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mstein69
先秦時代,雖然有小篆、隸書等不同字體。但文字是統一的。就如同今天雖然有楷書、仿宋體、隸書。但簡化漢字是統一的。
秦統一天下後,規定官方文書以小篆書寫。非官方文書,可以用其他字體書寫。
就如同今天的書籍中,主要以仿宋體為主。個人手寫時,主要以楷書和行書為主類似。
秦始皇統一文字,完全是子虛烏有。是狗奴才們為毀滅華夏文明的專制魔王,歌功頌德而編織的謊言。
現在出土的很多秦朝書籍,推翻了‘秦始皇統一文字’這一謊言。
楊朱學派
給你講個故事吧!
秦朝有一個叫程邈的徒隸,他的老家是現在渭南那一代的。他性情耿直,一次得罪了秦始皇,被關在監獄裡。
在監獄裡無聊啊,程邈看到當時獄官的麼牌用篆書寫很麻煩,就作了改革,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又創立一種新的字體。
秦始皇看了很欣賞,不僅赦了他的罪,還封他為御史,並將這種字體規定在官獄中應用。因為程邈是個徒隸,起初又專供隸役應用,所以把這一書體稱之為隸書。
好了,言歸正傳。題主提這個問題可能是看到雲夢睡虎地秦簡而產生的疑問。說實話當時我有一瞬間也產生了疑問。
像這樣。
這樣。
還有這樣。
話說有很多字我都認識啊!
這確實是更偏向與隸書,而實際上這種字體相較與漢代的隸書稍顯平直,為了和“漢隸”相區分,就稱為“秦隸”。所以它也是“隸書”大家庭的一員。
至於秦始皇統一文字為小篆,只是將當時六國形色各異的書寫方法統一了。這便於更直接更準確的交流,這也是中國文化得以延續的主要原因。並不是說統一成為小篆便一定嚴格使用小篆字體。
但是小篆的筆畫還是相對繁複的,不便於速寫。所以,在小篆的基礎上肯定會簡化,這也是漢字發展史必經的一步。“秦隸”自然就應運而生了。
實際上從秦始皇時期到西漢中期期,一直都使用的這樣的字體。直到東漢才完善成我們現在看到的隸書。
那麼,出土的秦朝文物中出現“隸書”字樣的字體便不足為奇了,最後貼出一張西漢的竹簡,大家和秦簡對照一下。
枯榮說
這個題目是2017年提出的,偶爾翻閱悟空問答發現,已經有20多位網友作了很好回答。但感覺意猶未盡,願作一些補充。
一、題主問題應有商榷之處。史書紀載只有秦統一六國後統一書同文、車同軌以及統一度量衡等。並未說統一篆書。因為存下的石鼓文、刻石等,便認為是秦始皇用秦篆統一了文字書寫。這是個誤解。題主的問題實際應改為兩個問題。一是否統一用秦篆書寫?二是為什麼出土文物發現木牘和竹簡上均為隸書?
