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競爭力哪家強?最新排名來了!

過去一年裡,

哪座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最強?

哪座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第一?

哪座城市最宜居?

中國的經濟集聚、人才爭奪和產業遷移有什麼新變化?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40年的發展,中國城市是否已經崛起?未來還將面臨什麼嚴峻挑戰?

今天,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經濟日報社共同發佈一份重磅報告——《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6: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告訴你想知道的一切!

城市競爭力哪家強?最新排名來了!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自2003年開始,每年發佈一次。今年已經是第16次!

報告構建了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宜居競爭力指數、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對2017年中國294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和289個城市的宜居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進行了研究。

2017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十強

深圳、香港、上海、臺北、廣州、北京、天津、蘇州、南京、武漢

城市競爭力哪家強?最新排名來了!

經濟發展仍然是城市所有發展的基石。與2016年相比,綜合經濟競爭力前5名沒有變化,6到10名變化明顯。

具體來看,北京取代天津,位居第6位,天津則下降一位排在第7位,蘇州上升一位排在第8位,南京則直接上升三位進入十強。從十強城市的區域分佈來看,總體分佈格局與2016年基本一致,中部仍然只有武漢進入十強城市榜單,除此之外,其它城市都分佈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和港澳臺地區。從綜合增量競爭力指數來看,上海處於領先地位,而從綜合效率競爭力指數來看,臺北則名列前茅。

2017年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十強

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武漢、澳門、成都

城市競爭力哪家強?最新排名來了!

可持續發展決定城市的真正未來。與2016年相比,前7位城市排名未出現明顯變化,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和南京的可持續競爭力仍保持在全國前列,具有較為明顯的比較優勢;中部城市武漢列第8位,西部城市成都首次進入十強榜單,從2016年的第13位躍居至2017年的第10位,成為西部地區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主要代表。

總體來看,大多數城市對提升可持續競爭力的熱情高漲,城市間可持續發展的競爭越發激烈,中西部部分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得到大幅提升。

2017年宜居競爭力指數十強

香港、無錫、杭州、廣州、南通、南京、澳門、鎮江、寧波和深圳

城市競爭力哪家強?最新排名來了!

宜居城市是城市人才爭奪的首要砝碼。與2016年相比,香港繼續獨佔鰲頭,並與其他城市拉開明顯差距,無錫則繼續位居城市宜居競爭力排行榜第二位,而杭州、南通、南京和寧波的宜居競爭力有所提升。從區域分佈看,長三角地區有六市入選,佔據半壁江山,珠三角地區則有四個城市入圍。

總體來看,中國城市間的宜居競爭力水平差異正在隨時間的推移不斷擴大,空間分化的態勢進一步加劇,這一判斷也是對本報告去年所作結論的驗證,進一步說明提高中國城市宜居競爭力整體水平,彌合城市間宜居競爭力差距已成為當前中國城市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三個新發現

本年度總體報告通過城市來觀察中國的經濟集聚、人才爭奪和產業遷移,有三項新發現。

中西部核心城市正在崛起

一是中西部核心城市崛起,南北分化加劇,以東中一體和一網五帶為標誌的中國經濟空間新格局越發凸顯。首先,中西部核心城市通過外引內聚經濟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而東部地區核心城市資源要素在向周邊及其他地區外溢。其次,經濟增速“南高北低”日趨明顯。最後,東中一體和“一網五帶”經濟空間新格局日益清晰。

“北雁南飛”成為新趨勢

二是中部地區人口持續迴流,東中一體趨勢加強,“北雁南飛”成為新趨勢,城市間人才爭奪日趨激烈。首先,中西部地區經濟強勁增長帶來人口迴流,東中一體的趨勢日益明晰。其次,城市群核心城市人口持續流入,特別是中西部核心城市的單核集聚效應不斷強化。再次,“北雁南飛”成為中國人口大規模流動的新趨勢。南方省份人口持續淨流入,而北方地區的人口則在持續淨流出,並且範圍有所擴大。最後,人口尤其是人才爭奪成為城市競爭的新戰場。

