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的背后的故事是社会百态

“我叫野原新之助,今年五岁,喜欢巧克力饼干,最讨厌吃胡萝卜和青椒!”——野原新之助

五岁的背后的故事是社会百态

对于80后来说,最开始接触《蜡笔小新》应该是小学的时候,那时的小新年龄五岁,而当我们升至初中时小新还是五岁,后来……我们工作了、结婚了!这个叫野原新之助的孩子依然是五岁。

五岁的背后的故事是社会百态

作者臼井仪人在现实世界中碰到了一位痛失爱子的母亲,这个孩子的名字叫做小新,为救自己的妹妹而在车祸中丧生。他的母亲十分思念自己的孩子,常常用他生前喜欢的蜡笔画下小新曾经的日常生活。作者被这个故事所打动,于是创作了小新。

五岁的背后的故事是社会百态

对于漫画来说,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固定时间轴”设定,自动倒带与循环是漫画独有的经典设定之一,所以小新的世界一直都循环在他五岁的那一年。

五岁孩童与人世心酸这两种看似没有交汇点的内容却是《蜡笔小新》的整个中心思想,臼井先生借着小新之口吐露着社会最真实的百态,在创造小新这个角色时,是因为他在观察自己孩子时发现小孩子的想法往往非常独特,臼井先生被这个“独特”的儿童世界所吸引。

五岁的背后的故事是社会百态

孩子的世界不像成年人那么复杂,他们更多的时候甚至不会去理解事情的对错,只会依照自己的喜恶去分辨是“好事”还是“坏事”,早期的《蜡笔小新》被设定为“成人漫画”,因为其中包括很多“性”暗示一类的儿童不宜内容,随着动画版的播出才逐渐转变为适合全家观赏的“家庭剧”作品。

五岁的背后的故事是社会百态

通过对自己孩子的观察,臼井先生发现所有的小孩都有乖巧和调皮的两面性,而这种两面性是十分有趣的,所以在《蜡笔小新》中臼井先生几乎把自己所观察到的两面性全都表现了出来。同时,他也承认“小新”有一部分其实是以他自己为原型,而《蜡笔小新》的故事里也有许多内容是他现实生活的写照。

五岁的背后的故事是社会百态

“以孩童之口说成人之语”,臼井先生饱含着这样的初衷创造了蜡笔小新,似乎从创作之始就没有设想过“成长”的问题,因为小新一旦成长,就再不是“童言无忌”,而是真实的“耍流氓”与“负能量”,这与“欢乐家庭剧”的动画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蜡笔小新永远是蜡笔小新,不会成为铅笔小新或是钢笔小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