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怎么越来越不讲感情?

很多读者都应该阅读过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撰写的《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篇文章。在文章中,他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让人醍醐灌顶的词汇: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典型代表就是文中提到的那位为了获得教授推荐信而故意坐在教室前排并有目的地与老师探讨问题,一旦达到自己的目的,立马消失在茫茫人海。

这种事例在大学已经不是新鲜事了,类似故事的轮番上演越来越成为教育产业化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向了诸如“对我有用是我师,对我无用我不识”之类的不讲感情之路。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感叹,现在的大学生怎么越来越不讲感情,直呼很受伤。

何谓不讲感情?最基本的,我们从小就挂在嘴边的“见到老师要问好”,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却做不到了?是望而却之,遇而躲之,见而避之,还是迎面而低头过之呢?

大学生怎么越来越不讲感情?

同样令人心寒的是在网上,朋友圈等公开场合以最粗俗的语言对老师进行诋毁,谩骂,曾有大学生在博客上使用侮辱性词汇攻击老师从而引发了“中国博客第一案”;一个学期的课程结束,能记住任课教师姓甚名谁的学生也是凤毛麟角。

讲感情很难吗?要求很高吗?并没有。应该没有任课老师会把自己将来发展、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吧?他们只希望学生上课能认真听讲,路上见面打个招呼,如果能说几句贴心的感谢话,可能他们一整天都会开心的找不到东南西北,教书育人的崇高价值感瞬间爆棚,空间里很多老师也会时不时的晒出为人师的幸福瞬间,遗憾的是太少了!

因为在很多大学生心目中大学教育已经沦为找份好工作的训练营角色,而教师则不可避免地成为获取知识的工具,师生之间的交往好像只有期末分数这样赤裸裸的渠道,彼此之间缺少了传统的浓浓的人情味的温度,感情从何谈起?

老师们感到委屈吗?我们看看毕业大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印象:

“大学老师基本上是上完课就走人”、“毕业了,专业老师都不认识我”……这是许多学生对大学教师的印象。“大学教师留给学生的总是来去匆匆的背影,我更怀念高中时期的老师。”

大学生怎么越来越不讲感情?

有媒体曾先后对部分应届毕业生做过一个调研,询问大学印象最深的人群?最终的结果也让众多老师心凉,排名前列的分别是社团伙伴、寝室室友,辅导员因为四年多来勤勤恳恳服务的份上剧中而列,而任课老师却沦为了名单的尾端。意外吗?是不是毕业季的谢师宴也无法从根本上温暖老师们已经哇凉哇凉的内心了。

但实际情况是老师们也很忙啊!不提高校扩招后多校区的奔波上课,如果没有一官半职大多数人也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广大青椒(青年教师)们也觉得心里苦。年龄不上不下,却上有老下有小;职称评聘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权重不在于你的课讲的多么精彩,而是看你有没有基金项目?有没有高级别科技奖励?有没有SCI、EI等论文?你以为他们可以静静地做自己的科研,那你想多了,他们不仅要承担自己的科研任务,有时候还要放下自己的科研任务,为领导的报奖工程增光添彩、锦上添花。

所以,结果就一目了然了,我们一方面说学生不知道任课老师姓甚名谁?那请问,有多少老师值班班上上课同学姓甚名谁吗?

存在这样的现象,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比如大学生的情商与智商的脱节等诸多因素。

身处人人互联网+的时代,人与人之间习惯了隔着“屏幕”的交流方式。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开启了无纸化、快节奏的生产生活方式。机械的文字、表情,迅速的对话,让我们失去了从前写信的字斟句酌,上门拜访表情达意的热络。毕竟,隔着屏幕,跨越时空的聊天,总会多了一分随意与任性,少了一分赤诚和真实。

大学生怎么越来越不讲感情?

之前有看到过一个调研,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普遍觉得自己面对面的沟通能力不如在网上交流,也看到有人调侃明明寝室只有两个人,却不开口说话而用手机交流的现状。人们逐渐习惯于网络社交,也越发依赖网络教学,当老师走上讲台,学生坐上课桌,学术交流和课堂互动看起来也就越发弥足珍贵。在时代进步的车轮下,衍生出此种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走下网络世界的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主动去爱、去表达的能力,徒留复制粘贴式的淡然与冷漠?

功利物质的大环境,衍生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现在很多年轻人的价值观偏于“功利化”,活动行为更加关注自身,同时希冀在物质层面有更大的成功,对一些名利有着超乎本能地热烈追求。

在当前的校园里,功利性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多,坦诚交流成了稀罕物。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人们印象中的高校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不同的道路,百花齐放。

然而事实是,在追求安全不敢冒险的氛围下,学生们互相模仿,更加注重物质追求。如金融和咨询成为了当下热门专业,专业本没有好坏之别,这两种专业的共同点是就业薪金水平较高,写在简历里好看,而且不管你之前学的是什么专业都可以涉及这两个行业。凡对己有用者,暂时认之,凡对己无用者,形同陌路。姑且不评判“精致的利己主义”的东西对比或者性质优劣,其衍生出的对物质和利益的追求着实淡化了师生之间朴素的情感。

表面上的“高情商”,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面具背后的实质让师生之间产生距离感。其一,表面热情,是“怕”,是畏惧老师。其实有的同学并没有和老师真正建立信任,同时又畏惧老师的“权威”,每次打招呼也许表达出热情和尊重,但可能从未与老师深入沟通交流。其二,对自己要求不高,是“堕”,是放弃自我。把学习作为制约自己享乐的阻碍,那么,对待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自然是选择了无视。上课时稍微一瞅,下课之后断然分手,毕业之后更是遗忘到永久。

其三,以自我为中心,是“傲”,是不识师恩。一些人往往在自我定位、人际交往、处世态度方面,自我意识较强,面对与之交往的人,难以有关系意识。并且对于追求平等和自由的倡导有曲解,认为和老师之间是平等的就不尊敬师长。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有思想的我们又岂会不感师情之深呢?如果师生之间互相敷衍和表演,更加需要理智地分析,有效地沟通来解除。

2018年6月11日,河南信阳的李芳老师在车急速驶来的紧急情况下,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学生,并奋力将学生推开,因公殉职。还有很多感人至深的师生故事,一直触动着人们的心底。选择了做教师就是选择了责任和担当,这些兢兢业业的老师甚至在用“命”爱着他们的学生,而“不讲感情”现状的蔓延正在引起愈来愈多的老师的暗自神伤。

我相信,我们不是不爱老师,只是需要勇敢地向他们表达,寻找更多的机会互相了解,多一份真诚和爱心,就会多一根情感纽带,让师生关系更加牢固与纯粹。

渐行渐远的师生关系,越来越淡的感情中,被遗忘的,不是本就无情的岁月,而是富有情义的人心——感恩之心,尊重之心。愿我们都能做到:青春岁月里老师教育陪伴我们成长,此间恩情我们铭记终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