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喜剧大师,为什么在很多观众心中陈佩斯是艺术家,而赵本山不是?

梦佳老黄牛

很多观众之所以认同陈佩斯是艺术家,而赵本山不是艺术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出身不同

陈佩斯出身于演艺世家,并且是科班出身,起点较高,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具备精湛的表演功底,还曾经获得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演出的人物活灵活现,我个人认为他的表演水平是高于赵本山的;赵本山出生草根,是从最底层完全靠自己的打拼成名的,这就使得观众从心底里会对陈佩斯的表演更加认可。

二、性格不同

陈佩斯早年最出名的是他的小品,通过春晚的舞台,他饰演的丑角和小人物惟妙惟肖,深的观众共鸣。但是,后来不知因为何种原因被央视春晚封杀了,他没有通过相关关系疏通,而是转投话剧舞台,一演就是十几年,他推出的话剧《戏台》,至今仍巡演长盛不衰;不仅如此他还开班授课,创立大道喜剧院,致力于培养喜剧新人,体现了一定的大师风范。他性格狷介,不向任何权贵屈膝。而赵本山一直以来主要活跃于春晚和二人转舞台,但是在观众心目中,通常认为话剧比二人转高级和有品,因此在观众心中自然陈佩斯的地位比赵本山高。

三、小品内涵存在不同

陈佩斯对小品内容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深入的研究。他似乎永远在传递小人物悲情,而不是像赵本山那样,感觉是在拿小人物开涮;赵本山及其徒弟们的小品给人的感觉是一直在拿小人物开涮,并且存在嘲笑小人物和残疾人的嫌疑。因此,从小品给观众的内涵方面来看,观众会更加认同陈佩斯艺术家的身份。


梦归秦淮

陈佩斯 和 赵本山 的小品,我都很喜欢。二人在艺术上的成就,我不懂艺术,也不敢乱说。我只从观众的角度,试着说一下,为什么可能有的观众会有问题中的那种看法,即觉得 陈佩斯 更像是艺术家,而 赵本山 则不是。


幽默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的核心,并不是逗人发笑,而是引人深思。在笑过之后,受众们意识到这笑料背后是基于社会的深刻洞察而发出的隐晦讽刺,于是愈发觉得意味深长,而不只是哈哈哈之后一笑而过。

弗洛伊德 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也说过,幽默的关键在于「突破禁忌」。用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去挑战紧绷的高压线,既传递了理性层面的诉求,又维持了感情氛围的和谐,实在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

这两位喜剧小品演员,在讽刺现实这个层面上,都有过非常出色的表现。


陈佩斯 的《主角与配角》就深刻地讽刺了演艺圈里所谓的「名角」们互相争出风头的滑稽本质。而考虑到他自己本身也在演艺圈里混,也曾当过主角和配角,很可能会得罪身边人,这个背景就更显得他的讽刺难能可贵。

而 赵本山 在后期的作品《公鸡下蛋》中,其实也有过主题非常接近的演绎。比如这段台词:

「一个公鸡,居然它要下蛋,不是它的活它要干。大公鸡怎么看?鸭子怎么看?大鹅怎么看?跟它好过的小母鸡怎么看?当公鸡孵出鸡仔后,别人管它叫啥?叫爸,叫妈,还是叫姑,叫大姨?有蛋不下又憋得慌,于是乎……」

尤其这句「不是它的活它要干」,其实讽刺的还是挺明显的。结合《公鸡下蛋》中明面上嘲讽的新闻工作人员为了吸眼球不负责任的主题,这句话在说什么其实不难理解。但《公鸡下蛋》在 赵本山 的诸多春晚作品中,并不算出色,远远比不上他早期的《小草》和后期的《卖拐》。而能代表得了 赵本山 特色的小品作品,其实并没有如此尖刻地讽刺社会中强势的一方。

