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附中知达常青藤学校高考阅卷老师感慨 从每一个字里挑出分数

高考成绩马上揭晓,一位初次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山大附中知达常青藤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孟渊感触颇深,他说,阅卷老师从每一个字里行间“挑出分数”。下面是孟渊对此次阅卷的感受:

山大附中知达常青藤学校高考阅卷老师感慨 从每一个字里挑出分数

九天的阅卷工作结束了,非常辛苦,但也收获良多。当时主动请缨,希望去评阅高考卷,就是想通过切身的体会,增加自己的阅历,加深对高考作文的认识,从而能够对自己的教学有所帮助。今年的作文题目从形式上来说还是比较新颖的,跨越时空的对话,多少带有点浪漫的味道,而当我们在时间上拉开与现实的距离时,或者会有不一样的思考。从内容来说,给出的是一个新时代中国的宏大历史画卷,要写出自己的感触,就要求学生有更高的视野和更深的思考,这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写作的难度,既有高度,又有深度的文章凤毛麟角。总而言之,这次的作文题很特别,想写好并不容易,我就这九天的阅卷情况,谈一点我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先说审题。任何一次比赛或者战斗,都离不开冷静的预判,理性的分析,高考题也是一样。在下笔之前,花点时间仔细研究题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次阅卷发现的最多问题,就是没有对话的语境,没有联系材料。没有对话的语境,就是指题目要求写一篇文章,给那时18岁的青年阅读,很多人没重视,文章写给谁并不明确。有些考生将对象搞错了,写给未来的自己,甚至写给自己未来的孩子,令人啼笑皆非;有些没有把未来的青年当做读者,而变成了一个似乎可有可无的“他”,有些就什么都没有,只是在那里议论抒情。没有联系材料,是指题目所说的“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很多人不注意。你可以有自己生发的东西,但是必须基于所给材料,不能只字不提。但实际的阅卷过程当中,很多同学不联系材料,甚至有意地回避材料,十分可惜。其实,我们在阅卷之前,专家早已把作文题目做了逐字逐句的解读,既然如此,那我们的考生就更有必要研读题干,不放过任何一个字,把重点句子,尤其是任务提示语要理解透彻,这是成功的一个基本前提!虽然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强调,但是问题依然严重。

对于这次的作文,学生是很自信的。因为他们都感觉到押住了题,平时都练过。从《感动中国》,到《大国重器》,再到《厉害了,我的国》,素材琳琅满目,学生信手拈来。但是,大家都低估了题目的难度,当考生急于将自己的储备翻腾出来的时候,已经忽视了题干里那一行行的材料,感觉大功告成的那一刻,却忘了这篇文章写给谁,他们急于将自己平时的成果腾挪在卷面上,自说自话,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应该知道,如今高考作文并不回避热点,押题也就没有了太大的意义。而许多考生还在认为高考题同他们玩的是猜谜语的游戏。他们不自觉的把自己看作了赌徒,沉浸在押中的喜悦当中,却从没把自己当成是肩负着时代使命,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我想强调的是,这绝不是一句虚话。

于是,又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的备考不应该押热点。我们带着学生,辛辛苦苦将热点串讲一遍,反而误导了学生。其实我对此有不同看法,这正是高考想要我们去做的。我们虽然看到了很多千篇一律的文章,但是客观上,却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热点,关注时事。如果一个国家的青年人,不关心政治,不关心科学,不关心经济,不关心国家的发展,那么这个国家就没有未来可言。其实,我们选出的优秀作文也是紧扣热点的,但是这些文章并不说空话,他们会聪明地将题干的材料有机联系起来,找到与他们自己的结合点,然后,像一个长者,对未来的青年做出谆谆告诫。

这次作文让我感觉到“正己”的重要性,我们要把角色摆正,心态摆正,高考要求立德树人,但我们太多人都只想着拿分。

有学生在作文当中谈责任和使命,我想,这也是本次高考试题体现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当你准备对一个小自己18岁的青年说话的时候,应该是充满关爱和希望的。在你历数这18年来祖国的各种成就的时候,心里一定会不由地生发出自豪之情。很多考生都从现实谈到未来,他们知道自己18年后将会成为这个国家的中流砥柱,自然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流露在字里行间。但我同时也看到,个别考生将写作当儿戏,抱怨父母逼他来高考,报复性地随意书写,我仿佛看见那个站在考场门口,顶着烈日,焦急地等待着孩子的父母,和那个考场里玩世不恭的学生。当然,我是要给他一个差评的,但是心里,却满是对父母的同情,甚至有一丝的不忍。我真的想对每一个考生说,请珍惜你们的时间和机会,哪怕是你的过去一团糟,但也不意味着可以在高考当中自暴自弃,你身上肩负的不是你一个人的使命,而是整个家庭的希望。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努力!我想,高考其实也是成人礼最严肃而神圣的一部分。只有成熟而有担当的人,才有资格通过。

当三评卷交到我手上的时候,我不敢,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得分的点,从字里行间把它们挑出来,给考生一个公正的分数。而在我身旁,就是这样一个高度负责的团队。我之前一直有些偏见,认为短时间内批阅大量文章会有些许不负责任,甚至是“草菅人命”,但是,如果你们谁有机会亲临现场,一定会改变看法。这是一个严谨,认真而高效的团队,在这里,我们为30万考生的未来保驾护航。我们每个人都真切地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和神圣。

阅卷结束,整个机房的老师都像过节一样高兴,而我,感到的却是无比的充实。就像我常常跟自己学生讲的,高考不是结束,而是开始,阅卷也不是结束,它将照亮一个新的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