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侵華日軍身邊的翻譯官都是從哪兒找的?

思明洲抗戰時期,侵華日軍身邊的翻譯官都是從哪兒找的?

我們看各種抗日劇就會發現,很多抗戰劇當中都會出現一類人,那就是鬼子的翻譯官,而且這個“職位”在抗戰時期還特別多。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比如,華北日軍的很多部隊都是以中隊、小隊為單位分散駐紮在各個鄉鎮和炮樓。從理論上來說,日軍每一個分散駐紮的中隊和小隊,必須都有專職翻譯官。

但會外語的前提是多少得有點文化,據《民國教育史》等材料記載,1949年中國的文盲率大約是80%,而那些被視為識字的20%的人當中,還包括了那些只認識幾百個漢字的人。

抗戰時期,侵華日軍身邊的翻譯官都是從哪兒找的?

那麼問題來了,在當時文盲率那麼高,留洋會日語的人也寥寥無幾的情況下,日軍是怎麼實現幾乎一個村就有一個懂日語的翻譯的?這看起來好像是不可能的任務。

抗戰時期,侵華日軍身邊的翻譯官都是從哪兒找的?

總體來說,日軍翻譯官有幾種,日本人、朝鮮人和中國人。有懂得漢語的日本人,這不奇怪,還有大批既懂日語,又懂得中文的朝鮮人,他們的數量要大得多。因為朝鮮歷史上一直使用漢字,自從日本吞併了朝鮮以後,日本就開始在整個半島推行日語教育,因此,懂得日語和漢語的朝鮮人翻譯官,就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

抗戰時期,侵華日軍身邊的翻譯官都是從哪兒找的?

東京外國語學校“漢語學科”課上一景

擔任日軍翻譯官的中國人,語言水平最厲害的肯定是從日本回來的留學生。比如,李宗仁就提到過一個有助於抗戰的翻譯官——來自大連的何益之,不過現在大家都叫他夏文運。他畢業於日本帝國大學法律系,屬於高級翻譯官,在日軍華南各機關總部任職,曾接觸岡村寧次、板垣徵四郎等日軍頭目,關係非常親密。

後來他被李宗仁策反了,成為了中國獲取日軍情報的重要來源之一。李宗仁曾經說過,日軍每一個軍事動向,我方都事先得報,甚至軍委會所得情報都不如第5戰區所得可靠,軍令部屢次嘉獎第5戰區情報組,此實何君之功。

抗戰時期,侵華日軍身邊的翻譯官都是從哪兒找的?

夏文運

但是因為化名何益之的夏文運,從偽滿洲國起就為日軍服務,而且在漢奸政府級別太高,“漢奸”身份難以擺脫。因此,在戰爭結束以後,還是李宗仁出面才得以釋放。

但是,懂中文的日本人和朝鮮人數量再多也不可能達到“每村一個”的水平,所以我們再來說說傳統的“鬼子翻譯官”,就是那種經常出現在影視劇中,在華北大平原上跟著日軍掃蕩徵糧的翻譯官。

舉個例子,1941年2月,駐紮在河北獻縣的日軍部隊是“山田大隊”,即“獻縣駐屯隊山田部隊”。這個大隊有4箇中隊,但是編制都很小,總共只有500多人。

抗戰時期,侵華日軍身邊的翻譯官都是從哪兒找的?

從1941年3月開始,山田大隊及其下轄的中隊和小隊都成立了特務隊,專門負責打探情報。光是在獻縣縣城,山田大隊就有80多人的特務隊,其他各個中隊也都有自己的特務隊。

一旦得到情報,密探會就近報告,隨後當地日偽軍就會出動,騎著自行車快速抵達。然後就是抓、拷問、索要情報,以進行下一次對抗日遊擊隊的襲擊。到了1941年夏天,日軍特務隊規模越來越大,設置了5個科室,2個獨立小隊,4個作業班,還有大隊長,副官,小隊長,班長,科長,科員等等。

但是如果漢奸不懂日語,就是發現了問題,也沒有辦法報告給日軍。

抗戰時期,侵華日軍身邊的翻譯官都是從哪兒找的?

日軍為此採用了兩個辦法,得到了大量的低級別翻譯官。

第一步是讓所轄各個鄉鎮,每一個鄉挑選兩三個人出來當漢奸,不當也得當,而且還要打上“連環保”,防止跑掉。一旦逃跑,就連保人以及本人家屬也要被殺掉。

這些被挑選出來的人被集中起來上培訓班,讓“種子翻譯官”教他們學習日語和一些情報知識。然後再將這些學員打亂,分配到日軍的各個小隊當中去,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繼續學習日語。

抗戰時期,侵華日軍身邊的翻譯官都是從哪兒找的?

因為害怕捱打,這些漢奸翻譯官學習日語的速度確實提高了很多。

最後,我們再說一下所謂的“種子翻譯官”。日軍是從哪裡找到的這些老師呢?除了懂漢語的日本人外,更多的還是來自偽滿洲國的翻譯官。

抗戰時期,侵華日軍身邊的翻譯官都是從哪兒找的?

駐山東壽張縣日本軍宣撫班裡的漢奸

這裡介紹一個日語翻譯——季德一,大連人。日俄戰爭後,大連成了日本的殖民地。季德一17歲時就在日本人南滿鐵路幹活,後來為了升職漲工資,就報名日本東京綜合學校機械系函授班,也就是說,他是在中國學習了日本學校的函授課程。

抗戰時期,侵華日軍身邊的翻譯官都是從哪兒找的?

不中不日的“協和語”也是實現“翻譯”的招數

1939年,他從東北來到華北,考取了日軍華北方面軍宣撫指揮班翻譯官這個職位。從1940年到1941年,季德一都跟著日軍在山西掃蕩,每到一個村鎮,就開始燒草垛,說八路軍就隱藏在草垛裡面。我們看很多抗日劇,日軍一來掃蕩,主人公就都躲藏在草垛裡,其實這非常不真實。日軍掃蕩一點蛛絲馬跡都不會放過,所以抗日艱苦,前輩偉大。

抗戰時期,侵華日軍身邊的翻譯官都是從哪兒找的?

日軍也會編出諸如“軍用支那語大全”來教日本兵一點中文

季德一後來擔任了偽軍第24集團軍的中校聯絡官,在這期間季德一在林縣抓住了一個當地農民,懷疑他是八路軍的密探,就對他進行嚴刑拷打,導致其當場死亡。

到了1944年,經過日本人推薦,季德一擔任了關東軍第693部隊翻譯官,就在金州擔任管理數千名被抓來的我國勞工的任務,當然,也有教日語。每天,身為翻譯的季德一都在日本人的食堂吃飯,而勞工們每天都只能吃硬邦邦的帶皮高粱米,很多人因為營養不良和疾病被折磨致死。

抗戰時期,侵華日軍身邊的翻譯官都是從哪兒找的?

抗戰勝利以後,季德一是“資深”漢奸,他被法庭判了死緩,後來因為表現良好改判為無期,後減刑,於1975年被釋放。

抗戰時期,侵華日軍身邊的翻譯官都是從哪兒找的?

《小兵張嘎》中“胖翻譯”可能是國內知名度最高的“翻譯官”了,扮演者王澍是俄語翻譯出身

外語,是一種工具,當它被用來進行侵略戰爭時,就會伴隨著血雨腥風的罪惡。當它被用來建設和平時,可以實現互通有無。看著日劇、日本動漫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無論會不會日語,也不能忘記那段在中國大地上充滿了“翻譯官”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