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以幾副鎧甲起家,數年間平定整個江東,為什麼青梅煮酒時曹操還是不承認他是英雄?

醉文史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英雄,而且都非常崇敬這個英雄。但是,每個人心中的英雄各不相同,那曹操心中的英雄是什麼樣的?

首先要有遠大的目標。劉備要恢復漢室,說直白點是想當皇帝的,他不會久居人下。曹操也想成就一番事業。可是,孫策也想,袁紹也想,袁術也想,光有這一條好像還不夠,不滿足曹操的英雄標準。




那曹操心中的英雄還有啥條件?能力。在曹操看來自己有能力,劉備也有能力。曹操怎麼看出劉備有能力,這就是眼力,在曹操看來,劉備和自己才有英雄品質。那為什麼孫策沒入曹操法眼。孫策可是能力很強的人,三千兵丁起家,幾年平定江東,能說沒能力嗎?不能。但是孫策的能力有短板,綜合能力不夠。

孫策人稱小霸王,項羽人稱西楚霸王,這兩個人都是霸王。霸王有霸王的特點,都是勇武過人,但政治能力不足,所以他們是無法成就大業的。




春秋時期奉行霸道,出現了五霸,戰國時期霸道向王道轉移,吳王夫差還固守霸道,最後被勾踐所滅,死得很慘。到了秦朝已經進入王道社會,西楚霸王項羽還奉行霸道,最終失敗。東漢末年,霸道已經沒有市場,不再稱霸天下,而是要擁有天下,劉備曹操都是有能力擁有天下的人,孫策只有打天下的能力,不具備擁有天下的能力。


豫有得

曹操為什麼在煮酒時不認為孫策是英雄呢?

首先,曹操不認為孫策是英雄,這只是他個人看法,孫策經過數年平定江東,不管曹操認不認為他是英雄,孫策的能力都沒有改變。


所以曹操不認為孫策是英雄也只是他個人的看法。

其次,在曹操眼裡,不管孫策如何的厲害,但畢竟不是他自己白手起家的,而是繼承他父親的基業。

他父親孫堅死的時候,手下已經有了一批忠心耿耿的人,也有一定的威望。讓曹操覺得孫策是藉著他父親的基業發家的,所以曹操不認為孫策是英雄!

最後,曹操曾經和劉備孫堅一起討伐董卓,知道孫堅的能力,跟孫堅是同事的關係,作為孫堅的兒子孫策,曹操當然不會把他放在心上!

所以曹操不認為孫策是英雄!

當然孫策到底是不是英雄也不是曹操能說的算得,這只是他的個人看法!


中孚鑑

曹操輕視孫策,認為其“因父成名”,絕非能與自己相提並論的英雄,是理所當然的。就當時天下情勢而論,

孫策別說和曹操相比,就算比之荊州劉表、幽州公孫瓚這些諸侯,同樣也大為不及,孫堅之子的身份,確實讓他在創業時佔據了極大便利。

孫堅與孫策

江東孫氏出身寒門,自稱是春秋時“兵聖”孫武的後裔云云,不過是得勢後給自己門楣貼金。孫堅的父親孫鍾、也是孫策孫權兄弟的祖父,只是個種瓜農民。

孫堅17歲那年行船時遇到海賊,揮刀與戰,斬首一級,由此聞名鄉里,被召為縣吏。漢末黃巾之亂,孫堅從軍屢立戰功,擊平各方叛亂,一刀一劍給自己搏取了拜將封侯的大好前程,獲封“長沙太守、烏程侯”。

董卓竊奪漢朝中樞大權,廢立天子,關東各地紛紛起兵,組成反董聯軍。孫堅率其部屬,身先士卒,浴血奮戰,斬華雄,敗呂布,克虎牢而復洛陽。孫氏虎卒屢克西涼鐵騎和幷州鐵騎,為聯軍第一敢戰之勁旅,在英雄竟逐的舞臺上,書寫了自西楚霸王項羽之後數百年來,江東子弟最絢爛的華章。

董卓屢戰屢敗,求和不得,被迫西遷長安以避其兵鋒,孫堅的聲威也因此震撼天下,縱是稱為當時天下第一名將,亦絲毫不算誇張。

孫堅兵進洛陽,收取玉璽

彼時的曹操也只不過是個聯軍盟主袁紹的故舊之友,而劉備更是籍籍無名之輩。他們雖然年齡與孫堅相仿,但此時的聲望和功績,皆遠不能與孫堅相提並論。此後,孫堅雖然在攻取荊州時,誤中流矢而陣亡,但其人雖沒而英氣長存,將星長耀九天!