恰恰相反,赵本山 的小品中,经常会将弱势群体作为笑料来嘲笑。比如《小草》中对一个草根娘炮光棍的善意调侃,《卖拐》中对落魄中年油腻男范伟的百般捉弄,游走在政治正确的边缘,非常好笑,但很难深刻。


在二人的艺术生涯后期,赵本山 的徒弟们,更是长年把各种生理缺陷作为包袱来抖。要么是脑血栓(赵四),要么是结巴(刘能),要么是娘炮(小沈阳),要么是长相难堪(宋小宝)。这些笑料从逻辑上,仍然非常非常好笑,但很多观众觉得这些笑料政治不正确,笑声反而显得刺耳。

反观 陈佩斯,自从他公开拒绝春晚潜规则而被央视封杀之后,他就踏踏实实演起了自己喜欢的话剧,一演几十年,也是自得其乐。陈佩斯 也算是根正苗红的二代艺术家了,按理说稍微服个软肯定能混得风生水起,但他偏不。他近几年出现在大银幕上,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还是在《宝莲灯》里给「退休」的孙悟空配音。有两句台词特别抢眼,一句是对沉香说「我要不把他(二郎神)打得满面桃花开,他就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另一句是对二郎神说「当初你妈思凡下界,被玉帝压在桃山下,你劈山救母。现在你妹妹思凡下界,被玉帝压在华山下,你却不让你外甥劈山救母了?」(大意如此,原话不记得了)——这第二句话,颇有点自陈心结的意思了。

当然了,赵本山 和他的徒弟们,难道是人品不行、水平不够,所以只能讽刺弱势群体么?应该也不是的,更多是主流审美的趋势使然吧,毕竟「曲高和寡」是普遍现象,「媚俗」反倒成了最安全有效的办法。所以随着大流讽刺一下残疾人,不是正好契合了连盲道都被随意侵占的主流都市文化么。


艺术家只能决定自己的艺术追求,是受众最终决定了当前时代里哪个艺术家更受欢迎。所以很多人其实并不真的喜欢大师吧,至少比起大师来,大部分人更喜欢哈哈哈。


科学家种太阳

这个问题,我想原因如下:

首先,陈佩斯和赵本山的出身不同。

陈佩斯出身于演艺世家,其父陈强是中国最负盛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之一,早期塑造的反派黄世仁还有《红色娘子军》中的南霸天,早已给观众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陈佩斯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也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1984年更是考取了中戏表演系,正宗的科班出身。

而赵本山呢,是草根出身,从底层打拼出来,靠二人转起家,最早年对电影艺术表演艺术可以说是门外汉,对艺术行业的认知在入行早期也比较浅显,他的作品更多是依附于自身的阅历与大众百姓的生活素材,所以注定今后两个人的道路发展会不同。

另外,作品内涵不同。

要是仔细观看两个人的作品,你会发现陈佩斯毕竟是科班出身,所创作的电影、小品属于高级幽默范畴,无论是小品《主角与配角》还是电影二子系列的儿子,都是借主角的遭遇反映出了小人物的悲情与生活的艰辛迷茫。

而赵本山不可否认同样也是喜剧大师,有的小品确实不错,像《牛大叔提干》、《小草》还比较具有讽刺意味,但是后期作品略有些哗众取宠,尤其是转行做导演后的电视剧《乡村爱情》N部曲系列,成为了观众茶余饭后的肥皂剧,离艺术本身渐行渐远。

最后,不得不说,两个人想法不同,或者是野心的方向不同。

陈佩斯作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即使传言被央视“封杀”,但依旧将精力用在艺术创作上,建立自己的话剧社,将话剧艺术做到了极致,诸如《戏台》、《托儿》这样的经典话剧,场场爆满,其艺术性也是受到广泛认可的。