二、秦始皇統一書寫的未必是秦篆,很可能是秦篆與隸書兩種書體。因為篆體字七國也不完全相同,且通假字更是五花八門。從出土文物可證實這一點。如楚篆較花俏,越篆加鳥字頭,齊篆瘦長,周篆圓潤等等不一。統一篆書很有必要。只不過六國篆書統一秦篆後,其用途或許只用於莊重場所。而大量書寫的公文或民間用文,很可能統一為今天所稱的隸書。
三、假定之後就要研究隸書起源問題。傳說隸書為秦始皇時,程邈因犯罪囚於監獄,發明了隸書,得到秦始皇嘉許,通行全國。這個傳說肯定是張冠李戴。根據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隸書的使用遠早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的600多年。
第一、根據《水經注》和《封氏聞見記》,隸書芻形不是出現在秦國,最早見於齊國。姜太公六世孫姜靜的墓出土其棺材上有齊篆和芻形隸書,皆可辯識。姜齊胡公系太公六世孫,其父為姜慈母。父死後其兄齊哀公姜不辰繼位,因受紀國侯誣告,被周天子烹死。齊胡公姜靜繼位,不久也被殺死。其弟齊獻公繼位。齊獻公姜山七年死。其子齊武公姜壽IO年即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此推算齊胡公姜靜應在公元前850年前被殺。他棺材上的字今天看不到,但前列兩書都是可靠的,這一點應確定。也就是說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的600多年前就有隸書芻形見用於齊胡公時。
第二、秦始皇之前隸書見於秦國土文物也比秦統一早得多。一是I980年四川青川縣發現秦武王二年墓葬,出土木牘上清楚書寫著隸書三行,比秦始皇統一六國早88年。其書體兼篆隸二體特點。二是湖北雲夢及湖南里邪井中所見秦始皇時竹簡則多了草隸書。但清晰可辨。其中裡邪竹簡還記載了琅邪獻崑崙五杏散藥等。
總之,秦始皇統一前早有隸書行世。不論從齊胡公還是秦武公時計,都比秦始皇早得多。不同的僅是成熟程度不一罷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書同文顯然不單指秦篆,還有實用快速的隸書。至於程邈,很可能是作了隸書的進一步完善。或是把程邈放錯了年代。就象製衣裳、造舟車、創文字
都歸於黃帝一樣。隸書的成熟和廣普使用則在西漢無疑。左說春秋
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古文字演變的過程。按照現在學術界的一般看法,商代使用甲骨文和金文(以及少量陶文等),西周早期也有甲骨文,但很快沒落,而商代少量的金文到了西周則澎湃發展,數量和質量上都有提升。終於在戰國出現了竹簡和帛書。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竹簡是戰國早期曾侯乙墓中的竹簡(沒錯,除了編鐘,曾侯乙墓還有這個大殺器),竹簡的內容則是記錄一些器物車馬之類的。
戰國是一個在文字史上可以大書特書的時代,因為從商代到春秋,中國各地的漢字差異是極小的。殷墟甲骨,周原甲骨,以至於全國各地的甲骨不能說沒有差異,但大抵是相同的。金文也類似。然而到了戰國時代,文字變化異彩紛呈。按照現在的分法,把戰國文字分為五系,秦齊楚燕各一系,韓趙魏三家分晉,統稱為晉系。七雄外的其他小國,則就近附在其他各系中,如吳越文字也劃歸到楚文字裡。五系差異之大,網上盛傳的馬字圖就是一個代表。
接下來就和我們要討論的秦系文字統一中國有關了。很多人以為秦文字統一中國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的結果,但實際上根據考古發現,秦國打下一城,就把文字推廣到該地。
目前出土文獻中,秦系文字和楚系文字最多,其他系特別是燕係數量就比較少了。就秦楚二系對比,秦國由於地處宗周故地,秦人也往往刻板,所以秦文字賡續西周文字,變化較小。而楚人浪漫唯美,寫出來的字也婀娜嫵媚,飄逸簡化,去古甚遠。所以秦始皇的統一漢字,實際上是用結構規整的秦文字去統一結構各異的其他各系文字。並不是用小篆統一中國。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誤解呢?主要還是以前出土材料太少,很多人對秦代文字所知甚少。
在出土秦系文字中,的確有類似小篆的,但更多的是隸書色彩很濃重的。或者現在看來,介於篆隸之間的。從書寫的角度來說隸書平直的筆畫比起篆書紆迴宛轉的筆畫無論從書寫效率上還是辨識難度上都友好得多。而無論是篆是隸,他們的筆畫的彎曲程度不同,具體的寫法上可能也有差異,但分析他們的結構確是基本一致的。
總結一下:
1、小篆和秦代隸書都是秦系文字
2、秦系文字和其他戰國文字的差異是結構上的差異,而非書寫上的差異
3、書同文是用秦系文字罷黜六國文字不與秦文合者
4、從書寫和辨識的角度看,隸書優於篆書
夏後之唄
秦始皇(前259-前210)滅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創建了亙古未見強大的中央政府,除了營造龐大的「基礎建設」之外,還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前者如馳道、運河、長城等等屬於偏向實實在在的硬件,後者則是偏重製度文化的軟件了。《史記.秦始皇本紀》:
「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就是指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而言。有接觸中國傳統書道的朋友,都知道篆書有大篆和小篆之別。大篆就是戰國時代各國各自通行的篆書,源自西周時代的籀文。小篆則是秦國通用的籀文,又稱秦篆。所謂秦代統一文字,實在是指秦滅六國之後,由丞相李斯(前284-前208)奏請統一文字這回事。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並任命李斯主持其事。現在書法家書寫的篆書,就是秦代的小篆了。
那麼隸書又是怎麼樣的一回事?