小說《三國演義》裡將孫堅在討伐董卓戰爭中的這些戰績,統統“乾坤大挪移”給了主人公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捏造出“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之類的膾炙人口故事,通過戲劇、評書等形式在民間廣為流傳了數百年,相當程度上深入人心,才使得孫堅的功績和能力被廣為低估。

孫堅去世後,其親信部屬依附了袁術,孫策同樣也在袁術帳下為將,奉其命令攻略淮南與江東。事實上,孫策攻佔江東的吳郡、丹陽、會稽三郡之後,名義上還是袁術的部屬,袁術也派了自己親信去接管孫策所得城池。

只是袁術因為孫策在江東的勝利,和徐州呂布的歸附,自以為統領揚州、徐州、豫州三州,已成天下第一大諸侯,竟利令智昏而稱帝,才令其麾下州郡眾叛親離,孫策也趁機脫離袁術,驅逐其親信而自立。

待袁術被曹操連續大敗,最終敗亡時,孫策趁機奪取廬江郡,收其餘部三萬餘人,戰船千艘,而後揮軍西進,於沙羨之戰大破黃祖,斬殺荊州軍萬人,繳獲戰船六千艘,接著兵不血刃奪取豫章郡,又分豫章郡南設立廬陵郡,是為通常所述的“江東六郡”。

當然,孫策僅率領數百門客過江,便打下江東一方基業,甚至被譽為“英氣傑濟,猛銳冠世,志陵中夏”的同時,也必須看到他很大程度上確實是“因父之名”。

討逆將軍,吳侯:孫策

正是孫堅這個江東虎將的威名,才讓孫策在起兵之初,就得不斷英雄豪傑來投,部眾尚未與敵一戰,就迅速壯大到六千餘人。而他的堂兄孫賁(丹楊都尉、九江太守),舅父吳景(丹楊太守、廣陵太守)都是袁術委以重任的方面大員,正是他們的投效,才讓孫策輕鬆叛離袁術,真正自立為一方諸侯。

孫策背離袁術(“仲家”政權)而獨立

孫策江東征戰的敵手,要麼是劉繇、劉勳、許貢之流,要麼是王朗、華歆等坐談高士,要麼是嚴白虎、笮融、祖郎等地方豪強,而且這些人還彼此爭鬥不休,才會被孫策次第擊破。哪怕最有“含金量”的對手江夏黃祖,和曹操擊敗的呂布、袁術、李傕、郭汜等人相比,也完全不是同等分量。這些人放在整個天下舞臺上,確實就是一群能力不值一提的“土雞瓦狗”之輩,

而且,江東所在的揚州,其真正精華在九江、廬江兩郡,原本也只有此處的戶口數和繁華程度,能勉強和中原各州郡相比。等袁術在淮南數年的竭澤而漁,荼毒當地匪淺,又妄自稱帝遭致各方圍攻後,這兩郡也幾乎廢棄了。

孫策佔據的江南的吳郡、丹陽、會稽、豫章諸郡,只是在地圖上看著地方大而已,以人口和開發度而論,也就比南中、嶺南這些蠻荒之地強得有限,和曹操控制的中原地區,決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從曹操這個大漢司空、中原霸主的角度,認為孫策的戰績相比其英雄蓋世的父親孫堅,完全無足稱道,不過是和割據遼東四郡(遼東郡、玄菟郡、帶方郡、樂浪郡)的公孫度一樣,佔據了同樣為貧瘠偏遠化外之地的江東,也在情理之中。

孫策死後,孫權在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夷陵之戰大破劉備,歷時二十年之功,將版圖從繼位時的五個郡,擴張到荊州、揚州、交州的一共三十三個郡,更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割據江南而力抗中原、屹立數十年之久的強大政權,孫策作為東吳帝國這方基業最初的奠基者,其歷史地位也就自然水漲船高。

孫權稱帝時版圖

不妨做個假設,如果赤壁之戰時,孫權竟拱手歸降,或者一戰而亡,則孫策的最終歷史評價,怕是還未必及得上劉表、公孫瓚等漢末諸侯。他確實要感謝自己有一個英雄蓋世的好父親,又有一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好弟弟。


