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为何五次挑战中国均付出沉重代价?

日本阿帕(APA)酒店不顾廉耻、篡改历史之事件刚刚告一段落,这两天,大阪塚本幼儿园幼儿园又火了。这家幼儿园不仅在网站主页上设置了“靖国神社崇敬奉赞会”链接、为皇室和日本武装力量做宣传,还要求孩子们参与到迎接皇族、参加自卫队的活动,演奏《军舰进行曲》和《爱国进行曲》等战前军歌成了孩子们的必修课。

孩子是无辜的,而这些成年人显然别有用心。狂言吞并中国的丰臣秀吉死了四百多年,距离上一次惨痛战败也过去了七十多年,然而,至今还有些“执着”的日本人仍沉迷于“亚洲大帝国”的美梦里不肯醒来,不仅麻醉自己,还拿来毒害下一代。

回顾历史,这个东亚岛国从不缺乏野心家,曾5次大规模挑衅中国,并且屡试屡败。在为此付出极其巨大的代价之后,仍不肯反思。实际上,若一直掂不清自己自己的分量、不敢直面失败的历史,这样的民族和国家所能够得到的,只能是不断重演的失败。

文︱瞭望智库特约研究员陈忠海

东方自古就有一套“朝贡体系”,中国被奉为宗主国,其它国家被视为藩属国;宗主国不干涉藩属国的内政,藩属国要向宗主国定期朝贡。这种秩序长期存在,并在维系地区战略平衡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日本作为体系中的一员,很早就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自唐以来,上千年的时间里,日本至少5次试图向中国主导的这个体系发起挑战,并且每一次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然而,他们并未从中吸取教训,屡败屡战。

这是为什么呢?

从附庸朝贡到渐生反骨


中国对日本有明确纪年的最早记载见于《后汉书•东夷传》:“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金印镌刻“汉委奴国王”5个字。

自那时起,日本就是中国属国,肩负朝贡义务。

这个国家为何五次挑战中国均付出沉重代价?

这个国家为何五次挑战中国均付出沉重代价?

金印图

注:1784年,日本九州福冈县的志贺岛上有个叫甚兵卫的农民发现了这枚金印(该印蛇形纽,鳞状鱼子纹,阴文篆书,2.3厘米见方,2.2厘米高,重108克,含金量超过95%,代表了当时最高的黄金冶炼技术。)金印重见天日印证了中国史籍的记载,轰动了日本。

3世纪以后,大和国逐步兴起;5世纪时,它统一了日本列岛的大部分国家。到中国南北朝时,大和国仍不定期遣使来朝,接受中国南朝皇帝的册封。

然而,随着势力渐渐坐大,大和国反骨渐生。

隋朝初建之时,执政的圣德太子派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在国书中开头就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隋炀帝看了很不高兴,但是,他当时正忙于征伐朝鲜半岛的高句丽,无心与大和国交恶,所以只是在回复写了句“皇帝问倭王”,以示尊卑。

小野妹子再次使隋,国书开头改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隋炀帝阅后大发脾气,把主掌外交事务的部门骂了一通,指示:“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从那时起,日本似乎是铁了心要摆脱属国地位、与中国分庭抗礼。从唐朝到明朝,至少5次向中国发起了挑战。

第一次:跟唐朝抢地盘


唐朝初年,日本仍向唐朝遣使朝贡。表面上,双方关系还挺融洽,其实不然。贞观六年(632年),日本使团回国,唐太宗派新州刺史高表仁随船同往以宣达唐太宗的命令,以尽天朝安抚属国之意。但是,高表仁到了日本,日本王子不愿意接受藩属国的地位,两人就礼仪问题撕了起来,闹得很不愉快。高表仁没有宣读“朝命”就气呼呼地回国了。

随后,朝鲜半岛的“一把火”点燃了两国战争(当时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均主动向唐朝遣使进贡)。

这个国家为何五次挑战中国均付出沉重代价?

