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看懂了又该如何做?

路上看风景

本句出自《道德经》第五章。道德经的任何一句话,只要深度思考挖掘,你都会发现句句都是经典,精髓,是我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阐述:道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偏爱。我从三个方面回答一下:


第一:“不仁”

就是无心仁爱,无心偏私。“刍狗”是祭祀品。人们对刍狗并无爱憎,天地无情感,无意识,无仁慈,无偏爱,全任万物自运自化,自我发展,自生自灭。天地间的一棵树,一棵草,一个石块,一滴水,都是自然而然。自然是道的本质,合于自然就是合于道。符合“自然”就是善。天地符合自然,所以天地不会干预任何事物。

第二:看懂了如何做?那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治国理民,应效法天地无心为仁,不以个人意志强加于天下。而应修道为德,无为而无不为。日常生活中,应效法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实施不言之教,无为之事。如果对别人的事情强加干预,不管是出于好心还是私心,最后都会适得其反,我们对别人看上去是好心,实际是一种有为,我们不去想着去改变任何人,只改变自己就可以。况且我们也改变不了任何人。
第三:道是贯穿于天地人之间的共同法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包括我们的情感,观点,情绪都不例外,对任何事物都无偏私,都是最大的包容性。

总之,生活中要做自己,自己有价值了,一切都会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做自己是多么简单朴实的道理啊,是我们生活中无比深邃的智慧。每个人都懂,但能实行的人寥寥无几。正如《道德经》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自哲学


弥陀之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n


\n

第一句翻译成英语是:

\n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n

The universe and nature are not supposed

(taken) to have the feeling or social expectations as our human beings have, which treat all equal, having no consideration whether it's a dog or a man.

\n


\n

全段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n

大自然无所谓仁德不仁德,它没有偏颇,平等地对待万事万物就像我们对待稻草扎的用来祭祀和吓唬鸦雀的狗一样,任其发挥作用,任凭万物根据客观规律自生自灭。圣人也应该做到不自持聪明贤德,要同样像我们对待草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自由选择生活方式。宇宙天地,岂不像个中空的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静止,在运动中发展,生生不息。如果不尊重社会规律,自以为是,国家管理政令繁多反而使人困惑,很多时候没有作用,甚至有反作用。


我们不如保持虚静,尽量减少强行干预,无论对社会生活,还是对市场。



幻想的野草

先说答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

天地并没有仁慈心,他们视万物为稻草狗一样。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古人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

这里喻指,万物,包括人类在内,对于天地来说,并不具有某种特别的意义。

不仁即残忍?天地不背锅

“仁”,为儒家之道,孟子说“仁者爱人”。

儒家之道,就是教导社会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有教养的仁人君子,社会里的每个人都能爱别人像爱自己一样,大家互亲互爱,没有倾轧也没有伤害,这样的社会,走到哪里都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好呀。

这便是儒家致力建立的大同世界。

而《道德经》则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强调这样的一个人人互亲互爱的社会,恰恰是因为这个社会里的人,都丧失了淳朴的天真本性,所以才需要后天的伪巧教化他们互相不要伤害。

所以老子认为,儒家的化性起伪,是将错就错,教化百姓恢复天真淳朴的自然本性才是正当的。

如何去做?

怎么样让百姓恢复天真淳朴呢?

道家认为,根本上来看,并不是去向百姓反复的去强调“仁”,去强调“义”,去强调“礼”,甚至拉着百姓去按照规定好的仁义礼仪去反复练习。

而是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如此,百姓才可能真的回复到自然淳朴的本性。

无需人道之仁,而生自然之仁,百姓自然互亲互爱;

无需人道之义,而生自然之义,百姓自然互不伤害;

无需人道之礼,而生自然之序,百姓自然有礼有节。

这便是道家致力恢复的玄同之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落实到个人的身上,那就是抱朴守一,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平凡2850

从高中就开始读《道德经》,悠忽十年,之间读过很多版本,多少有一点自己的看法。


老天爷不会因为你家麦子还没收就不下雨,也不会因为你跟隔壁老王有过节就听你的诅咒用雷劈了他。

在天道之中,万物如一。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怜悯,更无须特别照顾,天道也不会偏好于任何一个个体。

所以,老子通篇其实在讲一个概念,就是自然。

无为是自然,上善若水是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也是自然。

同时老子在《道德经》里又做了很多比较,比较了天和人对“道”(也就是自然)这个概念不一样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听到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我们从古至今讲究天人合一,无非是让我们和自然接近一点,不管是行为方式,还是身体心灵。

其实说白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的就是一个偏好的问题。

天地不会偏好,是因为自然,但是你会!偏好就会失去,你偏好金玉,远离了垃圾,那么你偏好的金玉就已经变成了垃圾。因为金玉和垃圾是你自己的定义。

如果你没有偏好,没有选择,那么每一件东西都是金玉,如果你有所偏好,每一件东西都是垃圾。

我的理解是,不要过分的将世界一分为二,选这个就不选那个,这是很危险的,非黑即白的世界是没有统一的。

以上。

喜欢请关注,惠人请转发。


枯荣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的意思,请看圣经一章到三章,就知道神与万物关系了。这是神造人的重要,而是人的自由轻易了神的吩咐。3章l节,耶和华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对女人说:“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树上的果子吗?”