但是,赵本山在成名后,将自己定位成了商人,成立本山传媒,广收弟子,精力用在商业用途上,与艺术的高雅逐渐背离。

本山大叔近几年口碑和个人评价逾渐下滑,以前的老朋友纷纷避而远之,确实挺可悲的。

其实一个演员,或者一个商人,专注于自己范畴内的事情就可以了。

有时候野心太大,或者心术不正,真的迟早会害了自己。


皮皮电影

我斗胆说一句:之所以我们觉得陈佩斯是艺术家,而赵本山不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对东北二人转和赵本山其人抱有“偏见”。

赵本山是农民出身,二人转演员。当年为了上央视春晚,他从老家拉了一车茅台,但是到了北京都不知道往哪里送。

他靠着“徐老蔫”这么一个又土又村的人物发迹,数十年春晚都是这样一个“形象”,几乎没有变过。

他无论是小品还是影视,大都是农村题材,如《乡村爱情》《刘老根》《马大帅》《乡村名流》等等,话题和立意大都没有深度。

在赵本山发迹之后,他广建“刘老根大舞台”,广收门徒。当年拜师搞了很多遗风旧俗,又是宣誓又是磕头,曲艺界嘲笑他:一个二人转拜师收徒,搞什么入帮会那一套。而他徒弟的出身和形象,也大都来自于社会底层,通俗一点说就是没有什么文化水平,长得又不是那么喜闻乐见。


赵本山后期见诸报端的报道大都是在炫富,诸如私人飞机、最豪房车、最屌车牌等等——物质生活丰富了,人都会追求精神生活,整个社会那些年都在推崇“雅”,赵本山则站在了大潮流的对立面,方方面面体现着“俗”。

当年周立波正红,曾带着“优越感”讽刺吃大蒜的不如喝咖啡的……当时搞得南北方的网友在互联网撕逼,好不热闹。

虽然陈佩斯和赵本山都是演喜剧的,但他们的出身不一样。陈佩斯出身于演艺世家,银幕形象多变。他也成名于春晚,也饰演丑角和小人物,但是他最后扎根于话剧舞台,开班授课,为人师表。在我们心中,话剧舞台比二人转舞台高级,话剧演员比二人转演员有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陈佩斯自然是比赵本山高了一等。

陈佩斯曾被春晚封杀,但他随之推出了话剧《戏台》,至今还在巡演,长盛不衰;他也下海经商,开了一间专门打造喜剧的影视公司,当年的《好汉三条半》就是他们公司出品的,可见他后期更追求艺术造诣而非名利。赵本山在后期也从春晚绝迹,他的徒弟们为了曝光率,有些被安排在直播软件里唱歌——赵本山选择了一条与小镇青年心贴心的路线,自然被精英文化所不齿。

答主没说赵本山的东西是糟粕,也没有全盘否定他的弟子们,我觉得文松、宋小宝等人的演技其实也是可圈可点的,但在观众心中,他们只会演跛子、娘娘腔、磕巴等比较冷门的角色,这显然算不上什么艺术——我们不说话剧,单说天桥艺术之一的相声,大师都不胜枚举,而出身于田间地头的二人转呢?它充其量算是曲艺界的一个暴发户,再深耕下去也会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而遭到冷眼和冷遇。因此,陈佩斯是艺术家,而赵本山和他的徒弟们,顶多算是艺人。


言午许

1.首先从人生经历来看,陈佩斯的起点就跟赵本山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

1954年父母亲在吉林工作期间,陈佩斯出生于长春市农安县。陈佩斯是家中次子。十五岁时,因为文革的到来,父亲陈强被打成黑帮,陈佩斯也随着父亲上山下乡到内蒙古插队。他在沙漠地区的建设兵团度过了四年。

陈佩斯在兵团期间是个运动健将,擅长的项目是跳高和排球。还夺得过内蒙古建设兵团的冠军。后来他先后报考了北京军区文工团、总政话剧团,但由于当时陈强仍被认为是黑帮的原因,都没录取他。

1973年,电影演员田华知道了陈佩斯的事,碰巧八一厂准备招收新学员,便叫陈佩斯去试试。于是陈佩斯考取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

