何门何派,佛教也讲究"善","善”是炼心修性的根本。如惠能大师说: "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惠能大师不但在理论上阐述了炼心修性的重要性以及修行的方向,还提出了炼心修性之术: "内调心性,外敬他人",这是他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你悟了吗?“行善”才是一切心性修炼的根本

佛救的一大流派禅宗,在炼心修性上提出"无念"的方式方法。"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外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园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若见一切法,从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味,自在解脱,名无念行……无念者, 是圣人法。"

禅宗的"无念"炼心修性法,是要求人们摒弃"后天"的一切"恶念",还原"先天"的"善念",陶冶心性,使心性纯净洁明,以达到人生理想的"佛境"。禅宗门大师希运说: "学道人若欲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如今但学无心, 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但若除却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菩提法佛等。若不会此意,纵你广学, 勤苦修行,木食草衣,不识自心,皆名邪行。"希运大师的炼心修性理论,十分强调对心的修炼,让心灵深处隐含着的人的本性——"善"充分得到调动,以求在善修中获得佛门"正果"。

你悟了吗?“行善”才是一切心性修炼的根本


禅宗的炼心修性的具体方法有如下——

(1)相离无念

即让心性: "灵空", "万象有而非有,一心空而非空"。怎祥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惠能大师根据自身的修行经验,总结出相离无念的修行方法"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 。

(2)禅定

惠能大师开创的南派禅宗, 打破了佛门传统的禅修模式——坐禅,以更灵活、更适用,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接受的"离内禅修"法来弘扬其炼心修性理论。他说: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故曰禅定。" 惠能的这种禅定观是禅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扬弃了以往呆板的禅定为坐卧的炼心修性方法,为佛教的这一修行理论打入民间创造出了基础条件。

你悟了吗?“行善”才是一切心性修炼的根本


南派禅宗大师神会说: "若教人凝心入定,念不起为必心外照。摄心内证者,此是障菩提。"今言坐者,念不起为坐;今言禅者,见本性为禅。所以不教人坐身住心入定。"这是对心性本原的强调。禅宗史上有"一宿觉"之称的玄觉大师在著名的《永嘉证道歌》中唱道: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是南派禅宗炼心修性理论最通俗的阐述。

从总体上来看,佛教的炼心修性的方法有两个系统。一是顿悟,一是渐修。不管是顿悟还是渐修,都十分注重对"原性"的发掘与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