我在这看到,蛇的开始就不会满足,说话矛盾。父亲有所有不会不给儿子吃的。2章15一17,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耶和华神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下面女人吃了,亚当也吃了。所以,现在的人不会分别,与了蛇的心态狡猾。说不出老实话,神说了,吃的日子必定死。他没有说人的灵魂能死。

新约圣经,腓立比书一章十七节,并靠着耶稣基督结满了仁义的果子,叫荣耀称赞归与神。人人都想得到仁仁义义,但世界的人没有,连一个都有,唯有耶稣基督才是仁义,我们回来相信他,才是因信称义。免得按老子说的,人是万物之一,人没仁为刍狗。


秦春冃

这句话出现在《道德经》第五章,原文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

天地不偏爱,把万物当作顶礼膜拜的草狗;圣人不偏爱,把百姓当作顶礼膜拜的草狗。

仁,会意字,二人相聚有亲近的要求。《说文》:仁,亲也。《礼记·经解》:上下相亲谓之仁。本指对人亲善、亲近,这里是“偏爱”的意思。

刍狗,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用草扎成的狗。刍,音chú。吴澄《道德真经注》:“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有学者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乃老子抨击儒家之仁。实际上,此“不仁”不存在抨击儒家的问题,老子之时儒家尚未成形。且“天地”乃自然,非人之所为。我们在解读《道德经》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拿它与儒家思想拴对。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实际是用比喻方法表达,这是一个“平喻”。就像天地不偏爱,把万物当作顶礼膜拜的草狗一样,圣人也不偏爱,把百姓当作顶礼膜拜的草狗。

《庄子·天运篇》介绍了刍狗。刍狗只是人们祭神时制作的凭借物,对它没有爱憎,使用时对它顶礼膜拜,不需要时就任凭它自生自成,自作自息,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受到尊重或遭到抛弃。天地把万物、圣人把百姓都当作顶礼膜拜的偶像,又都采取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其实这正是一种无为的态度。 天地养育万物,但它却“不仁”,这实际就是“天道无亲”(第七十九章);圣人境界高深,他也“不仁”,不偏向谁。天地圣人在“无为”,即“不刻意而为”。


陈广逵

这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很容易理解。

先说“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的狗。古代最早祭祀仪式上,是用活狗宰杀来祭祀了,慢慢就不用活物了,而是用草扎成狗。在祭祀典礼上,把刍狗摆上去,还是要很真诚,真庄重。等祭祀活动结束了,这个用来祭祀的刍狗也就没什么用处了,就算废品,可以随意处置了。

那么整句话的意思呢 ,天地万物,本就算自然而生,不好也不坏,天地不会因为善心而生万物,也不会因为恶心而杀死万物。天地既生长了滋养我们的万物,也同时生长了能要我们性命的毒药。一切都是自然而生,自然而亡。假如站在天地的立场,他看待无论人类还是万物,都是平等的,自然的,暂时存在的。所以说“天地不仁”但也不恶。天地对待万物都和刍狗一样,任其自然生灭,不会干预。

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我们的心胸是不是就可以放大点了呢?我们做人做事,只要不违背自然规律,一切顺其自然,就不必杞人忧天,瞻前顾后,担心这担心那的。老天其实是最公平的,我们保持好一颗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平常心就好了。


一声佛号一声心

首先我先从我们生存的天地来解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孕育万物是在自然的规律下形成了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运动过程。对万物没有仁与不仁的分别意识、在道的运动下万物就按各自的种类来生长收藏。虽说万物是天生地长,但是天地不知索取什么功劳,万物的生死与天地无关,就象人丢掉的草狗一样没有情感的存在,完全是自自然然的。

对我们一个有机整体来讲就不象大宇宙那样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存在的,而是运用了思想意识,使我们一个人的小天地不象大宇宙那样自然。因些,也就出现了百人百性的二元或多元存在的被动结果。使我们一个小天地不能和谐统一,被感情、念头淹没了道的潜能。

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人懂得象天地一样长生收藏的自然规律,要向天地学习。

我加一句。看到有的网友解释说,帝王、圣人做到了与天地同步,但也没有长生吗(就是不死了)?长(zhang)生并不是长(chang)生(。老子暗示人要向天地那样自然演化生息,并不是说人不死,但人能长寿,通本达末。


少知道18424224208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其实意思很简单,就是天地没有仁或不仁的区别。天地间只有一套冰冷的自然运行的法则。符合规律的留下,继续生存。不符合规律的,自然淘汰。不会因为你是高级生物就网开一面,也不会因为你是低等生物而歧视,欺负你。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恐龙到今天会灭绝,而蟑螂却从远古活到了今天。其实今天人们总在说,保护濒危物种,保护野生动物,其实濒危物种,不是人类想保护就可以保护下来的,他们已经不符合了当今地球的变化。其实人类再大力的保护灭绝是迟早的事情。当然,人类的灭绝也是迟早的事情。而今天的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对于环境的肆意破坏。我觉得会进一步加速人类走向灭绝。



知道了这种法则,自然就不会再想靠天吃饭,不再想我们人类是受到某个神的特殊照顾,或者是特殊保护。人类不过是地球上千千万万物种之一,所以人类就应该好好地顺应自然法则而生活,不应过度占有资源,满足人们的贪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