狐狸晨曦

曹操給孫策的評語是“孫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這句話暴露了曹操的內心世界,放在今天也很勵志:只有像劉備曹操那樣白手起家的人才配稱作英雄,仗著父祖餘蔭做事的,頂多算官二代富二代,做得再好也不過是“守成”而已,這樣的人曹操是很瞧不起的,比如袁術靠的是已經成為冢中枯骨的“四世三公”,劉璋接了劉焉的班,不過是一條看家狗(守戶之犬)。而孫策也絕不是真的以幾副鎧甲起家,江東猛虎孫堅給他留下了張昭、程普、黃蓋、韓當等一班智謀之士和能征慣戰之將。而且諸葛亮也說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那就是說江東地盤是孫堅打下來的,孫策算是“二世”。

而曹操之所以欣賞劉備並認為只有他們兩個才算得上當世英雄,因為兩個人有著太多共同之處和相似經歷。

首先這倆人等於都沒啥靠山,劉備雖然是“漢室宗親帝室之胄景帝苗裔”,但血脈已經稀薄的像白開水,像劉備這樣的“劉氏宗親”,沒有一百萬,也有幾萬幾十萬——漢朝皇室繁殖能力很強,中山靖王劉勝生了一百二十個兒子,如果他的每個兒子及後代只有兩個兒子,那麼幾何數級增長下來,那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而曹操比劉備還慘,劉備畢竟可以拿“漢室宗親”來裝點門面,曹操的出身則羞於啟齒:宦官的孫子!而在東漢末年有一個共識:亂國者宦官也。曹操這出身,等於是過街老鼠,雖然曹操的父親曹嵩當過幾個月(中平四年十一月到中平五年四月)太尉,但那是用一億萬買來的,《後漢書》就是這麼寫的:嵩靈帝時貨賂中官及輸西園錢一億萬,故位至太尉。他的前任崔烈用五百萬錢買到過三公之一的司徒,所以史書中的“一億萬”似乎應該就是一億個大錢——雖然太尉位居三公之首,但這價格也不低了。

第二、曹操和劉備從來就沒服過別人,不管怎麼被打成光桿司令(曹操要不是曹洪讓馬,早就掛掉了),但是從不氣餒,也不肯向別人俯首稱臣。而孫策不但向殺父仇人劉表妥協,而且用孫堅留下來的玉璽向袁術換取支持,頭也沒少磕。這一點自然很是讓曹操瞧不起——孫策雖然有霸王之勇,但卻似乎缺少一點英雄之氣……


半壺老酒半支菸

作為東吳的奠基人,“小霸王”孫策的經歷極具傳奇性,在漢末三國時期屬於一等一的蓋世名將。不過對於孫策,曹操對他的評價並不高,不僅沒有把他列入“英雄”的行列,而且還經常稱呼他為“小瘋狗”,這究竟是什麼緣故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孫策。


孫策是漢末名將孫堅的長子,不僅長得帥,而且生性詼諧、豁達,很是招人喜歡,但凡見過他的人,幾乎沒有不為之傾倒,願意為其效命至死的。



孫堅戰死後,孫策為父守孝三年,於漢獻帝永平元年(194年)投靠袁術。而後者因為欣賞孫策,便將其父遺留的部曲千餘人還給他,而這也成為孫策最初的“資本”。孫策侍奉袁術一年有餘,次年便徵得後者許可,開始渡江攻略江東。


孫策渡江後,僅用一年多的時間,便連續消滅揚州牧劉繇、會稽太守王朗、吳郡軍閥嚴白虎、豫章太守華歆等勢力,佔據江東六郡,成為割據一方的大諸侯。建安二年(197年)夏,曹操命令孫策討伐僭號稱帝的袁術,並任命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彼時孫策才22歲。東吳政權在江東六郡的基礎上擴展而來,所以孫策實際上就是東吳的奠基人。



雖然孫策的成就足以讓世人震驚,但曹操對他的評價卻並不高,在同劉備“煮酒論英雄”時,根本就沒把他算入英雄之列。曹操認為孫策不過是跟袁術一樣的貨色,根本不值得一提(“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見《三國志·卷三十二·先主傳》)。


當然,曹操之所以看不起孫策,自然有他的理由。畢竟孫策起兵之初用的全是父親孫堅留下的部曲,而並非像曹操一樣,屬於“白手起家”。況且,孫策之所以能得到江淮一帶很多人的擁戴,不是因為他長得帥,而是因為他老爹是個大英雄,大家抱著“愛屋及烏”的心態看好他,願意給他一個機會。所以無論孫策怎樣不情願,他都擺脫不掉“藉父之名”的標籤。