贞观十六年(642年),高句丽东部的泉盖苏文杀死国王,立了个傀儡为王,自己则在背后独掌大权。泉盖苏文担忧唐朝出兵讨伐,赶紧拉拢百济和当时还被称为倭国的日本,一边对付亲唐的新罗,一边对唐朝积极备战。

新罗善德女王向唐朝求援,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下达征讨高句丽的诏令,次年3月,亲率大军出征。然而,唐军虽然突破了高句丽的多道防线,取得了多次胜利,但没有将其彻底征服。

唐太宗驾崩后,高句丽加快了对新罗的侵夺,新罗再次求援。唐高宗先后5次派兵出击挫败高句丽。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唐军一改过去由辽东直接发起进攻的传统,采取迂回战术先出兵攻打百济。

这年7月,唐军将领苏定方率军从山东半岛渡海,迅速占领百济。

百济王室向日本求援,齐明天皇决定出兵朝鲜,次年,到前线劳军途中病死。即位的天智天皇派5000名士兵护送百济王子回国即位,又派出27000余人攻打新罗。

龙朔三年(663年),唐朝水师主力与日本水师主力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的入海口)附近爆发了一场激烈海战。

这个国家为何五次挑战中国均付出沉重代价?

这是中日两军的历史上第一场大战,以日军大败、全部退出朝鲜半岛而告终。《旧唐书》记载:唐军“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不仅损失惨重,此战以后,日本举国沉浸在对唐朝报复的恐惧之中。日本学者仓本一宏在《白江口之战》中写道:“从天智朝到天武朝绝不是战后时期,而是不知何时才会结束的战争状态。”

然而,几千年偏居岛国的日本人没有想到,大唐竟以德报怨、3次派大臣带着礼物出使日本。之后,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全面向唐朝学习,直到“安史之乱”。

第二次:无视两宋,几百年不与邦交


唐朝灭亡,中国经历了五代十国之乱。直到宋朝建立,中国再次恢复了大一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按理说,日本应该向中国派遣“遣宋使”。但是,真相并非如此。

宋朝表现挺积极。当时,有不少日本僧人到中国寻求佛法,皇帝知道后一般都会亲自诏见,赏赐丰厚礼物。元丰元年(1078年),日本僧人仲回要搭乘宋朝商船回日本,宋神宗让他携带“国牒”以及赏赐转交日本政府。

然而,等了2年,也不见日本有什么回应。宋神宗急了,让商人借贸易之机带“国牒”给日本政府。这一回,日本政府一连开了5次公卿会议研究对策,但结论仍然是拒绝。

1年后,宋朝的公文又来了,日本这才勉强搞出了一份回文,但其中丝毫不提邦交之事,更甭说恢复进贡了。

宋朝其他皇帝也以不同的方式向日本方面发送过文牒,但日方就是不跟你有正式来往。

日本人是成心的。

两宋时期,中国虽然富有,但由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长期侵扰,连自己家门口的事也没有弄好,对日本的无礼挑衅行为也是无可奈何。这导致在两宋的几百年里,中日只有民间往来而无正式邦交。如此一来,资源匮乏的日本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巨额的贸易损失;但即便如此,日本政府仍不愿屈膝。

第三次:拒绝给忽必烈当“小弟”


这个国家为何五次挑战中国均付出沉重代价?

忽必烈

在元朝建立前,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国已成为其从属国;忽必烈继承蒙古可汗之位后, 3次派人经高丽去日本,试图迫使日本俯首称臣,遭到拒绝。

1269年,忽必烈又派赵良弼赴日发出警告:你们再犹豫,我就要刀兵相见了。谁会笑到最后?你们好好想想吧(其或犹豫,以至用兵,夫谁乐为也,王其审图之)!

执政的北条时宗断然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疆域空前广大。

这个国家为何五次挑战中国均付出沉重代价?

然而,他先后5次发文都遭到日本拒绝。

这个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蒙古汉子怒了。

1274年,忽必烈任命忻都为都元帅,洪荼丘、刘复亨为左右元帅,率领3万多部队从朝鲜合浦出发,乘船越海进击日本,先在对马群岛和一岐岛取得胜利,日军将领允宗助国、经高等战死,元朝联军随即在今天日本福冈一带的海湾登陆。

日本集结起10万军队迎战。元军装备了火炮等先进武器,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但是,由于兵力有限,眼看着后援迟迟不至,元帅忻都下达了撤退命令。然而,突然来袭的大风使元军损失惨重。

日本人喜极而泣,认为是“天照大神”特意赐下的“神风”。

忽必烈当然不服气,于1281年再征日本,此次远征日本的军队多达10万余人,分成两个方向发起进攻:

这个国家为何五次挑战中国均付出沉重代价?