隸書起源於秦代,本來就是由小篆變化出來。篆書和隸書的應用範圍不相同,篆書一般用在官方的、正式的場合;隸書則是民間和政府機關日常所用的書體,特點是書寫比篆書快捷方便,提升了書寫效率。
所以篆書和隸書早在秦代就通用並行。所謂統一文字,只是全面用小篆取代大篆,不涉及隸書。到了漢代,隸書成為中國書寫字體的主流,篆書就變為多用在官式典禮等場合和文人雅士的藝術活動上面了。
出土文獻裡面,政府機關的檔案文書比起官方典禮出現的正式文件為多,那也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一回事。
潘先森說
一、先說一下漢子的起源
人們都說,漢子的起源是象形文字,或者說是素描畫的簡潔。對不對,當然對,但答對了一半。因為漢字,也是起源於符號,以一橫代表陽,代表天。漢字的形成,就是二者的結合。
漢子發展的趨勢是抽象化,抽象化的方式有兩種,一種就是儘量保持原型,進行藝術的抽象概括。另一種,就是脫去原型,以符號組合,形成意義。
抽象化的目的在於方便交流,在於便於書寫。由於第一種抽象方式,無論寫認,都太繁瑣,背離文字的目的。因此說,小篆和楷書一樣,最後都選擇了筆畫。
小篆
隸書
在漢字中,橫豎等符號越來越多,發展到隸書,筆畫基本形成,放棄了篆書保留的圖形結構。早期的隸書,和小篆也有很多雷同,到了後期,就完全脫離了小篆。
二、說一下漢字的分類
漢字的分類是後人整理的結果,秦統一中國後,統一了文字的標準。但是,這種標準,僅是官方文件,主要是奏摺。
就像我們簡化字,但是繁體並沒有消失,我看那些當代書法家,都寫繁體。因此說,民間追求的是方便,所以都寫簡字。而書法家為了表達自己懂古法,都寫繁體。
而實際上,草書的很多字,很多結構,都源於篆體。因此,本人認為,篆隸草,都是古已有之。
秩和律師147753
這種說法很可能是事實。
在此,我並不是想否定書同文歷史意義,或者李斯作為書法家的地位。但是,我們深層次考慮,我覺得,統一後小篆的作用和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全國通行的標準文字範本,其地位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宋體字。
隸書的產生,同其它文字一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日形成,儘管隸書的高峰期在漢朝,但它的形成和使用,應該在漢朝之前。為什麼漢朝時隸書的碑帖眾多,而篆書的碑帖幾乎沒有,這從另一面證明,隸書在漢朝之前就應該產生並被廣泛使用了。
最後,迴歸正題,如果要問:為什麼秦朝有統一的文字,而出土的文字大多是隸書呢?就如我們今天,國家發佈的統一文字為仿宋體,但是你平時寫字的時候,是寫仿宋體嗎?道理是相同的。
海納百川230743785
碰到這樣的問題,千千千里馬還真得好好回答一下比較好。因為,我們的教科書和漢字發展科學普及知識非常少,也非常落後,所以必須捍衛漢字發展的科學原理。
題主提出“秦始皇用小篆統一中國文字了,為什麼秦朝流行的卻是隸書?”