其實,不僅曹操看不起孫策,就連他手下的謀士們也沒把孫策視作英雄。比如“鬼才”郭嘉便認為,孫策恃勇輕敵、浮躁冒進,早晚會吃大虧,一個匹夫、刺客就能乘其不備殺死他(“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見《三國志·卷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


可曹操雖然內心裡看不起孫策,但也知道他勇猛難敵,所以眼看著他在江東勢力一天天坐大,卻因為戰略大方針的緣故,沒有精力、能力去對付他,只能經常恨恨地說道:“孫策這條小瘋狗,真是難以和他爭鋒啊!”(“曹公聞策平定江南,意甚難之,常呼‘猘兒難與爭鋒也’。”見《三國志·卷四十六·孫破虜討逆傳》注引《吳歷》)。“猘”即“瘋狗”,“猘兒”即“小瘋狗”。



儘管罵歸罵,但曹操心裡面卻很明白,對於孫策只能採用籠絡的手段,以保障他不來找自己的麻煩。所以,等到孫策平定江東後,曹操便提出結親的建議,把侄女許配給孫策的弟弟孫匡,又讓自己的兒子曹彰娶孫策的侄女為妻。同時,又想把孫策的兩個弟弟孫權、孫翊徵辟到許都做官(實際上是想挾持為人質),只是沒有得逞。


可雖然雙方締結盟約,但孫策卻並沒有放棄北伐的計劃,打算利用袁曹鏖戰官渡之際偷襲許都,把獻帝劫持到江東。然而計劃尚未實施,孫策便在丹徒山中打獵時遇刺,而行刺者正是孫策昔日對手許貢手下的門客。



孫策遇刺後傷勢極重,自知不久於人世,便在臨終前將職位讓與孫權,並囑咐大謀士張昭、大將周瑜共同輔佐自己的弟弟。不久,孫策便因傷重不治而死,虛齡26歲,時在建安五年(200年)四月。


文史磚家

青梅煮酒發生在公元199年,當時劉備被呂布偷襲,失去徐州,不得已才投奔曹操,隨後協助曹操攻破徐州,擒殺呂布。在朝廷期間,劉備在衣帶詔事件中受到牽連,但他並未答應董承參加反曹。此後不久,就發生了青梅煮酒論英雄的事情。

所以當時的形勢就是,曹操佔據黃河以南的中原地區,袁紹佔據河北和山西,公孫瓚在幽燕地區,馬騰和韓遂在關中,張魯在漢中,劉璋在益州,劉表在荊州,孫策這時候已經佔領了江東地區。所以,曹操和劉備歷數群雄,分析各個割據勢力的優劣,也就是所謂的青梅煮酒論英雄。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曹操處於群雄勢力的中間,可謂是四戰之地,雖然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實際上是每個諸侯都以曹操為敵,尤其是劉表和袁紹與曹操之間是直接衝突的。消滅徐州呂布和淮南袁術之後,江東孫策與曹操也直接接觸了。群雄之中,袁紹實力最強,對曹操的威脅也最大。

關於這件事,《三國志》只在《先主傳》中有幾句簡單的記載:

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劉備在這裡之所以表現得有些緊張,是因為他剛被董承拉攏加入衣帶詔反曹的事,他以為曹操知道了,所以特別緊張。而曹操這時候實際上並不知道這個事情,反而是帶有拉攏劉備的意思。曹操這話的意思就是說,別看現在袁紹等人勢力很大,其實都不足為慮,只要咱們一起聯手,肯定能消滅他們。


所以,曹操在這裡不光是看不上孫策,實際上是誰都看不上,從袁紹往下,劉表、袁術、張魯、馬騰、劉璋、孫策,他都完全沒放在眼裡,覺得自己滅了他們簡直不用費吹灰之力。但他唯獨對劉備很看得起,為什麼呢?

