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石學校:國際教育背景下,如何走出中英文雙輸的困境?

鼎石学校:国际教育背景下,如何走出中英文双输的困境?

在國際學校,母語教學面臨著提高教學效率和創新教學形式的雙重挑戰。北京鼎石學校小學部年級組長兼語文老師王世華根據本校教學實踐,分享了國際教育背景下如何培養孩子的母語表達。

在選擇國際學校的時候,很多家長腦海裡的景象是孩子外語不輸國際學生,中文不差同齡孩子。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實際上學以後,很多時候是中文英文都要補課。其實,很多雙語學校或者民辦學校都可能會遇到母語學習定位比較模糊尷尬的情況

儘管現在大家都意識到母語學習的重要性,但在國際學校,母語教學面臨著提高教學效率和創新教學形式的雙重挑戰。一方面除了中文課,其他學科大都是英文或者雙語教學,減少了孩子豐富母語詞彙和表達的機會。另一方面,中文學習本身難度較大,在有限的課時里老師往往不知如何有效開展探究、拓展式的學習活動,從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不久前,順義國際學校的伍丹履老師分享了高中階段,如何將國際課程和高中語文的學習要點融會貫通、各取所長的經驗。今天讓我們來聽聽北京鼎石學校小學部年級組長兼語文老師王世華的分享——國際教育背景下如何培養孩子的母語表達。

鼎石学校:国际教育背景下,如何走出中英文双输的困境?

發展中國主線下的母語根基

鼎石學校有三大辦學理念或者說三大基石,首先要說的一個理念就是中國主線,其次是沉浸式雙語和全球寄宿項目的理念,這就是鼎石的定位。所以從學前班到12年級的所有學段,我們都在做中國主線的事情。那麼中國主線背後對我們老師的要求就是我們的母語要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中國的國際學校,中國籍或華裔生源的佔比還是最大的,我們認為一定要把這些學生的母語留住,不然他們將來進入DP以後,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可能面臨都無法達到第一語言HL(高難度)考試的要求。我們覺得這種情況是非常可惜的,而我們做了一些數據統計後發現最後這類學生多數是母語沒有學好,而往往最後他的英文也很難拿到A。過去大家可能認為,放棄母語可以保全英文,而我們的觀察是這兩者反而是相互促進的相關。

所以我們認為在小學階段,尤其是小學和初中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孩子正式進入IBDP的時候,我們需要給他的母語打下一個非常紮實的基礎,這樣他在DP的階段會有更多的選擇性。

寫作=閱讀+生命教育+寫作

母語表達,我分兩部分來介紹,一個是書面表達,即寫作課;另一個是口語表達,我們給它定位叫講述,不限定於用演講展示的方式,可以涵蓋所有年級所有水平的孩子。

寫作課是語言課,無論哪一種語言,它都是最難的也是最有結果性的一個呈現和要求。作為語文老師,不管你是在公立還是在私立,寫作課往往都是最難的,也最難讓孩子有一個很好的產出。傳統意義上的寫作課,就是等於寫作課,而在國際教育背景下的寫作課是什麼樣子的呢?在鼎石,我們是這樣做的。

我們的寫作課分成了三部分,分別是閱讀,生命教育,加寫作。實際上,從語言的層面來說,寫作和閱讀應該是平行的,但是我們從語言的輸入和輸出來說,閱讀是先,寫作是後的,因此我們把閱讀放在了寫作裡。

鼎石学校:国际教育背景下,如何走出中英文双输的困境?

為什麼至少要包含這三方面的內容?