2.从家庭情况来看,陈佩斯从小就受到了文艺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和赵本山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气质和思想高度

在1951年,陈佩斯的父亲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随中国青年艺术代表团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访问演出,在匈牙利国家歌剧院演出《白毛女》,正逢陈佩斯的哥哥出生,为了纪念这一时刻父亲陈强将大儿子取名为“陈布达”,而数年后二儿子出生则取名“佩斯”。陈佩斯还有一个妹妹“陈丽达”,是以匈牙利的一座岛屿取名的。父亲是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 ,哥哥是“草原恋”合唱团团员陈布达,妹妹陈丽达是位剪辑师,妹夫张山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国家二级演员。

在部分人认为其喜剧为一种闹剧的情况下,陈佩斯坚持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和特有的银幕魅力,在银幕上塑造了一系列滑稽、笨拙但本性不失善良的小人物[

反观赵本山


1963年赵本山母亲病逝,父亲远走他乡,几乎成为孤儿,开始跟二叔(盲人)学艺。拉二胡、吹唢呐、抛手绢、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转小帽等样样精通,尤其是三弦功底尤为突出。苦难的童年是他一生的财富,为其日后的小品、演艺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
1974年赵本山17岁入公社文艺宣传队,又入威远乡业余剧团,后借调西丰县剧团主演二人转。
1982年,辽宁省举办第一届农村小戏调演,在梁秀亮与崔凯合作的拉场戏《摔三弦》剧中扮演盲人张志,一举成名。
1987年赵本山和潘长江搭档演的《瞎子观灯》,在沈阳演了五六百场,一天就演四五场。同年,他调入铁岭市民间艺术团。

而且赵本山的小品近年来日趋低俗化,被批不再符合二人转的传承人的形象。

赵本山自己也积累了巨额财富,负面新闻不断

何为艺术家,艺术家就是倾心表演,热爱表演,心无杂念,弘扬正能量,传承文化精神的人,或许在大众的心里陈佩斯是符合这样的标准的。


Lollilop

这题目里也有个陷阱,因为观众说陈佩斯是艺术家而赵本山不被称为艺术家,这个说法很难验证。

渔人也难评说,两人谁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只能说两人代表了不同的艺术形态。

陈佩斯的喜剧小品偏向于靠剧情丢包袱,因为他是科班出身,戏剧理论更强,技术更好,表演的层次更丰富,细节更多;

陈佩斯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角色:

他最著名的角色“陈小二”,以各种社会小人物的形象出现,以艺术的形式把小人物重塑,得到了类似卓别林的表演风格,更在父亲陈强的启发和督促下,形成了类似重构和颠覆生活中权威伦理的“陈氏父子戏剧”系列喜剧。

他在春晚上的那些经典小品,《吃面条》、《胡椒面》、《拍电影》、《羊肉串》等等,很突出的展示出他的喜剧技术和表演艺术。

表演和情境都很突出,尤其是《吃面条》和《胡椒面》,都是很简单的小事,但是他用真实细腻的表演再现了这些场景,让人能身临其境。

《吃面条》

很完美的展现了一个临时演员,从刚开始的呼噜噜大口吃面一会底光,慢慢的越吃越慢,更无法边吃边表演,到最后吃的蹲不下,也塞不进嘴里的过程。

他的这些小品,是可以搬进电影学院的教科书级自然的喜剧和表演,冲突和矛盾展示的淋漓尽致。

而赵本山

众所周知,是草根出身,东北二人转描述的也多是农村故事,民间的艺术形式,下里巴人,追求什么好笑演什么,什么好笑说什么,他赖以成名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卖拐》等,所推崇的也都是东北式的语言包袱。

从某种角度讲,有些台词更像是曲艺,比如《昨天今天明天》里的这段

其实如果有分级制度的话,这句台词是不能上台表演的,从这里也这可以看出东北二人转的底蕴和根基,在农村的舞台上表演时,可能有更多低俗的台词,因为这是他们的日常和喜闻乐见的。

他最出名的弟子,小沈阳,也是以一个说话阴阳怪气的服务员形象走红的,因为在“二人转”的舞台,观众多场大,对演员表演的要求少,而对语言的要求更高些。

这也造就了赵本山一派更注重喜剧中的语言魅力的特点。

还记得小沈阳自我介绍的经典台词吗?

