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使你的家庭重歸和諧

不抱怨,使你的家庭重歸和諧

處理不必要的抱怨現象有利於家庭成員消除抱怨心理。或許,同時還可以更清晰地暴露出關鍵問題。

抱怨是破壞家庭穩定性的根源。

持另一種觀點的人認為,家庭生活是壓力和緊張的根源,離天堂太遠。可以預想,關係緊張的家庭肯定是問題多多,原因在於他們的生活中充滿了抱怨。家庭生活中的確會經常發生一些應受抱怨的行為,但是如果我們因此而貶低、抱怨或攻擊對方,那麼這種行為很快就會破壞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變化中的家庭結構

傳統的家庭結構正在發生轉變。隨著傳統結構的變化,我們所擁有的穩定的指導方針越來越少。在過去的50年裡,美國文化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家庭的期望值正在發生轉變,我們真的不知道他們會變成何種形式,因為美國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亞文化群體。儘管我們在家庭動力學方面的知識有了提高和改善,但是離婚率卻仍然穩步上升至50%。單親家庭在美國已經普遍存在,並超過半數,再婚現象和繼父母的問題迅速增加。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青春抑鬱症的現象以數十倍的速度在增長,年輕人浪費物品的問題日益尖銳。家庭價值變成空洞的政治口號。同時,就連傳統的家庭好像也開始反對起傳統觀念了。

文化、宗教、過去的經歷、情感類型以及社會和個人所處的環境,都會影響家庭成員的期望和行為。我們大致可以把家庭體系劃分為剋制型和情感型。然而,並不是社會轉變、情感類型、文化觀點或宗教信仰等因素造成了平穩安定的家庭和紛繁複雜的家庭的分化。通常情況下,造成家庭和睦或糾紛取決於抱怨的程度。

抱怨較少的家庭容易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圍。相反,經常發生糾紛的家庭很容易使人感到壓力重重①。當然,每個家庭都不可避免地會發生衝突,但是,那些遠離不必要抱怨的家庭則比較容易解決這些問題。

不抱怨,化解家庭衝突

從學術上講,“衝突”這個詞是指兩個觀念不相同的人的思想或興趣處在一種不協調的狀態。當我們認為自己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或感到“受騙”時,發生衝突是很正常的。在這種氛圍中,人們很容易落入抱怨的陷阱,因為別人沒有給你“應得的東西”。然而,每個家庭成員對自己“應得的東西”的概念是不同的,它經常包括一些互不相容的信仰和興趣。

家庭衝突是正常的。導致夫妻之間發生衝突的3個主要因素是金錢、孩子和性生活。其他因素有時也會導致衝突的發生,如信任感、長相、合作性、工作習慣等等。父母處理這種事情的方式將教會孩子在未來如何處理衝突。

既然多數人都希望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意願做事情,那麼一些家庭衝突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父親想帶著家人去海灘,孩子希望去遊樂園,而母親則想去看電影。每個人都做出讓步才能解決衝突。然而,當期望的差異轉變成意願發生衝突的時候,一些人或許會採取抱怨別人的方式。一些推測性的斷言,如“我從來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你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等,就很容易導致一些不可調和的衝突發生。

兄弟姐妹之間也很容易發生衝突。導致衝突發生的因素有很多,如某人唱歌時聲音太大,看電視時搶著拿遙控器,坐車時爭奪前面的位置,爭著玩電腦,拿走對方的私人物品,嘲笑或瞧不起對方,吹毛求疵等等。他們不僅彼此間爭吵,當父母勸他們停止時,他們還會把父母也捲入他們的衝突中。

我們在解決家庭衝突的過程中學到的經驗,可以轉化為有效的談判技能,在當今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里,掌握這些技能很有必要。從這個角度來說,衝突甚至有助於家庭關係的改善,因為從家庭衝突中學到的經驗還可以適用於家庭以外的領域。如果衝突雙方能夠達成共識,或從中學會了如何與對方相處,那麼衝突的積極作用就十分明顯了。但是當衝突不能被很好地解決時,雙方就會很不滿意,因為他們沒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積極的典範

家庭不是一個以民主輿論為特徵的團體。在多數情況下,只有知識淵博或在家庭中掌握實權的人才能在家庭財務方面擁有最終的決定權,而一個年僅5歲的小孩是不可能有決定權或表決權的。然而,5歲的孩子可以選擇玩什麼遊戲、穿哪件衣服等等。既然成年人在家庭中掌握實權,那麼他們就成了孩子們的典範。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類是所有生物中最善於模仿的動物,通過模仿,他們學會了最早的課程。”我們首先要觀察別人做什麼,然後再進行模仿。相互尊重的夫妻營造出和諧的家庭氣氛就是一個值得效仿的典範。可以預見的是,在處理家庭衝突問題上樹立良好的典範將對下一代產生積極的影響。

成功地解決家庭衝突的過程應包括:明確提出問題、確定解決方案和最後達成共識這幾個步驟。另外,解決問題的誠意和明確的目的對於問題的解決也是十分重要的。這種處理衝突的方法為其他家庭成員樹立了良好的典範。

父母樹立良好的、理性的行為規範將在改善他們本身及其子女的生活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什麼是積極典範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典範是儘量用實例告訴人們如何遠離過度抱怨的思想,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向對方提供支持和保護,具有同情心和熱情,做事謹慎,知識淵博,心態平和,具有平衡控制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明確而有效的溝通能力,並且寬容,幽默,恪守諾言,意志堅定。既然人世間不可能存在完美無缺的典範,那麼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尋找更好的行為方式。

