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爲什麼日本軍人鼻子底下要留一撮毛呢?

一提到抗日戰爭中日本軍人的形象,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鼻子下面那一撮小鬍子。我們甚至認為他們留這樣的鬍子就是用來搞笑的。

抗戰時期,為什麼日本軍人鼻子底下要留一撮毛呢?

其實,這種鬍子的學名叫作“衛生胡”,因為留鬍鬚有象徵男性尊嚴的一面,但了方便清洗梳理,吃東西的時候也不用擔心鬍鬚掉進飯裡。慢慢鬍鬚留演變成這樣。所以很多人稱其為“牙刷胡”,“板刷胡”或者“人中胡”。

抗戰時期,為什麼日本軍人鼻子底下要留一撮毛呢?

而這種鬍鬚大規模普及還是從歐洲開始,時間大概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前後。當時德國人還留著著標準的普魯士大鬍子。但隨著戰爭的爆發,德軍擔心英國發動芥子毒氣襲擊,軍隊下發了防毒面具,而普魯士大鬍子是沒有辦法保證面部的密封的,於是大家只好把鬍鬚修剪成牙刷胡。

抗戰時期,為什麼日本軍人鼻子底下要留一撮毛呢?

那麼為什麼在一戰結束之後,像希特勒這樣的,仍然留著這樣奇怪的牙刷胡呢?很多人表示希特勒留這種鬍子,就是告訴世人,他是參加過一戰的,曾經為了祖國浴血疆場。毫無疑問,這是一種象徵性政治資本。

而日本人在明治維新之前,他們留的鬍子是和中國人差不多的,就是那種能隨風飄動的長鬍須。但是自從日本進行明治維新後,他們開始全方面學習西方文化,比如,他們在服飾文化上也要全面西化,下令嚴禁公務員穿和服。當時日本學習西方文化的主要國家就是德國。曾經多次派遣使團到德國學習,日本當時幾乎所有一切都學習德國,所以一開始他們也學習那種普魯士大鬍子。

抗戰時期,為什麼日本軍人鼻子底下要留一撮毛呢?

但隨著牙刷胡在德國的流行,日本人也就跟著學了過來。並且也成為了一種地位的象徵。二戰結束後,很多人自然會把這種鬍鬚與德國日本的殘暴聯繫起來。讓人很難產生好感。

抗戰時期,為什麼日本軍人鼻子底下要留一撮毛呢?

而在中國古代對鬍子也很講究。關公在朝覲漢獻帝的時候,鬍鬚用囊包裹住了,引起了皇帝的好奇,就問關羽,你胸前的囊裡是什麼,關羽說鬍子,漢獻帝要看,關羽解開囊,頓時美髯飄飄,漢獻帝看了很羨慕,就誇讚道“真美髯公也”。直到明代,有一把大鬍子是帥哥的第一特徵(絡腮鬍子在當時那是土匪特徵),最符合標準的,是關公的那一種,隨風飄揚,張居正就靠此成為人人稱道的美男子。

抗戰時期,為什麼日本軍人鼻子底下要留一撮毛呢?

但我們現在肯定喜歡吳秀波這樣的鬍子,覺得很男人。但在古代中國人眼中,那就完全是個粗鄙不堪的流氓形象。

抗戰時期,為什麼日本軍人鼻子底下要留一撮毛呢?

站在歷史的角度回味過去,每個時代對鬍子的審美都會不同。放在二戰時期,可能很多人認為日本這種小鬍子很有男人味也說不定。對此你怎麼看?不妨留言處交流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