“大家好,我是小沈阳,小沈阳的沈,小沈阳的阳……”

如果把它放在喜剧理论里,它是很无聊的台词,但放在现场表演里,就会使人发笑。

综上,

我想以上虽然不能说明陈佩斯和赵本山谁是艺术家,但起码能说明一点他们表演的风格和取向,至于观众怎么评论,这是大家的自由和权利。


渔人娱己

问了一下度娘什么是艺术家——艺术家是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

从这一定义看陈佩斯和赵本山都是艺术家,但在很多观众心中陈佩斯是艺术家,而赵本山不是,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01

艺术家要具备最基本的角色素养和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

陈佩斯科班出身,受过专门训练,通晓喜剧作品的内涵与外延,具备艺术家的素养,有艺术家的内在涵养。

而赵本山来自民间,是草根型喜剧演员,没有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从受教育的程度和专业知识上对比,赵本山比陈佩斯要稍逊色一些。

02

喜剧多以笑激发观众爱憎。

用不同含义的笑声批判假丑恶现象,歌颂生活中真善美的事物,能使观众在愉快的笑声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从作品内容看,纵观陈佩斯的作品,无论是相声还是小品,还是电视剧陈佩斯演出的作品蕴含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内涵都有深度,有广度,他在银幕上塑造了一系列滑稽、笨拙却本性善良的小人物都引人深思。如《主角与配角》让我们笑过之后会反思生活中类似现象,能引发观众的思考。

所以艺术评论家殷谦这样评论他:“陈佩斯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他把为他人艺术当作自己的一种责任,是因为他有着对苦难的敏感和对残缺的不满,有着与底层的‘小人物’站在一起的勇气”。

而赵本山的作品内涵不够深厚,如电视剧则多演绎农村题材,范围有一定局限性,可能观众的口味是多方面的,毕竟众口难调,对赵本山评价也就不如陈佩斯高了。

从表演形式上看,陈佩斯的表演从肢体语言到表达手法及普通的标准程度都吸人眼球,反观赵本山的作品中大多数笑点都出于利用人的残缺,用歪嘴、挤眉、结巴、娘娘腔、拐脚、口眼歪斜等娱乐观众,搏人一笑,也许这些也让赵本山在观众眼中失分不少。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观众的眼中,对陈佩斯和赵本山塑造的形象也褒贬不一,也不足为怪。

我们对两位喜剧大师作品的敬重就是对两位喜剧大师为银屏的辛勤付出的敬重。


有书共读

1,自己知道陈佩斯先生,印象中最深的演的叫二子的角色。

2,后来,看到了一些小品,如经典的《吃面条》、《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羊肉串》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无论陈老师讲故事的能力,还是设置情节的能力,表演的能力,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叫大师了。

后来,因为被央视封杀,离开大众视线十几年,转而进行话剧的表演。对于真正的大师,十几年无人关注的情况下,可以坚持的做一件事情,这个就是大师的品性。

真正的大师,肯定是可以耐得出寂寞,寂寞的时候,就是进步自己的时间段。

3,可以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不被权势压倒,不昧权贵,挺直自己的腰板,才能够做一个真正的人。何为人?左撇为真,右捺为正,真与正就是人,也就是诚意正心。

如果心不正,此时的人是扭曲的,诚意更没有办法做到了。我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个社会是非常的困难,因为外界的诱惑太大了,坚守住自己的那颗心是非常非常的难。最难的事情,就是在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你还需要继续的努力,直到有一天得到众人的认可。