這裡要順便對劉備早期的形象做一點解釋。《三國演義》把劉備描述成了一個光會哭的人,所以顯得很無能。但其實劉備早年的形象是更接近江湖遊俠的。在討伐黃巾之後,劉備也因功被任命為安喜縣尉,就是在這裡發生了鞭打督郵的事情,在《三國演義》裡,這個故事被移花接木到了張飛頭上。這個事情說明,劉備也是很有氣性的人。

鞭打督郵之後,劉備就從河北遊歷到了京城。何進在籌備誅殺十常侍的時候,曾派遣校尉毋丘毅到丹楊郡招募軍隊,劉備跟著毋丘毅一起到了丹楊郡。行至下邳時,遇到盜寇,劉備力戰有功,被任命為下密丞,不久後劉備又棄官而去。之後,劉備又被任命為高唐尉,又升遷為高唐令。

裴松之就是在這個地方加入了一個註釋,引用了王粲的《英雄記》說,靈帝末年,劉備本來在京師洛陽,曾和曹操一起返回沛國招募軍隊,靈帝死後天下大亂,劉備也起兵參與了討伐董卓的戰爭,這也就是《三國演義》中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的故事的由來。但陳壽並沒有採信王粲的這個說法,而是隻簡單記錄了劉備跟隨毋丘毅到丹楊郡徵兵的事情,沒有提到曹操。

劉備在高唐縣令任上,被賊寇所破,才又轉而投奔了公孫瓚,公孫瓚讓他和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去對抗袁紹,數有戰功,於是被任命為平原令、平原相。袁紹進攻公孫瓚時,劉備和田楷一起屯兵在齊地,也就是保護公孫瓚的側翼。

就在這個時期,發生了曹操進攻徐州陶謙的戰爭,陶謙向公孫瓚求救,公孫瓚就讓劉備率軍前往徐州去救援陶謙。而到了徐州之後,陶謙病重,曾對別駕糜竺說,他死後要請劉備代領徐州。之後,劉備在陳登和北海相孔融的勸說下,才同意領徐州刺史。

為什麼劉備一來到徐州,陶謙就說“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就是因為之前劉備曾隨毋丘毅或者是曹操,到徐州臨近一帶活動過,並且曾短暫擔任過級別不高的官職,其中就包括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所以在這裡留下了不錯的名聲。

但這時候袁術還在淮南,還沒有被消滅。後來劉備逃離許昌,正是因為袁術稱帝,曹操讓劉備和朱靈一起率軍去討伐袁術,到了前線的時候袁術已經病死,劉備乾脆就不回去了,又再次佔據了徐州。之後,曹操不顧袁紹在後方虎視眈眈的威脅,果斷東征,擊敗劉備,並俘虜了關羽,劉備只好又逃歸袁紹。

也就是說,劉備的早期經歷中可以看出來劉備身上有一股江湖遊俠的氣質,有膽量、有氣魄,但是所到之處又能很快就收拾人心,得到當地人的支持,無論在哪兒都有一批死忠粉絲追隨著他。這和當時已經烈士暮年的袁紹、劉表是完全不同的,年少輕佻的孫策所表現出來的氣質也完全不同。雖然當時的劉備還沒有穩定的地盤做根據地,但他顯然是一個可以期待的潛力股,所以曹操對劉備是比較欣賞的。

所以,劉備佔領徐州的時候,曹操表劉備為鎮東將軍、宜城亭侯,和曹操同歸許都之後,又表劉備為左將軍、豫州牧。這之後,劉備用左將軍的名義,佔荊州,取益州,奪漢中,一直到自稱漢中王,才沒有再用左將軍的名義了。


蕭武

一般人都有自己對英雄的看法,曹操可不是一般人,他心目中的英雄標準超高:

  1. 有勇氣還要有謀斷。

  2. 不能拼爹拼家勢,要能白手起家。

  3. 不能安於現狀,要胸懷大志,志在天下。

這是曹操對英雄的定義,也是他對自己的評價。


用這個標準來看看曹操:

勇氣:沒話說,懷揣利刀行刺董卓。機會不好,下不了手,當機立斷,改成獻刀,立馬隻身逃亡。找著機會了再拉上一隊人馬和十八路諸侯一起討董。

出身:四世三公的袁氏兄弟,動不動拿出身說事兒。太監養子出身的曹操最瞧不上眼的就是這種自己沒用,拿祖上說事兒的人。

志向:不用說了,東征西討,政治嗅覺靈敏,目光遠大。在別人都拋棄皇帝的時候,早早地就把皇帝接到身邊,佔盡了先機。

所以曹操當然認為自己是英雄。


再看看耳朵大大的劉皇叔:

