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林貴比較豁達(古代故事)

在周家莊,周氏家族勢力最大。趙家乃聞名全州的名門望族,故而在周家莊,趙家最有威望。周家與趙家有淵源,在鄉下一帶,兩家有著唇齒相依一般的交情。  

周家繁衍能力超強,人丁興旺,卻是鼠目寸光之鼠族,族人走不出三十里之外,一出風水寶地就會水土不服,就會缺氧窒息。故而,周家如八爪章魚,盤根錯節,牢牢固守這一方水土。  

而趙家胸懷天下,趙家子孫遵循聖人教誨,入商出仕,前途在周家莊之外,遠在天際。然而光宗耀祖,趙家仍然離不開周家莊,堅定不一守護著根之所在。  

景林貴一直小心翼翼,唯恐觸犯周、趙兩家,然而,自從景林貴當上周家莊的保甲長之後,才發現處理村中事務,處處都會受人掣肘,才知道好人多麼難做。

景林貴本來不想接受保甲長一職,無奈身為員外郎,有時就要有一種使命感,無故推辭就是沒有擔當,不配員外的身份。  

景林貴與周、趙兩家周旋,委屈求全,往往吃虧費力不討好。  

那一年異地遭災,本鄉湧入不少外來難民,衙門號召賑濟,景林貴捐糧百擔、捐銀百兩。官方場所有限,允許一些鄉紳成立收容所,並派發一定的費用。大多數財主樂意承辦,都為著義舉善行,不為了賺錢,甚至寧願倒貼。  

趙家素有仁義之名,趙夫人向衙門申請了,在周家莊成立了義所,徵用了周家的大祠堂。而且,管理難民的具體事務,交由周家人代理。  

後來鬧出了醜事,難民中有個寡婦,也許有幾分姿色,在周家莊留難了半年,這個女人肚子大了,她自己覺得無地自容,又非常慌恐,就去衙門告狀,以此博取同情,挽回一些名聲兒。  

衙門看了趙夫人情面,想把這事壓下來,就私下委託景林貴善後,景林貴當時已經擔任了保甲長,主理周家莊事務。  

寡婦姓李,嫁於吳姓,稱為吳李氏,吳李氏身邊還有一子一女年幼。景林貴將吳李氏一家三口安置到絳縣親戚家中,一年後,遵從吳李氏願望,貲以銀錢送其一家人還鄉。 

吳李氏孃家兄弟無賴,他後來知情了,遠赴周家莊訛詐景林貴,第一次,給了些銀兩打發,第二次,這賴皮卻是隻向景家洩恨。  

原來,那年也有兩戶難民投奔了趙家堡,投靠了親戚,而這親戚租種著景家的田地。經過親戚的介紹和擔保,景家借給兩戶難民糧食,並提供住所,這兩家人呢,也就承租了景家幾十畝地,往後一邊交租一邊償還。  

古時戶籍制度很嚴格,這兩戶難民種了景家幾年田地,不願意返鄉了,此事民不告官不究,有人舉報,就攤上了相當嚴重的事兒。  

吳某知情,向衙門舉報景林貴非法留置並役使難民,最終結果,明裡沒有讓景林貴受到責罰,暗裡卻是損失了一筆錢的,當時,趙夫人大兒子在州府衙門當差,本可以幫上景林貴的,可是趙家置若罔聞。  

景林貴對於當保甲長,本來覺得力不從心,這件事情之後,數次請辭保甲長一職,均被別人勸解阻止。  

這樣的憋屈經歷,不管別人知道不知道,景林貴從來不會與人提起。  

景林貴將一些羞愧的遭遇埋在心裡,只留給自己回味,一來,覺得自己不具備處理特別事務的才能和智慧,值得反省;二來,講給別人,別人不僅會曲解,而且散佈的過程還會添枝加葉,當自己想要忘卻的時候,別人反而會替自己牢記著,那將是得不償失的事情。  

另外,景林貴懂得禍福相依,“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些年無論受過什麼挫折,景家的各種營生卻是順風順水,賺了銀錢無數,因而,景林貴不屑於小恩小怨。   

再說了,向人訴苦,別人會幫你強化怨恨,這將是人生放不下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