東中一體趨勢日益加強

三是城市群內部和城市群之間發生產業空間重構,東中一體趨勢日益加強。在城市群之間,製造業向中部城市群集聚,高端服務業向東部發達城市群集聚,非城市群內城市制造業向城市群集聚,產業結構趨於低端服務業化。在城市群內部,成熟城市群內核心城市趨於高端服務業化,製造業向周邊擴散;成長中城市群內核心城市通過外引內聚實現製造業加速集聚。

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

本年度報告以“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為主題,回顧40年中國城市崛起波瀾壯闊的宏大曆程,解讀40年中國城市崛起的“一二三”成功密碼,論證40年中國城市崛起的五項標誌性理論與現實意義,分析中國城市面臨的四項嚴峻挑戰,展望中國城市的美好未來。

主題報告研究認為,中國城市經過改革開放以來40年的發展,已經從1978年的星星之火發展到2018年的燎原之勢。在這40年中,城鎮數量快速增長與規模急劇擴張並存,城市人口驚人聚集與城市社會加速形成相依,城市經濟長期高速增長與產業結構持續升級齊驅,城市空間快速蔓延與時空距離不斷壓縮同在,城市微觀經濟和社會治理日趨邁向現代化。

主題報告研究認為,中國城市崛起的因素與機制源自“一二三”,即釋放一個動力,通過兩個競爭,利用三個槓桿。一個動力即行為主體追求自我發展的原動力——中國城市星火燎原的火種;兩個競爭即市場競爭和政府競爭——吹起中國城市星火燎原的春風;三個槓桿即全球分工、偉大的農民工、非農集聚——中國城市星火燎原的燃料。

主題報告研究認為,中國城市的星火燎原和整體崛起,無論對中國、對世界還是對人類文明,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它直接推動民族繁榮富強夢想的實現,帶領城鄉跨入文明現代社會的大門,打破傳統社會發展的路徑依賴,加快人類文明的進程,改變世界的發展格局,顯現城市文明的偉大力量,支撐國家的持續成功,同時也刷新了經濟發展的理論,奠定了城市經濟學的實踐基礎。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6: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是中國城市競爭力課題組的第16次年度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倪鵬飛作首席研究員,攜手各位城市競爭力專家,歷時大半年時間聯合完成。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6》新聞發佈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經濟日報社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主辦,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承辦,鳳凰財經研究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競爭力模擬實驗室協辦。

與會嘉賓精彩觀點:

何德旭:報告從整體上衡量中國城市競爭力的發展格局以及理想狀態的差距,得出了許多重要的結論,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政策定義,對各級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國內外的企業有關的研究機構,以及社會公眾都具有重要的決策參考意義和研究借鑑價值。

王偉光:中國城鎮化成功和城市崛起意義非同尋常。如果沒有中國城鎮化和城市崛起,全球城市人口超過50%將推遲10餘年,世界可能至今沒有邁入城市時代。

仇保興:城市是“問題”根源,也是解決問題的鑰匙。城市硬件的改善必須從建築到基礎設施,再加上“軟件”——智慧城市是調治城市病的變化必由之路。深度城鎮化要求把城市治理策略擴大到城鎮群和城鄉關係的大範圍,才能湊效。

徐林:中國未來城市化的星火燎原還會走二十到三十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克服在過去城鎮化過程中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特別是城市治理,包括城市可持續方面發展方面的問題。

侯永志:農村很多公共服務是鄰里之間互助來完成的,可是城裡不一樣,都是一家一戶,就靠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政府更多的公共服務只有在能力提高了以後才能提供,如果提供不了這些服務,人們的生活質量嚴重受影響。

葉裕民:高技術工人的培養和中等收入階層的形成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前者表現為產業升級,後者表現為社會結構的升級,所以是現代化的整體過程。如果大量的人不去培養,要做工業4.0,工程師還不足20%,就做不成。

張躍國:未來全球城市是網絡型的,傳統理解的垂直分工形成的城市格局可能受到一定的挑戰。將來城市在全球城市網絡當中找位置,發揮作用,是一個簡單的軌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