勇氣:當然有,叫上結拜兄弟攢了一票人打黃巾。謀斷也不少,經常為了大局寄人籬下,緊急情況下扔了夫人孩子就跑。不像袁紹因為幼子生病,仗都不想打。

出身:雖說號稱皇叔,其實到他這輩就是個賣草鞋的,沒啥用。

志向:東跑跑西跑跑,一會投奔這個一會投奔那個,但是始終胸有大志,沒有真正臣服過誰。

所以曹操說劉備也是英雄,嚇得皇叔小手一抖,筷子落地,差點出糗。


咱們再來給江東小霸王打打分:


勇氣:勇,很勇,超級勇!勇過頭了!以至於超喜歡逞匹夫之勇,奉行個人英雄主義。喜歡單槍匹馬,出入都不帶隨從。大謀士郭嘉就曾經預言他“必死於匹夫之手”,後來果然死在刺客手上。謀斷也是有的,有時候不容易聽取意見,比如殺于吉。

出身:老爸孫堅就很猛,打下牢固的基礎,創出了孫家老字號的口碑,孫策起家當然借了勢,沾了老爸的光。

志向遠大倒是符合,常常想提兵北上,以至於曹操時時都想防著他。

不過綜合評定,還夠不上曹操心中的英雄。



我們再來看看藍眼睛紫鬍子的老謀子:

勇氣:剛接手家族企業不久,就面臨危機。一堆手下都想投降曹操,力排眾議,聯劉抗曹。有勇也有謀,各種心機,一會聯劉一會打,一會又跟曹操玩曖昧。

出身:創二代,依仗父兄之力,家族已經在江東站穩腳跟。不過他接手後,成就遠遠超過父兄。

志向:北上打曹操不說,還抽冷子偷襲荊州,把戰神關二哥給砍了,野心當然不小。

最重要的是不僅本人超長待機,熬過了曹操、曹丕、曹叡、曹芳,還把東吳搞得非常不錯,在三國裡面是撐到最後的,所以曹操曾經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還真不怪曹操,曹家子孫是真不爭氣,一個比一個短命,一個比一個弱,最後把大好河山拱手讓給司馬家。


所以,以曹操的標準,劉備、孫權是英雄,不過小霸王策策離他心中的英雄還是有不少差距的。


欣星

這個問題談到“青梅煮酒”這件事。名著《三國演義》裡說到這個故事。

說曹操和劉備二人,私下小聚,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二人論盡天下英雄,最後曹操下了一個結論——天下英雄,只有你劉備和我曹操。(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曹操劉備“煮酒論英雄”

其實這是一次私人聚會,劉備、曹操二人喝酒談論,結論僅代表曹操的個人分析,曹操說的英雄只能代表“他心目中的英雄”。

曹劉青梅煮酒,當劉備說到孫策時,曹操說道:孫策,依仗他父親孫堅的威名罷了,不是英雄!(曹操:“孫策籍父之名,非英雄也!”)



在曹操眼裡,他認為孫策只是借了父親孫堅的威名。畢竟,當時孫策尚未有十分牛逼的名氣,曹操放眼的是當時天下久負盛名的諸侯,而進行評選,比如坐擁四州的袁紹,雄居淮南的袁術,荊州的劉表等等,自然沒把孫策放在眼裡,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小霸王孫策,從淮南袁術集團脫離,帶著父親孫堅昔日的一點舊部,回到江東故地,銳意進取,數年間就建立起了江東基業,此時小霸王孫策的威名,響徹天下。孫策年紀輕輕,就創下如此基業,不管怎麼說都令人佩服!

孫策 劇照

曹操當初與劉備“青梅煮酒”,大言天下英雄,不能說他預測分析的不對,但不全對,至少曹操沒有預測還有一個潛力股孫策,也沒預測到還有一個厲害小子孫權,更沒預測到赤壁之戰,如此強大的自己會敗給江東一個年輕的周郎周公瑾。

其實,曹操“青梅煮酒”露算的何止孫策一個?還有孫策的弟弟孫權,堪稱一代雄主。曹操後來曾對人感慨道:我若是有個像孫權這樣的兒子就好了!(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字仲謀。)

孫策的父親孫堅,曾是關東聯軍赫赫有名的先鋒,早年和袁紹、袁術、曹操、劉備等十八路諸侯,一起討伐董卓。後來,孫堅遇襲被害,孫策就帶著弟弟孫權,投在了淮南袁術手下。

之後,孫策另起爐灶單幹,也可能是看出了袁術難成大事,但一定是不想寄人籬下、想闖出一番自己的天下。當初若孫策不敢跨出這一步自己創業,沒有脫離當時兵強馬壯的袁術去闖一闖,也就不可能有後來的與曹操、劉備相抗衡的“三分天下”,成為一方赫赫有名的諸侯。