第一,足夠的輸入才會有足夠的輸出。第二,有足夠的輸入就會有足夠的輸出,可是輸入是什麼樣子的?就像我們經常跟孩子說,沒有關係還有詩和遠方,那麼那個遠方是荒草叢生的遠方,還是繁花似錦的遠方?這一點需要給孩子一個很清晰的界定,所以我們的輸入必須是有關聯的,有關聯的輸入才會引導出有意義有思考的輸出。

但是,有關聯的還遠遠不夠。三年級的課程設計水平可以適用於整個小學階段,我們用這個標準來參考,有關聯不足以完全的激發孩子頭腦中的想法,還要幹什麼?有關聯,有互動的輸入才能引出有意義有思考,而且回到母語的那個角色定位上是有情感的輸出。

母語學習是有情感的

母語——母親的語言,它本身就有一種情感的意義在裡面。我們不能只記得這個語言本身要具有的科學要素,它是一門語言,可是母語對孩子來說是不一樣的,它必須是有情感的

在人教版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裡有一個主題,講述發生在你和家人之間的一件事情,其實這是一個很常見的半命題作文。你和家人之間的一件事情太常見了,二年級會出現這個作文,四年級也會出現這個作文,教材上安排了四篇課文:《可貴的沉默》、《他是我的朋友》、《七顆鑽石》、《媽媽的賬單》,除了最後一篇以外,前三篇全是精讀課文,最後一篇是自學課文。老師在課堂上肯定要嚴格地講,帶著學生精讀學習完這三篇課文,那我們老師的角色是什麼呢?

除了向學生講授課文,我們還做了校本閱讀的研發。首先,以年級為單位,我們年級就選了六篇作品:

1. 《目送》(龍應臺)

2. 《膽小鬼》(三毛)

3. 《母親的故事》(安徒生)

4. 《我是一個小孩子》(梅子涵)

5.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詩歌(顧城)

6. 《給父母的十誡》|外籍作家(凱文雷曼)

針對這六篇文章,我們做了一個處理,《目送》、《膽小鬼》、《母親的故事》是教師帶著孩子按照半精讀的方式,因為文章很多,比如說《目送》大概有將近2000字,三年級的孩子讀下來沒有問題,但是你要帶他帶精讀都是需要課時的!

我們用半精讀的方式帶著孩子做完,每一篇閱讀後面我們都會給孩子提供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大家一起來探討。至於在校本閱讀裡放詩歌《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是因為2015年的時候第一批的大綱把詩歌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上。我們覺得詩歌的浸潤和浸染不是學生在十二、十三歲才開始的,是他從3-9歲都要一直伴隨著他,所以我們每個單元都有詩歌,而且是我們老師精心選過的和這個主題相關的!

大家可能已經發現《目送》、《膽小鬼》、《母親的故事》是從母親的角度寫的,比如說龍應臺作為一個媽媽,她寫了一個文章,“我目送了孩子慢慢地長大他都不需要我,頭都不回的就上校車了。”而顧城站在孩子的角度寫了一首長詩《我是一個任性的小孩》,作家梅子涵也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寫完了《我是一個小孩子》。《給父母的十誡》,它既不是父母角色,也不是孩子角色,它是從第三者的視角寫了一篇文章,這個是給家長讀的。

我們每一個單元,尤其在閱讀的時候,我們希望把家長給拉進來,在我們當下這個中國社會里,家長陪孩子閱讀的時間我們認為是不夠的。我們認為家長、老師、學生這三個缺一不可,所以我們在校本閱讀的時候會把家長請進來。

融合課帶來“老照片的故事”

作為一個雙語國際學校,我們有一門課叫融合課。本單元的主題就叫“圖片、繪畫和攝影”。在這個單元裡,孩子會在中英文老師的帶領下探索這個單元所有相關的知識。學生在中文教室裡學中文,在英文教室裡學英文,那麼我們不能讓他這一天一天的學習是割裂的。我們希望在7到8周的學習裡,不管他走到哪個課堂裡,大部分老師的課堂都與“圖片、繪畫和攝影”有千絲萬縷 的聯繫。

然而,中文課就很難操作,因為人教版的教材卡的還是非常“死”的,尤其是在雙語學校,英文已經佔了很多課時了,中文你給他再多課時,它其實都比不上公立的那個力度,所以我們的課時很寶貴,我們就想怎麼辦?