衝突過程的闡釋和剋制

當某人經常被強迫做某種損害自己利益的事情時,家庭衝突可能就要爆發了。如果父母經常互相抱怨,那麼他們就會為自己的孩子樹立消極的榜樣,這就嚴重影響了他們下一代的成長。

如果你不喜歡某種生活方式,那麼就要盡力改變它。例如,每一種行為都有其理由,它或許不是一個好的理由,但它的確存在。找出某種經常性行為的原因,將有利於發現合適的解決方法。

當我們在闡釋某種衝突過程的時候,我們會詳細說明所發生的一切。例如,約翰尼的母親希望他放學回家後馬上做家庭作業,不允許他看電視。當母親總是讓他這樣做的時候,約翰尼開始大為不滿。他抱怨自己的母親,因為她剝奪了自己看電視的權利。雖然他知道,他把自己的不滿情緒告訴母親或說自己根本沒有那麼多作業可做的實際理由是,他知道自己的抱怨可能能夠讓他獲得自由。另一方面,約翰尼的母親已開始因其不努力學習而抱怨他,並變本加厲地把他關在家裡,於是約翰尼失去了和朋友在一起玩的機會。這種解決方式並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只會使衝突反覆發生,爭吵時常伴著淚水。

當我們想要剋制抱怨的時候,雙方都可以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態度來解決這種衝突。約翰尼的母親應該對兒子的行為表示理解而不是刻意地去抱怨他,因為他實在不想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同時,約翰尼也應該理解母親的苦心,因為在她看來,如果兒子在學校表現不好的話,作為母親的她也是失敗的。她認為自己那麼做完全是為了幫助她的兒子。

在解決衝突的問題上,採取折中的方法是可行的。例如,約翰尼的母親在兒子放學回家後給他半小時的時間,讓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樣就可以避免兒子對她的抱怨。在這種前提下,約翰尼可能會同意在晚飯前就完成作業,因為這樣他就可以和朋友一起玩了。通過這種過程,雙方能夠學會如何轉變自己充滿抱怨的心理,並逐步明白,權力之爭經常會使雙方陷入一塊惡臭的沼澤地,無法找到解脫的辦法。如果雙方都能夠做出讓步,從這種缺乏邏輯性的衝突中解脫出來,那麼雙方都是勝利者。

想做就做的策略

青少年兒童對於父母的控制有自己的應對方法。他們常常猜測父母會對他們的行為做出何種反應。有些青少年還知道父母在某些方面根本無法對他們進行控制,如和誰談戀愛、吃多少東西和他們的學習名次,甚至還有人威脅自己的父母,說如果他們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麼他們將做出一些激進的事情。以上這些情況對父母來說的確是一種挑戰,他們必須想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

通常情況下,父母在金錢、家庭轎車、使用電腦的時間、購買衣服等方面都享有優勢。多數人都知道這一點,但這種優勢經常被濫用。他們可以剋制這種優勢心理,向青少年提供合理的選擇。

想做就做的策略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例如,開家庭轎車是一種特權,而不是想當然的權利。如果某人的兒子或女兒想要享有駕車的特權,那麼通情達理的父母則能夠提出一種合理的交換意見,即要求他們的孩子不做任何消極或激進的事情。但也有一些青少年情願逃學也不願享有開車的權利。如果父母能夠正確地堅持合理的想法,使孩子明白他們應該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承擔後果,那麼想做就做的策略就能夠有效地發揮作用。

更多改善家庭關係的技巧

下面是一些可以改善家庭關係的技巧。注意,這些技巧對於改善其他的關係也是有幫助的。

在衝突最激烈的時候避免威脅對方。當你想說一些以後可能後悔的話時,你應該退一步想想並保持冷靜。

用“我”這個字來代替帶有抱怨性的“你”。例如,說“我感到很痛苦”通常會比說“你使我感到很痛苦”要好得多。

培養一些有建設性意義的價值觀,如忍讓、正直和責任心。

即使是一種很表面的關心和照顧,通常也會比抱怨更易於建立起積極的家庭氛圍。

實話實說,例如:“我認為這就是那樣的。”

家庭成員之間通常會很瞭解彼此的弱點,並知道如何惹怒他們。要儘量避免揭發他人的缺點,因為這樣做有可能導致雙方發生衝突。

每天都說一些和善的話,並向你的愛人或其他家庭成員表達這種感情。

尋找一些能夠激發每個家庭成員同情心的東西。有同情心的人不大可能做出過分消極的反應,能夠理解別人的人也不大可能做出強硬和消極的事情。

創造合理的結果,使每位成員都能感到自己擁有“勝利者”的姿態。尋求能使雙方感到“雙贏”的解決方法。

做一些能夠幫助別人的事情,不要計較誰做的更多。

儘量避免人身攻擊或抱怨。

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運用幽默避免發生衝突。

遵守諾言。

在消極的形勢下發現積極的東西。

避免發生不必要的衝突。

闡明自己的期望和應負的責任。

權衡利弊,是繼續和別人爭吵還是原諒別人的抱怨或反對。

我們通過選擇“我的方法”或“沒有辦法”做到相互之間忍讓,並找出事情的原因。

作家W·I·托馬斯曾說過:“感覺真實的東西將導致真實的結果。”一些人認為家庭成員能夠避免相處中的過度抱怨這種真實的想法將產生一種真實的感覺,這種感覺產生的結果與那些認為家庭成員在避免過度抱怨方面無能為力的想法所產生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在一個家庭中,過分抱怨既是一個單獨的問題,也是重大沖突最根本的徵兆。處理不必要的抱怨現象有利於家庭成員消除抱怨心理。或許,同時還可以更清晰地暴露出關鍵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