孫權 劇照

所謂“有得必有失”,但後面還有一句才是重點:有失也必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

說到底,孫策是個武略很強的人,堪稱軍事強人。其特長在優秀的軍事才能,善於帶兵,攻勢凌厲,人稱“小霸王”。但文韜方面,不及他的弟弟孫權。孫策死前,傳位給弟弟孫權時,就曾說:舉江東之眾,與天下爭衡,孫權不如我;舉賢任能,以保江東,我不如孫權。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後,可能在曹操眼裡,他更欣賞 善於運籌帷幄、識人用人的孫權,而對軍事強人孫策則不是很感冒(曹操可能認為孫策勇大於謀),這也可能是曹操沒有把孫策列為他心目中的英雄的原因之一。

孫權的特長是舉賢任能、識人用人,是當君主的好材料。但孫權並不太善於帶兵,所以東吳的幾任大都督周瑜、呂蒙、陸遜等(當然也包括魯肅),都是孫權不得不用的人。所以,人人都有優缺點,英雄也不例外,反而英雄的優點與缺點會更加明顯分明。

孫策、周瑜“竹林聞琴” 劇照

所謂英雄,並非只有曹操心中的英雄,才能叫英雄。憑藉自身努力創立一番不世功業可以是英雄,舉賢任能、運籌帷幄可以是英雄,為保一方百姓安定也可以是英雄。當然,站在不同立場,也有可能不是英雄。

比如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開疆拓土,威名遠播歐亞,草原人認為他是民族英雄,崇拜不已,但對於被鐵木真征服的歐亞國家來說,他是侵略者。

比如“國姓爺”鄭成功,抵抗滿清統治,明朝人乃至今人認為他是民族英雄,但對於當時滿清王朝來說,他就是負隅頑抗的逆首。(當然,我認為鄭成功是英雄。)

比如美國人只會把為自己國家或民族謀福利的傑出者,視為民族英雄,就像華盛頓。而對於被侵略國來說,美利堅的民族英雄,也可能是被侵略國的罪人。

所以關於英雄這事,我認為最終只有人民大眾說了才算。為人民謀福利,英雄往往就誕生於人民大眾之中。

以上僅代表我個人想法,更多留給大家思考。


峰子奇觀

正如曹操所說孫策不過是借了他父親孫堅的名聲和舊勢力罷了!孫堅算不上白手起家。


孫堅在江東經營了很久名聲很好,孫堅的部屬也都是江東人。孫策平定江東的人馬也是他父親的老部隊。

孫策憑几百門客和他父親的一千多,最後臨時加入了一些人總共五千人。如果只有這些人,能夠斬殺笮融五萬多人……就算五萬人站那不動,孫策的部下平均一人也要殺十個人人!

為什麼孫策能夠平定江東,因為周瑜引兵來助。周瑜可不是孫策江東小地主出身,而是北方大門閥出來的。周瑜具體帶了多少兵馬,史書沒說,但是絕對不會太少,要不然怎麼打敗砍殺五萬人。

孫策一旦有了幾萬人以後,最先做的事就是將周瑜趕走,怕的就是周瑜鳩佔鵲巢。周瑜為什麼痛快的就走了呢?因為孫堅和周瑜都是袁術的部下,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沒有袁術的後勤補給孫堅和周瑜再厲害也平不了江東。

因此,孫堅平定江東一是借了孫堅的名聲,收攏了孫堅老部下。二是藉助了北方大門閥周瑜的兵馬。三是依靠了袁術這顆大樹。

曹操認為的英雄是自己和劉備。曹操起兵的時候他老爹可一點也沒有資助,全靠自己。劉備就更不要說了,賣草鞋的。因此曹操心中的英雄就是靠自己不靠別人而成功的人。假如孫堅還活著,天下英雄肯定有他,他兒子孫策就比他差了點了。


張野禪

兩個人當面吹吹牛罷了。曹操當時能看不起袁術劉表,還沒牛到看不起袁紹的地步。

硬是要分析沒孫策,孫策是曹操子輩,生子當如孫仲謀嘛;

當年孫策還在江浙打打,沒太注意。等後來曹操評孫策就是:猘兒難與爭鋒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