忻都等仍率4万部队从朝鲜半岛渡海;南宋降将范文虎等率军约10万人,分乘海船3500艘从庆元(今宁波附近)等地启航东渡,进攻日本侧冀。

范文虎所部于当年6月出发,7月下旬在日本与忻都所部会师。这时,在日本登陆的元军已达14万人,灭亡日本实在是个大概率事件。

然而,8月1日,元军再次遭遇大风,损失过半——忽必烈第二次远征日本又以大败而结束。

忽必烈驾崩之后,元朝的征日计划随之终止。

日本虽然打退了元军的进攻,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武士阶层自认为在抗元斗争中立下战功,纷纷要求恩赏,从而打破了原有的封赏-世袭制度,导致各种矛盾越来越突出,最终引发“倒幕运动”,镰仓幕府从此被埋葬于历史的坟墓。经过短暂的分裂,日本进入室町幕府时代。

第四次:纵容海盗袭扰中国


朱元璋总结了元朝失败的教训,给子孙们立下一个规矩:不得随意征伐。他颁布的《皇明祖训》列出15个“不征之国”,日本排第二。

室町幕府深知自己与明朝实力相差悬殊,加之当时中朝关系十分密切,所以不敢公开与明朝为敌,再次成为了中国的藩属国。

据《明史》记载,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冬天,先后有9个国家来中国朝贡,其中就有日本。

与宋朝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路线不同,朱元璋实行“海禁”,诏令“片板不得出海”。正常的海外贸易的停滞,促使走私活动大量出现。这一时期,倭寇频繁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成为横亘于中日之间的一个新问题。

这个国家为何五次挑战中国均付出沉重代价?

倭寇横行

明朝认为,倭寇横行与日本政府的不作为有关——即便没有暗中操纵或指使这种行为,日本的不作为对这些贼人来说也是一种纵容。

因此,明朝决定警告日本政府。

于是,在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派郑和出使日本。郑和为远航西洋准备了一支庞大的舰队,这次赴日成了这支远洋舰队的“首秀”。

使者背后的大明朝10万水师,使执掌日本的足利义满感受到巨大压力。他不敢怠慢,马上下令捉拿了20多名海盗,用“蒸杀”的残酷刑法处死,算是给了明朝一个交代。

明成祖很高兴,赏赐足利义满“日本国王”的金印一枚,并允许日本可以“十年一贡”。

为照顾日本的贸易需求,明朝允许日本以藩属国的名义进行朝贡贸易。

注:日本船只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载货物来中国,货物被视为“贡品”,明朝政府收取后以“国赐”的形式回酬日本所需的中国物品。由于相关船只必须持有明朝政府事先所颁的“勘合”(类似于签证和执照),这种贸易形式又称“勘合贸易”。

第五次:想以朝鲜为跳板吞并中国


室町幕府晚期,日本再次陷入乱战,出身于下层武士的丰臣秀吉强势崛起,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逐步统一日本。

这个国家为何五次挑战中国均付出沉重代价?

丰臣秀吉

崇信武力的丰臣秀吉企图继续扩张。他认为,要征服中国必须先征服朝鲜,使朝鲜成为进攻中国的跳板。

他刚刚就任关白(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丞相),就在给家臣一柳末安的信中写道:他不仅要统一日本,还要征服唐国(中国明朝)。

次年,他在会见耶稣会副管区长加斯帕时公开表示,待日本国内基本完成统一后就会出兵明朝和朝鲜,以使自己“威名传至后世”,为此,还拜托这位西方传教士帮自己购买2艘兵船。

此时,日本国力与中国可谓“天壤之别”:日本刚刚经历了30多年的混战,可谓百业凋敝、满目疮痍;而明朝建国已200多年,总体上没有大的战乱,军力尚且强大、皇权尚且稳固。怎么看,双方都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丰臣秀吉如此高调地叫嚷着要攻打朝鲜和中国,在当时的许多人看来,实在是发了疯。