老天从来不亏欠任何一个人,因为: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

4,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表达人的善心善行,而不是去丑化那些弱势群体。应该是讽刺那些恶念恶行,揭示其中的道理,让人们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才是一个艺术家应该做的

无论任何时代,需要的都是真善美,需要宣传与褒扬善人善行善心,唤醒人们的那颗善良的心。逐渐的减少人们的恶念恶行,私心。

时代的进步,最重要的是人心的进步,因为社会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社会的组成的主体永远是人。如果没有人,那么也不会有所谓的社会,也就不会有善恶,一切皆无了。

5,陈老师,以自己的正念正行正心,给我们表演一位艺术家,应该怎么做人,应该怎么对待艺术,如果处理世间对自己的不公,如果表达自己,如果重新让人们认识自己等等。


喜欢文化历史相关内容,请关注:驯服黑夜


驯服黑夜

从艺40年,陈佩斯一直在喜剧的路上,经历了大红大紫,也经历了坎坷曲折,陈佩斯没有淹没在市场中,也没有隐退。


直到今天我们再翻出他当年的小品,依旧有“教科书”的意味,而现在的他,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内地舞台剧喜剧,陈佩斯的团队是扛鼎的一支。

之前因为《戏台》采访陈佩斯,与他聊了不少,从中感受到他的为人、他的脾气,还有他的坚持。陈佩斯提出了一点,“喜剧是一种文明”。他发现,现在的人笑比十年前多,他琢磨是为什么?最后得出,是因为人创造了笑的条件,笑是一种行为艺术。 他说,自己是看着“社会上的笑声一点点变化的”,并且认为这个变化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推动。


陈佩斯说:“我觉得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和这个社会一起进步,不要觉得自己无足轻重,其实社会可以被我们每一个人积极的去创造,改造。”
2001年到现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与戏剧生活在一起的陈佩斯最大的感慨是还是社会的进步,他觉得体现在剧场里就是,之前人们进剧场是等着被教育,而现在的人们进剧场是为了放松娱乐。


不止看戏

文化内核是陈氏喜剧与赵氏喜剧的最大不同。

陈佩斯早年是喜剧界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早年的几个经典片段里,留下了为数不多但是却能供后人不断细细品味和挖掘的艺术精品。后来陈佩斯被迫出走央视,一代戏剧大师也算是正式退出了大众们的视野当中。

陈佩斯出身文化世家,其父亲也是一个艺术家。在陈佩斯喜剧的表层下,深藏着许多人性关怀和文化层次的东西,而这一切都太过匆忙结束,在其自身坚持与不肯妥协的个性之下,势必造就了后来被雪藏和淡出的结局。

相较起来,赵本山出身真正的草根阶层,其擅长的小品形式与二人转内容,说得好听叫做接地气,取自民间,说得难听直白,便是低俗与媚俗,追求形式上得笑料,而不断去附庸最俗气的审美和审丑,以底限的突破来获得观众们的笑声。这一点上,有着一些典型的赵氏喜剧黑点:比如黄段子,物化女性,更为恶劣一些的,便是在《卖拐》系列中的取笑残疾人的行为。

这一点让许多文化人对其诟病不已,认为赵本山的小品的确不能称之为艺术。而赵本山虽说作为陈佩斯,朱时茂之后笑傲江湖的小品王,的确给全国的人们带来很多欢笑。但其不管小品内容也好,生活上的作风也好,或者成立的本山传媒培养的后一代喜剧人也好,在关于文化层次的这方面上,都有些不尽人意。比如据传现在本山传媒,大部分人进军了直播行业,成日侃大山吹牛逼扯荤段子,的确算不得能上艺术台面。


而关于陈佩斯的成就上限和如果没被雪藏封杀出走,会有如何的艺术影响力,这些都成为了一个永不可知的事情,只能说造化弄人。

陈佩斯近年活跃在话剧界,也衷心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他的更多精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