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莒南之“板泉大饼”

《金瓶梅》第八十回里,西门庆死后,应伯爵等七人凑了七钱银子摆祭礼,除了得到二尺孝绢外,“到明出殡山头,饶饱食一顿,每人还得半张靠山桌面儿来家,与老婆孩子吃着两三日,省了买烧饼钱。”书中所描述的“靠山桌面儿”就是临沂人喜爱的面食---板泉大饼。

舌尖上的莒南之“板泉大饼”

说起板泉镇的大饼那可有年头,据说,当年乾隆下江南路过沂州府在品尝沂州名吃“糁”(在此读sa上声)时,吃的面食即是刚出锅的板泉大板泉大饼。乾隆对这种外焦金黄、里嫩酥软、厚如砖块,而且嚼在口中还带着浓浓麦香的美食不知何物,随行官员告诉乾隆:“此乃当地特产‘靠山桌面儿’也”。

舌尖上的莒南之“板泉大饼”

靠山桌面儿,也就是板泉大饼有着固定的尺寸和分量,一个板泉大饼用筋道的白面粉五公斤,外加1公斤老面因子,直径一尺二寸,厚约一寸二分,要烘烤一个多小时。据《山东民俗﹒饮食民俗》记载:“制饼之家的门面,大多临街一小屋,里面设案设炉制作,外面放一小桌,竖饼其上,远远可见,无需再挂招牌。”

舌尖上的莒南之“板泉大饼”

板泉大饼的最大特点是大而厚,制作一个板泉大饼要用15斤面粉,经过1个半小时的烘烤,饼内的水分全部被蒸发掉,最后出锅的饼重量在12斤左右。烤制成的板泉大饼形似小磨盘,直径差不多有60厘米,厚度达13厘米。这种北方硬面食,外表精美细致,颜色均匀,特别漂亮,压印出各种花纹,看起来不像食品倒更像是摆设的饰品,那是用专门的锅饼模具做出来的,有些类似火烧的做法。一般的锅饼都是10斤左右,因为分量十足,都是切成块卖,没人会买一整个锅饼,除非家里人多,否则是要吃好几天的。因为饼里水分很少,所以放置数十天都不会霉坏。

舌尖上的莒南之“板泉大饼”

干硬酥脆,筋道利口,面味醇香,充饥耐存,因而扬名四方,倍受欢迎。锅饼的外壳厚实且坚硬,很有嚼头,很多人特别喜欢吃外皮,酥香且耐吃,经久不厌。牙口不好的人吃起来会很辛苦,不过可以拿来磨牙;锅饼的内瓤是很软和的,一层一层的,有十几层之多,香软易嚼,口齿生津,绝对管饱。锅饼的另种吃法,即是与临沂名吃“糁”搭配,是道名吃。,经济实惠。嚼之有劲而不粘,外硬里韧,食之干香浓厚,回味无穷。吃的时间久了,大饼会越来越硬,猪肉白菜烩大饼又的是一道美食。

做板泉大饼是力气活,板泉大饼是用恒力“打”出来的。在临沂,每个板泉大饼坊内都有一根长约1.5米的木杠子,这是制作板泉大饼最重要的特殊工具。将活好的面团分成四份,拿出一份扔到面板上,接下来木杠就派上了用场,用木杠反复压擀面团后,这是制作板泉大饼最关键的一步,这样做出的板泉大饼筋道好吃。

板泉大饼大又圆,吃完围着天下转。锅饼外硬里韧,嚼之有劲而不粘,食之干香浓厚,回味无穷。外壳厚实且坚硬,酥香耐吃;内瓤香软易嚼,口齿生津。吃大饼的那股劲头,也正如印象中的临沂人,粗犷、豪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