這個問題問得真好。也值得我們每一箇中國人應該清清楚楚。
首先,漢字中的隸書是戰國時代,甚至更早就已出現的一種書體。
為什麼會出現隸書?隸書隸書,就是下級小吏的字體或者叫做書法風貌嘛。
中國的漢字不是我們想象的,人人都願意學習,因為學習起來非常困難。
所以,周朝以前,基本沒有人學習甲骨文體系的漢字。寫字是一些專職的宗教人士,或者高級專業文職官員的事情。其他高級官員普通官員都不會學習寫字。
但是,春秋以後,使用文字的人越來越多,已經擴大到普通知識分子,例如孔子,就是那個時代學習漢字的普通知識分子之一。但是,包括孔子也不會多寫字的。你們可想而知,寫字,其實非常辛苦。也不容易學會。
那麼,進入戰國時代,寫字的人明顯擴大到基層官吏了,這些人寫字為了寫的快一些,就把標準字——篆書體系的金文寫得比較潦草了,這就是“隸書”。
我是千千千里馬,我喜歡書法繪畫,尤其漢字發展是我最關注的話題。我們一起深度體驗,權威解讀。
隸書,雖然在下級官吏流行,但是,寫字可以“偷懶”,那對所有寫字的人是有很大吸引力的,所以,隸書的發展也很快。到秦朝時代基本成為流行全國的一種字了。
我們有一個傳說,說秦朝有個下層官吏叫程邈,因為,得罪了秦始皇被關在獄裡,發明了隸書。
這個傳說純粹就是一個笑話罷了,你想想,你發明隸書,怎麼會流行全國,你有那麼大的本領嗎?
我們看看王羲之的書法吧,王羲之大名人一個,他的書法也足足有100年才流行全國的,一個籍籍無名的程邈,怎麼可能十幾年就能夠把隸書傳播到全國?
我們再說說小篆的事情。小篆是秦始皇統一文字,現實“書同文”政治理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麼,為什麼秦始皇沒有把隸書作為“標準字”而是“小篆”呢?
戰國時代的隸書。一般稱“古隸”。
因為,儘管隸書已經是事實上的一種基層實用書體,但是,畢竟隸書還是“草書”,是一種不能擔當“標準字”的書體,所以,秦始皇只能用當時共同認可的篆字來作為統一漢字的“標準字”。
但是,基層和民間已經大量流行隸書幾百年了,所以,秦簡和許許多多的戰國簡牘都是隸書字體。
千千千里馬
打個比方,可能大家會對這個問題有些瞭解。
比方說,現在的公文用的是仿宋體,但人們平時手寫的字體卻各異。
秦始皇時,小篆相當於是公文字體,但小篆的辯識和書寫都不太便利,於是人們在日常的書寫時,由小篆的快寫產生了隸書。
拿今天的話說,小篆相當於今天的印刷體,隸書相當於手寫體。
現在發掘出土的文物中,大多是下層官吏手寫的竹簡,故隸書較多。
前些年湖南里耶出土了大量竹簡,其中絕大部分尚在整理中,書寫內容尚未公佈,不過我相信其中應有大量小篆。
隸變是中國文字史上劃時代的事件,它將中國文字由象形符號演變成了方塊漢字,並使文字得以傳承下來。
更多文字,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這一問題其實並不是很難讓人理解,秦始皇開始推廣的小篆字體確實後來發展為一種全國性字體,但是其筆畫過於繁多,而隸書則是在其基礎上進行簡化之後,而發展來的一種字體,其主要用於秦朝的相關公文中,目的是方便記事,所以在出土文獻中可能會看到不少與之相關的內容。
與此同時,秦代還通行一種書寫更為簡便的新書體——隸書,據傳是獄吏程邈所創,實際是出於秦官吏處理法律刑獄等繁務的需要,對小篆字體略加簡化而成。據考古資料證實,戰國晚期兵器銘文的字體,已經向隸書趨近。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簡牘,均是隸書。程邈的作用,或許是將隸書進一步規範化。這種字體,筆劃直線方折,結構平整,書寫方便,政府和民間都廣泛使用。
總之而言,文字的不同,不僅造成平常人們交往的困難,而且成為秦朝實現全國統一的嚴重障礙。從這個意義上說,秦始皇統一文字,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