我們不能讓中文老師用寶貴的課堂時間去單獨講這些攝影圖片知識,於是就自主研發,設計了一個既符合國際課程要求,也能和中文學習目標緊密結合,並且和“閱讀、生命教育以及寫作”都能非常好地聯繫在一起的活動,叫“老照片的故事”。

在這個活動設計中,我們請孩子從家裡找到長輩的一張老照片,拿到這個照片跟父母簡單的聊一聊,然後把照片帶到學校向同學們講述老照片的故事。這裡就提到了口頭表達,講述,大概一節課的時間。這節課的目標不在於講述,而在於講述後,我們讓學生把所講述的故事寫下來。

我們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家人,讓學生站在不同角度看父母等等一系列的閱讀。通過人教版的文章、古詩詞、親子閱讀,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對中國人、我們自己家庭的感情有所感悟和了解,而這也算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老照片的故事”之學生作文案例:

“當我看到我爸爸我媽媽2012年的合影後,那時我剛三歲,我感覺爸爸那時好像大學生媽媽好像一個年輕的中學生,現在當我再次看到這張照片時,我好像回到了三歲的時候,那時我每天都到外面去玩,不管天氣怎麼樣,從這張照便能看出我爸爸媽媽,我爸爸媽媽現在和以前的變化,我爸爸長了好多白頭髮,差不多把那烏黑的頭髮都給染成白的了!我媽媽也多了兩根白頭髮,當他發現自己有了幾根白髮時,她大聲尖叫,那尖叫聲都快把我家的房子給弄塌了!與照片中的他們相比,雖然他們現在有了白頭髮,但是他們臉上都有一絲甜甜的笑容,跟現在一模一樣,我希望他們以後的臉上可以有又甜又幸福的笑容,我還希望他們能長生不老!”

這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非常棒的作文,我只給他改過錯別字,這篇作文真的是學生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文字,我不希望寫作課產出的是教師的思考和文字,或者是爸爸媽媽的思考和文字。

孩子出現錯別字很正常,孩子寫作文他的目的不是練字而是一種思想和思維的表達,你要看清楚寫作課的目標是什麼。如果在寫字課上孩子寫錯了,那家長可能會狠狠地批評他,然而寫作的時候我們就不要本末倒置,寫作本身已經很難了,再給孩子設計一些障礙或否定性的評價,孩子肯定會產生畏難情緒,大人還要畏難更不要說孩子了。

所以每次上寫作課之前,我都有一封家長信給家長,信上的內容大概是:王老師要在哪天哪天上寫作課了,請你在最近不要就這個觀點跟他交流,如果你發現他在動筆不要干擾他的寫作。家長往往總是想用自己的想法再加工孩子的想法和文章,我很清楚的告訴我學生的家長不要這麼做,其實這包括一個對家長的培訓也很重要。

一個班級裡學生的成績會有高低之分,但從作文上來看,每個學生所呈現出來的文字都差不多,為什麼?因為他們是一個年齡段的孩子,他的認知和心理應該也差不多,作為教師不要因為學生的語文水平限制他語言的輸入,因為孩子的思想和感情是沒有高中低的。

我覺得寫作和閱讀是生活串聯在教學中的點點滴滴,寫作課上比較集中,但平時也要鼓勵學生去表達,有禮貌地去表達你的想法,尤其是一些相反的觀點和看法。

生命教育:學會思考,與時間賽跑

在這個單元,除了老照片的故事,我們還設計了一個與“生命教育”相關的活動,名字叫做“時間布”,以文章《小彼得的時間布》導入。

在我們教了兩年後,發現有些孩子在這方面真的比較缺失,他認為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別人對他的各種好都是理所當然的,也比較以自我為中心。我們不敢說是孩子的錯,有可能是我們的引導,老師的、家長的,還有整個社會的原因在,所以我們希望他對生命有一種珍視尊重,至少對生命有一個思考的過程。所以,我們就把生命教育也放在這個單元裡。

鼎石学校:国际教育背景下,如何走出中英文双输的困境?

