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郭嘉,孫策,龐統不死,三國會怎麼樣?

凋零之石


如果郭嘉、孫策、龐統三人不死,三國會有很大的變動。郭嘉不死曹操赤壁不會大敗;孫策不死必襲擊許縣爭奪漢獻帝;龐統不死蜀漢不會在三國時期跌落谷底。

郭嘉不死

郭嘉是曹操比較倚重的謀士,而且郭嘉最能理解曹操的心思。郭嘉對曹操擔心的事都會做出判斷,穩定曹操舉棋不定時的心思。赤壁之戰時賈詡曾勸曹操穩守荊州已有的地盤,穩定後孫權必然投降。但是曹操並沒有採納賈詡的意見。若郭嘉在世肯定有方法勸住曹操不發動赤壁之戰,即使曹操堅持討伐東吳,郭嘉也會設法先除掉劉備再伐東吳。

郭嘉太懂曹操的心思,而且大局意識觀也不是常人所及的。郭嘉活著時曹操每次出征擔心的事,郭嘉都能有理有據的安撫曹操不必擔心,而事情的發展走向也全部按照郭嘉所說的一樣。郭嘉作為謀士可以說的上算無遺策了。


孫策不死

孫策統一了江東各地,奠定了東吳的基礎。孫策臨死前想要從曹操手中搶奪漢獻帝,結果人算不如天算遭到刺客暗殺,受重傷而死。曹操和袁紹兩軍對峙的時候,孫策揚言要襲擊曹操老巢許縣,接漢獻帝入江東。曹操非常顧忌,郭嘉平定了曹操心中的波瀾,郭嘉說孫策統一江東太多人想殺孫策,而孫策也必然會被刺客襲擊而死。如果孫策沒有死,曹操將會面臨著袁紹和孫策兩家的攻擊,那麼這種情況下曹操就岌岌可危了。

孫策是一個善於打江山的人,但是孫策不會守江山。如果孫策不死,孫策率軍攻打江山、孫權主理內政發展那麼東吳可以看到統一的曙光。


龐統不死

龐統在三國時期與諸葛亮齊名,龐統的才能也得到世人認可的。如果龐統不死,那麼蜀漢不會衰落到谷底,為什麼這麼說呢?劉備入川時是帶著龐統的,但是不幸的是龐統在攻城時被流矢射中身亡。然後劉備調諸葛亮入川協助爭奪益州的事宜。如果龐統沒有死,那麼劉備平定益州後穩定益州的各個事項自然就落到了龐統的身上。而荊州方面關羽和諸葛亮肯定會攻擊曹魏在荊州境內的幾郡,即使是安心發展諸葛亮也能保住蜀吳聯盟,不至於讓東吳再背後捅刀子。那麼荊州就不會丟失、關羽等人也不會死亡。

龐統對於蜀漢的成就或許貢獻的太少,但是如果龐統活著蜀漢不會衰落到那般地步。不是說諸葛亮無能,而是一個人分身乏術。若是有龐統分擔,那麼蜀漢會慢慢的縮短與曹魏之間的差距。


總結:郭嘉、孫策、龐統三個人都屬於英年早逝,對於三個政權都有著不同的影響。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首先,他們三人按死亡時間排名:

孫策死於200年;郭嘉死於207年;龐統死於214年。

再者,看看他們為什麼而死。

第一,孫策。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決戰官渡。孫策秘密組建軍隊,想偷襲許都,搶回獻帝。在郊外打野的時候,碰到許貢的三個死忠門客,面部中箭,回來看到自己面容被毀,一激動,傷口崩裂而死。死時26歲。

孫策是吳地人,對於江東而言,屬於外來勢力,江東士族很排斥。而孫策一直採取威亞政策,對於不服者,都是殺雞儆猴。

因此,即便不是許貢三門客。面對孫策這種暴政統治下的江東,他也沒法久治。相對於其他兩個,孫策並不是影響歷史的主要原因。

第二個,郭嘉。

郭嘉號稱“鬼才”,死於北征烏桓的途中。在曹操赤壁之戰失敗後,他曾感嘆道:“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先看看赤壁之戰為什麼會失敗。

