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的人從不戳君主的蠢點,三國無數臣子因此被殺,唯一人能做到

-- 引言:評說《三國演義》,拆解名著經典。

大家覺得曹操喜歡濫殺無辜嗎?但有三個人曾經得罪了他,都被他放了。一個是禰衡,一個是張松,一個是陳琳。

有人覺得,禰衡就是曹操害死的啊。這事咱們還要從頭捋一捋。禰衡有才,主要是孔融說的。禰衡到了殿上,才華沒有怎麼展示,倒是把曹操手下文武群臣大罵了一通。即使如此,曹操也並沒有要殺他。只是派他去荊州勸說劉表投降,結果禰衡死活就是不去。

那麼孔融為什麼要推薦禰衡呢?始作俑者,還是賈詡。其實賈詡說得沒有毛病,他說:劉景升好結納名流,今必得一有文名之士往說之,方可降耳。荀攸說,可以派孔融去。孔融馬上說:別介呀。我給推薦一人吧,此人才高我十倍,一定能完成這個光榮而艱鉅的任務。

高明的人從不戳君主的蠢點,三國無數臣子因此被殺,唯一人能做到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_圖

要說起來,孔融此時舉薦禰衡,有貪生怕死之嫌呀。你自己不敢去荊州,就把禰衡推出去啦?當然,最後禰衡也根本不想去,他是被“二人扶挾”才去的。禰衡到了荊州也沒有好好勸降劉表,劉表又把他派去江夏了。結果,江夏黃祖把禰衡殺了。

如果說,從國家民族利益出發,禰衡真能把劉表勸降了,也算一件大功啊。你對曹操有意見可以,但身為漢臣,總應該為大漢盡點綿薄之力吧。你可以讓劉表降漢不降曹就行了。

所以說,禰衡之死,不能全怪在曹操身上。

那麼張松呢?張松見到曹操始終冷嘲熱諷,所以最後曹操把他趕走了。也並沒有殺他。

還有就是陳琳。陳琳寫的討賊檄文多麼犀利,最後曹操不但沒有殺他,還讓他做了官。

那麼曹操一般都會因為什麼才殺人呢?就是當他感受到威脅的時候。呂伯奢一家就是例子。

高明的人從不戳君主的蠢點,三國無數臣子因此被殺,唯一人能做到

曹操刺殺董卓_圖

當時曹操刺殺董卓未遂逃走,惶惶如驚弓之鳥,所以當聽到“縛而殺之”這句話的時候,不容分說,出來就把所有人都殺了。之後,半路上遇到回來的呂伯奢,他猶豫了一下,還是返身殺了他。這兩件事,都是在曹操感受到自身受到了威脅,於是果斷下手。這就是曹操說得“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曹操的這個性格一直伴隨他一生。後來,他要加九錫的時候,荀彧出言阻諫,結果被他逼死了。加冕魏王的時候,荀攸又出來阻止,結果也被逼死了。

還有一次,在赤壁橫槊賦詩的時候,劉循說他這是不吉之言,結果被曹操當場刺死。

我們看,當有人挑戰他的既定方針戰略的時候,曹操殺人也是毫不猶豫。至於禰衡、張松這種罵士,不關大局、無關痛癢,所以曹操並不真生氣。

高明的人從不戳君主的蠢點,三國無數臣子因此被殺,唯一人能做到

張松(?-212年),字子喬_圖

那麼楊修的死,就跟這幾個人都不一樣了。

楊修從來都沒有忤逆過曹操。在說楊修之前,咱們先說一個田豐的例子。

田豐是袁紹的謀士。在袁紹徵曹操的時候,田豐堅決諫阻,結果被袁紹關進了監獄。後來,袁紹官渡之戰失敗後,有人告訴田豐,主公果然如你所料失敗了,所以你馬上就可以被放出去了。田豐卻說:主公如果勝利了,他會放我出去;如今失敗了,他必定殺我。果然,袁紹回來之後,就殺了田豐。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做為一個領導者,最不喜歡被別人戳中自己的“蠢點”。

如果袁紹勝利了,他會以勝利者的姿態釋放田豐,這叫推恩。可是失敗了,他如果放了田豐,這不等於說,自己的失敗早就被別人料定,結果自己還要去,這不就是一頭蠢豬嗎?所以說,這種情況下,沒有一個領導者會放過戳中自己“蠢點”的人。

袁紹如此,曹操也是如此。

高明的人從不戳君主的蠢點,三國無數臣子因此被殺,唯一人能做到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_圖

回過頭來,再看楊修之死。

楊修最大的問題就是有什麼說什麼。他的這種說話方式,看起來實在不像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就比如,張松說,《孟德新書》我蜀中小兒都會背。結果楊修直接把這話原封不動端給了曹操。曹操自言自語道:難道古人與我暗合?

張松的話明明是暗示曹操抄襲古人,你楊修直接複述給曹操,到底長沒長腦子?