注:1589年,丰臣秀吉派使者到朝鲜,要求朝鲜李氏政权派代表来日本“祝贺丰臣秀吉出任日本国王”。朝鲜李氏政权一向亲近明朝,对日本较为冷淡,但顾忌邻国关系,还是于次年派黄允吉为特使来到日本京都。丰成秀吉让黄允吉带国书给朝鲜国王李昖,令朝鲜与日本共同出兵征伐明朝,要朝鲜做日本的“征明向导”。李昖断然拒绝,并紧急通报明朝政府。

丰臣秀吉分别给琉球国、台湾岛上的高山国以及吕宋的西班牙总督、印度的葡萄牙总督等发出公函,要他们支持自己讨伐朝鲜,还以亚洲新霸主的姿态要求琉球国、高山国向他称臣进贡。琉球国王悄悄把相关信息报告给了明朝政府。

实际上,丰臣秀吉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

他依靠无数武士的拥戴消灭了对手,为巩固执政根基,他必须考虑这些人的利益。战乱结束意味着大批的武士要失业了。如何安置他们?如何满足他们所期待的回报?

日本资源贫乏,很难从既得利益者口中分一杯羹给这些功臣,对于此时的丰臣秀吉,发动对外战争或许是稳定时局的最佳途径。

1588年,欧洲的阿尔马达海战使丰臣秀吉眼前一亮——同样是岛国,英国人能完成的伟业,日本人何乐不为呢?

注:刚刚完成宗教改革、脱离罗马教廷的英国战胜了欧洲老牌天主教强国西班牙,西班牙无敌舰队在此战中遭受惨败,就此结束了在大西洋的霸权,英国的国际地位一跃而起。

1592年,丰臣秀吉派小西行长、加藤清正分率20万日军分东西两路侵略朝鲜,拉开了战争的帷幕。

这个国家为何五次挑战中国均付出沉重代价?

这场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7年。1598年,中朝两国联军将日军全部赶出了朝鲜。

《明史》这样描述日本人的巨大损失:“丧师数十万,糜响数百万。”这场战争直接导致了丰臣幕府的灭亡,丰臣秀吉于当年病死,德川家康趁势崛起。

史观错误,日本难逃宿命


日本向中国发起的这5次挑战,付出的代价一次比一次严重。贸易损失还好说,一场大仗下来动辄死伤几万、十几万人。如此损失,日本根本无法承受(唐朝时,日本的总人口约为500万左右,其后至明朝嘉靖年间,大多在400万至500万之间)。

然而,即便屡次付出惨痛代价,日本人也未能吸取教训,仍然长期沉浸在所谓“亚洲大帝国”的迷梦之中。如此执迷不悟到底为哪般?

一方面,大陆的魅力太大。岛国多灾多难、资源匮乏、缺乏纵深,这种环境造就了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危机感,很容易激发对外扩张的冲动。向疆域广阔、物产丰饶的大陆发展,成了无数日本人的“终极之梦”。

另一方面,武士阶层推波助澜。幕府时期,日本天皇长期被架空,国家难以实现集权,地方大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权力,却难以真正实现集权、无法左右时局。武士阶层趁乱坐大,成了对外扩张的急先锋。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日本“神国”史观危害甚重。日本人自诩为“天孙民族”,天皇是“天照大神”在人间的代表,日本才是世界的中心。

丰臣秀吉就是利用这些说辞进行舆论宣传和战争动员的。他说自己是母亲“梦日入怀”所生,上天赋予了他统一天下的使命。这种在历史上被用了无数次的把戏,日本人就信了。

那场战争完全是他蓄意挑起,创伤遍及中、朝、日三国。作为战争罪人的丰臣秀吉理应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挞伐——对其疯狂行为进行批判以警醒世人。

然而,在很多日本人的心目中,丰臣秀吉并非罪犯,而是一个有大本事、值得学习和效仿的英雄。在日本的各种相关书籍中,几乎都把丰臣秀吉树立为正面形象,日本多地设有祭祀丰臣秀吉的神社,他在日本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个国家为何五次挑战中国均付出沉重代价?

二战后,日本投降仪式

缺乏对前人错误的清算,后人就会再犯前人的错误。在近现代,日本人再次为其错误历史观支付了巨额“账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这一点上,直到现在,很多人日本人恐怕还都要好好地补一补历史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