活動的目的就是帶領學生經歷時間布的童話故事。孩子看故事看得特別有興致,那麼我們就讓他做一個時間布,填寫時間老人的問卷,親手在上面塗寫,哪些是你愉快的日子,煩惱的日子,不想度過的日子,讓學生參與獲得心靈的體驗,在老師的啟發下明白人生道理。

我們可能遇到孩子會提問“王老師,我少年還沒過,更不要說老年。”我們說“對,沒有想過才讓你去好好地思考它”。我們大概給他講一講一個人在少年的時候處於一個什麼狀態,中年的時候就請參考你們的父母,老年的時候,就請參考你家的爺爺奶奶。以身邊的人事為例,讓學生與話題間的距離拉得很近,學生也開始對家裡的各個角色有一個思考,開始對自己人生未來要面臨的日子有點思考。

然後我們將學生的作品裝訂起來,這個時間布的生命教育主題目標我們都寫在上面,讓學生們內心埋下思考人生的小種子。九歲的孩子思考出來的結果可能沒什麼,但是他至少要開始想這個事情,一旦他開始想這個事情,我們覺得是意義非凡的。讓一個孩子學會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時間,和時間賽跑。

通過時間布,我們能看到孩子屬於哪個心理發展階段,有的孩子已經在青春期了,有的孩子已經在前青春期了,有的孩子還很幼稚。比如,有的孩子寫下:

煩惱日子是別人說我壞話時

不想度過的日子是媽媽說我沒考好時

考一百分是最愉快的日子

寫毛筆字是享受的日子

家長永遠不可以離開孩子的教育

另外一點,我會和我們的教師團隊強調,一定要把家長放在教學裡。不管家長付了多高的學費,家長永遠不可以離開孩子的教育,而學校不管收了多少學費,都不能覺得可以替代父母。學校將學生培養成希望的樣子,也要對家長給予一定的培養,孩子的生長是不可逆的。

鼎石学校:国际教育背景下,如何走出中英文双输的困境?

其實,雙語學校都面臨這個問題,學費很貴,能支付起學費的家長都是成功人士,成為精英不是坐在家裡就能成為的,他可能是比較忙碌的,然而再忙碌,我們也需要把他們的時間抓到老師手裡,讓他跟著孩子跟著我們一起學習。

從全人教育角度來看,孩子的教育離開了家長,他也不會是一個特別幸福的人,所以我們也會教育家長,和家長做一些溝通。至於沒有時間的家長,我們每週都會寫一封信給家長,告訴他們最近發生的事情。比如說三年級露營活動之後,我們會寫一個總結告訴家長,我們發現了什麼,每個家長讀了都挺有啟發的。

在做生命教育的時候,永遠不要把家長給拋到外面去,在做課程的時候也不要把家長拋到外面去。班主任是學校的第一道防線,當家長與教師的信任紐帶建立之後,學校就會在一個非常非常流暢的一條船上,大家很平穩的,小風小浪都不會影響到。

為孩子們創造舒適的寫作環境

說到寫作,老師們使出渾身解數,讓我們孩子從寫字中獲得樂趣,並且是一種有效、有思考的寫作。那麼除了讓老師的想法落地之外,其實

在硬件上我們要給學生布置一個能夠享受寫作的環境

比如,讓學生做二稿的時候就要花點小心思了,因為誰都不願意做二稿。於是,我和助教,在教室一角搭了一個喝茶的區域,我對我的學生們說“你安安靜靜的去找一稿裡的問題,如果你找不出來覺得累了,你就到這來倒杯茶喝一喝,然後回去接著寫”。

