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全球市場,電影與金融迎來“牽手”新契機

如何繼續保持電影產業的持續增長?如何在贏得觀眾的前提下走向全球市場?在首屆“電影+金融”峰會上,與會人士一致認為——

電影與金融的結合並非易事,前提是要用好的作品說話。

當更多的資本湧入頭部產品時,就會帶來大量集中在中下部的作品融資難的問題。

過去的2017年,中國以電影總票房為559.11億元的成績收官,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銀幕總數超越美國成為銀幕擁有數最多的國家。成績的背後,也意味著中國電影產業正在迎來新的挑戰。如何繼續保持電影產業的持續增長?如何提高電影生產力,在贏得觀眾的前提下引領全球市場……這些都是擺在電影從業者面前的難題。

走向全球市場,電影與金融迎來“牽手”新契機

4月17日,由首都金融服務商會和聚影匯(北京)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主辦,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產業研究中心等協辦的首屆“電影+金融”峰會在京舉行。圍繞電影與金融兩大產業的融合與發展,探討雙方今後合作的新模式,這場觀點的交流與碰撞持續了近3個小時。言談中,與會人員達成了一點共識: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金融行業的大力支持,電影與金融的合作迎來新契機。

01

金融助力電影產業升級

“中國電影市場的人口紅利還沒有完全釋放,在強大增量觀眾的支撐下,未來中國電影的發展空間很大。”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開門見山地說道。

當城鎮化發展成為票房的保證,大眾強烈的消費需求也讓電影成為資本熱捧的對象。在饒曙光看來,中國電影近年來“不差錢”,而這種“不差錢”帶來的後果就是很多非專業資本追著電影走,這不利於電影產業發展。

造成電影資本市場“劣幣逐良幣”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國電影處在成長階段,工業化體系尚未建立。電影項目運作的不透明,導致很多金融資本難以有效進入電影產業。

“許多年輕導演在面對資本的壓力時沒有話語權。”饒曙光坦言,期待有更多專業資本,尤其是金融資本的支持,通過更有效、更透明的手段參與到電影產業中,用跨界的思維與跨界的合作,扶持中國電影新力量,促進我國電影產業升級換代、電影工業化體系的完善和工業化水平的提高。

電影與金融的結合並非易事,前提是要用好的作品說話。“好影片才是硬道理。”饒曙光說,希望我國電影從業者堅定文化自信,繼承優秀傳統,構建中國的電影流派,用更多的好作品反映中國當代現實,用世界通行的電影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做好電影作品的有效傳播。

02

電影測評規避投資風險

因為缺乏有效的電影風控體系,當電影牽手金融,風險就是橫亙在中間的“鴻溝”。如何規避電影投資風險?聚影匯帶來了針對觀眾行為進行電影測評的解決方案。

談及設計電影測評的初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聚影匯創始人朱玉卿認為,中國電影在經歷了國家驅動的國有製片廠時代、精英驅動的導演中心制時代、資本驅動的大片時代之後,已經來到了用戶驅動的電影觀眾大時代。隨著觀眾在產業鏈中的地位不斷凸顯,也使得洞悉觀影消費行為成為重點。

如何摸清觀眾的觀影興趣所在?峰會現場,50位金融機構代表戴上聚影匯的電影測評器觀看泰國電影《天才槍手》的片段。觀影結束後,通過對受測觀眾的腦波數據採集,觀眾關注度、放鬆度等指標以曲線形式展示在屏幕上。從顯示結果上,可以明顯看到觀眾觀影過程中情緒的起伏,包括什麼情節最緊張、什麼情節最放鬆等。

在朱玉卿看來,洞悉觀眾的真實觀影體驗、捕捉觀眾的興趣點的腦電測評,解決了3個關鍵問題:電影給誰看、誰在看電影、觀眾要看什麼。獲取這3個問題的答案,會為完善影片,以及影片的營銷發行策略提供決策依據。“比如我知道了誰在看,就可以知道通過什麼渠道找到他。知道他要看什麼,就可以知道宣傳時要主打什麼內容。”朱玉卿說道。

事實上,腦電測評只是聚影匯電影測評系統的其中一環。這個系統還包括表情捕捉、調查問卷、焦點訪談。這套電影測評系統提高了電影上線後獲得成功的可能性,為規避金融機構的投資風險提供了一定保障。

03

探索電影與金融合作新模式

作為社會組織,首都金融服務商會早在2016年就聯合中影集團、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發起首席金融專業委員會,研究文化創意和金融的合作。

走向全球市場,電影與金融迎來“牽手”新契機

“金融與電影的融合已經成為必然趨勢。”首都金融服務商會執行副會長劉光軍對此表示,國家在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同時,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首都金融資本正在迎來與電影產業結合的最佳契機。今後,首都金融服務商會將打造能夠對接影視文化產業,具有首都特色的金融服務平臺,同時調動更多的金融機構資源,引導社會資本支持文化產業,尤其是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

“推動影視文化產業發展,金融的支持是重要且必須的。”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戰略顧問、中國國際商會文化委員會秘書長張玉玲同樣認為,民眾對文化產業的需求正隨著經濟的增長而同步增長,國民的文化消費在未來會有很大地提升。針對影視文化項目的投資回報問題,她建議可以通過保稅、免稅、反稅等政策的扶持,以及文化產品評估、前期測評等方式對影視文化產品價值進行量化,作為吸引投資的方式,減少金融機構的顧慮。

2017年,15部票房“10億+”的電影分走了257.23億元的票房。宸銘影業副總裁李靜認為,我國電影行業金字塔特徵愈發明顯。當更多的資本湧入頭部產品時,就會帶來大量集中在中下部的作品融資難的問題。她表示,資本的快速流入與流出,對行業的長遠發展不利,希望金融機構能夠沉得住氣,去投資電影行業的未來,投資一個企業或者團隊,而不是簡單投資某個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