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林贵比较豁达(古代故事)

在周家庄,周氏家族势力最大。赵家乃闻名全州的名门望族,故而在周家庄,赵家最有威望。周家与赵家有渊源,在乡下一带,两家有着唇齿相依一般的交情。  

周家繁衍能力超强,人丁兴旺,却是鼠目寸光之鼠族,族人走不出三十里之外,一出风水宝地就会水土不服,就会缺氧窒息。故而,周家如八爪章鱼,盘根错节,牢牢固守这一方水土。  

而赵家胸怀天下,赵家子孙遵循圣人教诲,入商出仕,前途在周家庄之外,远在天际。然而光宗耀祖,赵家仍然离不开周家庄,坚定不一守护着根之所在。  

景林贵一直小心翼翼,唯恐触犯周、赵两家,然而,自从景林贵当上周家庄的保甲长之后,才发现处理村中事务,处处都会受人掣肘,才知道好人多么难做。

景林贵本来不想接受保甲长一职,无奈身为员外郎,有时就要有一种使命感,无故推辞就是没有担当,不配员外的身份。  

景林贵与周、赵两家周旋,委屈求全,往往吃亏费力不讨好。  

那一年异地遭灾,本乡涌入不少外来难民,衙门号召赈济,景林贵捐粮百担、捐银百两。官方场所有限,允许一些乡绅成立收容所,并派发一定的费用。大多数财主乐意承办,都为着义举善行,不为了赚钱,甚至宁愿倒贴。  

赵家素有仁义之名,赵夫人向衙门申请了,在周家庄成立了义所,征用了周家的大祠堂。而且,管理难民的具体事务,交由周家人代理。  

后来闹出了丑事,难民中有个寡妇,也许有几分姿色,在周家庄留难了半年,这个女人肚子大了,她自己觉得无地自容,又非常慌恐,就去衙门告状,以此博取同情,挽回一些名声儿。  

衙门看了赵夫人情面,想把这事压下来,就私下委托景林贵善后,景林贵当时已经担任了保甲长,主理周家庄事务。  

寡妇姓李,嫁于吴姓,称为吴李氏,吴李氏身边还有一子一女年幼。景林贵将吴李氏一家三口安置到绛县亲戚家中,一年后,遵从吴李氏愿望,赀以银钱送其一家人还乡。 

吴李氏娘家兄弟无赖,他后来知情了,远赴周家庄讹诈景林贵,第一次,给了些银两打发,第二次,这赖皮却是只向景家泄恨。  

原来,那年也有两户难民投奔了赵家堡,投靠了亲戚,而这亲戚租种着景家的田地。经过亲戚的介绍和担保,景家借给两户难民粮食,并提供住所,这两家人呢,也就承租了景家几十亩地,往后一边交租一边偿还。  

古时户籍制度很严格,这两户难民种了景家几年田地,不愿意返乡了,此事民不告官不究,有人举报,就摊上了相当严重的事儿。  

吴某知情,向衙门举报景林贵非法留置并役使难民,最终结果,明里没有让景林贵受到责罚,暗里却是损失了一笔钱的,当时,赵夫人大儿子在州府衙门当差,本可以帮上景林贵的,可是赵家置若罔闻。  

景林贵对于当保甲长,本来觉得力不从心,这件事情之后,数次请辞保甲长一职,均被别人劝解阻止。  

这样的憋屈经历,不管别人知道不知道,景林贵从来不会与人提起。  

景林贵将一些羞愧的遭遇埋在心里,只留给自己回味,一来,觉得自己不具备处理特别事务的才能和智慧,值得反省;二来,讲给别人,别人不仅会曲解,而且散布的过程还会添枝加叶,当自己想要忘却的时候,别人反而会替自己牢记着,那将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另外,景林贵懂得祸福相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年无论受过什么挫折,景家的各种营生却是顺风顺水,赚了银钱无数,因而,景林贵不屑于小恩小怨。   

再说了,向人诉苦,别人会帮你强化怨恨,这将是人生放不下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