其實學生從座位上走到茶水區倒一杯茶連一分鐘都用不了,並沒有浪費多長時間,但他的心境是不一樣的,會有一種覺得自己高級了的感覺,喝點茶然後寫一寫,這樣效率很高,一節課他們自己就把二稿做出來了。我不管他們改成什麼樣的,他要首先接受寫二稿這個事實,這是要給他創設一種比較舒服的情境。

另一個,我們結合了一些中國的節日,比如說小年。其實這一天應該讓孩子輕鬆一點,可是大家都在做活動,英文老師做活動,舞蹈老師做活動,中文老師也做活動,所以我就跟我們年輕老師說“如果專業課老師做了活動,那麼我們主課老師可以按計劃去教書,因為學生已經有釋放的機會了”。

學習從來都不是快樂的,我們不會給學生傳達這樣的錯誤的觀念。如果你想挑戰自己,什麼叫挑戰自己,當你快樂的時候一定表示你的能力沒有被完全挖掘出來,或者你的水平沒有往前走,我們告訴學生快樂是大多數,有時候也是很艱辛的,那麼在他們艱辛的時候,他又屬於未成年人,八歲九歲的孩子承受不了這樣的艱辛的時候,就需要我們給他一點點甜頭,帶領孩子看到痛苦的時候,原來生活中還有別的好事情等著你。

那些關於寫作課的FAQ

最後有幾個問題跟大家探討一下,也是家長在開學之後經常問我的。

第一,孩子在寫作文的時候,不認識的字要不要查字典?

我說堅決不要查字典。孩子都是懶得,我們人類都有惰性。查字典會有兩個情況發生,第一種,孩子頻繁查字典會心煩就會影響他的情緒,本來準備好的想法可能就忘了,他就不寫他原來非常有亮點的想法。

第二種,查字典查不下去就替換。比如說孩子想用“尷尬”一詞,但發現字都不認識,要查就可能換了,可能從“尷尬”換成“不舒服”,那跟尷尬比起來,我們更希望孩子用尷尬表達。所以我們就要孩子把拼音留在上面。二稿的時候查字典,那樣孩子就輕鬆了,也不會影響他的思緒。因為查一次字典就是對他思緒的一次打斷,所以我們堅決不讓他查字典。若是連拼音都不會的,就畫圈,也不要來問老師。寫完了再馬上來找我,我先把畫圈拼音給你,然後你可以自己慢慢去查字典。

第二,怎麼支持在漢字書寫上有困難的孩子?

比如說學生的一、二年級在美國生活後期轉學回來,中文跟不上,可是口語又非常好,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會給他一臺iPad,讓助教幫他去走廊的一個角落裡,把文章說出來。比如說我和爸爸媽媽發生的一件事情,他說的很好,口語沒問題,說下來之後戴上耳機,拿張筆和紙把它寫下來就OK了。不會寫的字還是畫圈圈,他至少不會覺得很難,對嗎?

第三,作文的批閱流程?

其實我們的作文有三稿,第一稿就是學生自己寫出來,我給他改錯別字改病句,第二稿他抄寫的時候就要把字跡工整地抄寫下來,三稿的情況就是我給學生批了一稿裡面,特別是他二稿沒有改,我是要求他必須有三稿的。雖然,實際上他就錯了一個字,然後再抄一遍,有必要嗎?我放在週末作業抄去,然後下次再做的時候他就會很認真,至少在做二稿的時候讓他有一個認真學習的態度。到第二學期的時候,就可以充分利用班級的學生,他們之間互相改二稿,那麼我來做三稿,為什麼?因為這個時候大家的詞語的積累量都有了,相互指出錯誤,對你和對我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

蕭伯納曾經說過:“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仍然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種甚至多於兩種的思想。” 在國際學校環境下,母語表達是一些學校和教師一直在堅持的,讓這些教學經驗交流來得更猛烈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