楊修破了曹操的雞肋口令,實則犯了跟田豐同樣的大忌。

曹操是要退兵了。可是退兵他臉上無光啊。他正在找一個什麼樣的退兵理由,即讓別人看不出來,自己還能不失了威信。結果楊修說,主公這是要跑了。

把領導者的尷尬,完全暴露在眾人面前。所以曹操一定要殺楊修了。

所以說,楊修表面看是死在小聰明上了,實則是犯了主子的大忌呀。這叫什麼?不懂得給主子留面子。

高明的人從不戳君主的蠢點,三國無數臣子因此被殺,唯一人能做到

楊修(175年—219年),字德祖_圖

與楊修犯同樣錯誤的還有一個人。此人就是蜀國的龐統啊。

龐統出場不多,但說話跟楊修一樣,也是不成熟。劉備在涪關打了勝仗了,非常高興。他為什麼這麼高興呢?因為這場仗,是沒有諸葛亮取勝的一仗,意義非常重大。所以他要跟眼前這個副軍師一起慶祝一下。

結果這個副軍師說什麼了?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劉備一生最引以為傲的就是這個“仁”字,結果龐統戳中了他的痛點。當晚二人不歡而散。

次日見面,劉備主動跟龐統道歉。他說,軍師呀,我昨晚喝多了,別跟我一般見識呀。

一般說來,當主子跟你道歉的時候,你要小心了。他可不是真心要跟你道歉。他是要顯示自己的寬容與大度。這個時候,他在等著你受寵若驚之後的反道歉!

結果龐統呢,大大咧咧說了一句:嗯,君臣都有失。

玄德大笑啊。這個大笑背後,隱藏著一把殺人的刀。如同曹操所說,吾夢中好殺人耳。

當年,徐庶曾經跟劉備說過,的盧馬早晚必妨一主。好,那這匹馬就準備賜給副軍師騎騎吧。

事實上,張任就是指揮弓箭手射的這匹的盧馬。所以說,龐統死的有些糊里糊塗。

高明的人從不戳君主的蠢點,三國無數臣子因此被殺,唯一人能做到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_圖

楊修死了,龐統死了,還有一個人,也快死了。此人就是義薄雲天的關羽。

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關羽說了一番話耐人尋味。翼德是吾弟,子龍也是吾弟,馬孟起世代名家。可是黃忠一個老朽,憑什麼與我並列呀?

其實,要說這五虎上將,真正斬殺過曹營名將的只有黃忠,他在定軍山殺了夏侯淵啊。況且說,關羽在長沙大戰黃忠,二人是有生死友誼的。所以說,關羽對黃忠其實沒有意見,他只不過是藉著黃忠,來發洩一番對劉備進位漢中王的不滿罷了。這點,恰恰與荀彧、荀攸犯了一樣的錯誤。

所以,當曹操與孫權聯合起來準備進攻荊州的時候,劉備和諸葛亮居然給關羽下了這樣一道命令。請關將軍先起兵取樊城,使敵軍膽寒,自然瓦解矣。事實上,關羽把戰線拉長,必定首尾不能相顧。劉備和諸葛亮是不知道,還是裝糊塗呢?

關羽這個人,一生成也是傲,敗也是傲。要真說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只有關羽。趙雲是在萬馬軍中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張飛是在萬馬軍前一聲怒吼嚇退曹操百萬兵。所以真正說起來,張飛水平就比趙雲要低些。趙雲水平雖然高,但萬馬軍中卻也沒有殺過有名上將。所以這一點,誰也比不上關羽。

高明的人從不戳君主的蠢點,三國無數臣子因此被殺,唯一人能做到

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_圖

所以我們看,劉備去東吳,就帶著趙雲。而關羽也曾經單刀赴魯肅之會。如今,主公和軍師都說了,讓自己去取樊城。那就去唄。

天若取之,必先予之。天若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當然,我們誰也不希望關羽遇難,但這就是他的天命。在取義成仁之前,關羽來了一場漂亮的水淹七軍,活捉了于禁,斬殺了龐德。還包圍了曹仁。嚇得曹操想要遷都了。

這個時候,關羽的剋星徐晃來了。徐晃衝進關羽的包圍圈中而打敗了關羽。自此關羽敗走麥城被俘被殺。

關羽失敗縱然有千萬個理由,但攻打襄陽、樊城肯定是敗筆。他一支部隊守不了這麼長的戰線。所以才被呂蒙陸遜偷襲得手。回憶前情,主公和軍師讓他去攻打樊城,實在是關羽失敗的開始。

說來說去,為人臣子者,還是賈詡做得最好。凡是勝仗,都有此人的計謀;即使是敗仗,也有賈詡的提醒。但提醒之後,主公不用,也就不再繼續言語了。賈詡說話,從來不說透說明,點到為止,乃是一種講究。所以我們看,曹操在許多事情上,都會問一下賈詡的意見。賈詡一點,曹操立刻就明白了。那這正確的決策是誰做出的呢,自然是曹操自己了。

《風林話古論今》專欄,文:風林秀

參考文獻:《三國演義》《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