1.北方兵士不善水戰,這是根本問題。

2.荊州附庸者不是真心實意。

3.因為船隻用鐵鎖相連,中了黃蓋詐降火燒之計。

我想,即便是郭嘉還在,前面兩條的問題也得不到解決。只有第三條,尚可對峙。

因此郭嘉還在的話,雖然不能阻止曹操失敗,至少可以保留實力。

第三,龐統。

徐庶說過,臥龍、鳳雛,兩者得一,可安天下。

此話中的鳳雛,說的就是龐統。

龐統一開始是周瑜底下的一個功曹,得不到重用,於是加入了劉備陣營。

他最大的功績就是給出劉備三條奪取益州的辦法。

最後在圍攻雒縣的時候,身中流失而死。

劉備只好請諸葛亮等人率兵支援,留關羽一人督守荊州。

反觀,如果龐統不死。諸葛亮尚且不用離開荊州,還有張飛、趙雲等人一起協防荊州。真正實現隆中對的想法。

劉備的實力怕是一時之間無人能及。



騙人的貓


下面只能進行推測,歡迎討論。

郭嘉

曹操對郭嘉是高度評價的,下面節選幾句《三國志》中比較重要的記錄:“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在郭嘉去世後,嘆惜道“見世事無所疑滯,欲以後事屬之。”;在赤壁戰敗後,說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第一句說明曹操認為郭嘉是眾謀士中最有才的,第二句說明曹操欲託後事給郭嘉,第三句說明如果郭嘉在,曹操赤壁不至於敗那麼慘。

所以推測如果郭嘉不死,曹操也許不能一統中國,但至少赤壁不會敗那麼慘,荊州和漢中不會丟那麼快,至於託後事,就不好說了,因為曹丕有曹丕自己的小圈子,比如陳群司馬懿吳質等,不一定會重用郭嘉。

孫策

孫策的能力遠高於的其父孫堅和其弟孫權,按照曹操的謀士劉曄評價:“孫策多謀而善用兵。”,東吳謀士虞翻評價:“討逆將軍智略超世,用兵如神。”

再結合孫策生前的一生來看,孫吳集團在孫策的帶領下是一直在擴張的,而這個擴張的轉折點就是孫策的病逝,從孫權繼位以來,除了呂蒙偷襲荊州強硬一點以外,孫權一直都是比較被動的。

所以推測如果孫策不死,孫策應該會一直侵擾曹操,甚至還會先於曹操拿下荊州。

龐統

龐統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如果龐統不死,諸葛亮就不會調往益州,會一直在荊州,有諸葛亮在荊州,關羽必然不會敗走,荊州必然不會丟失,有龐統在,劉備夷陵之戰不一定會戰敗。


所以三人的作用對於魏蜀吳三個政權來說,作用都是很大的,雖然說,多一個人少一個人,對於歷史的發展不會有所太大的變化,但是如果三人不死,這三人是無可替代的,那歷史發展就有意思了。


曹老師xixi


郭嘉不死,曹操赤壁之戰 就會聽取郭嘉意見 赤壁就不會失敗,滅了劉備和孫權 至於益州劉章 漢中張魯 分分鐘滅 曹操就統一全國

孫策不死,荊州就沒劉備什麼事了 孫策能征善戰 統一中國長江下游 很有可能跟曹操兩家對立 第二,曹操徵烏丸 就擔心孫策來許昌搶皇帝 郭嘉說孫策來不了 活不了多久 如果孫策不死 趁曹操打烏丸期間直接端了曹操老窩

龐統不死,那基本沒多大改變 畢竟後期劉備誰都不信任 打孫權的夷林之戰 因為趙雲諸葛亮不贊同打孫權 就不信任他們 最後慘敗 龐統在估計也不贊同打孫權


阿迪達斯耐克鞋服


這個問題真的是腦洞清奇啊,郭嘉、孫策、龐統分別是三國裡面舉足輕重的人,一個人不死都會嚴重影響3國整體走向,一下子來了三個。

那我們按先後順序分析一波吧,第一個死的是孫策。

孫策很小就承繼了父業,又憑藉自己的實力打下了江東基業,年輕氣盛嘛,惹了不少人,最終被刺客殺了,他死後“傳位”孫權,如果他不死,那江東之主還是孫策。

他和孫權在處事上有很大的差別,孫權善於權衡,孫策善於領兵,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將軍,所以我估計啊,他們一定會努力開拓疆土,一早就會在周瑜的輔助之下把矛頭指向劉備,而不是像孫權去結交劉備,借荊州啊,嫁小妹啊,都不可能發生。


孫策不死,劉備可能娶不到孫小妹


郭嘉是207年死的,江湖上有傳言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那按照這個傳言來講啊,郭嘉沒有英年早逝,諸葛亮就不出山了,劉備少了左膀右臂,這是其次的,重要的是,就算劉備在沒有諸葛亮的情況下順利走到最後,他死的時候,阿斗託付給誰?給魏延麼?還是給趙雲?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劉備何處託孤?


最後到龐統了,214年去世,他的死對於劉備拿下川蜀意義重大,估計龐統不死,劉備很難心安理得的去攻打劉璋了,所以。


龐統不死,劉備要麼晚一些,要麼得不到川蜀


綜上啊,這三個人不死,成就不了劉備



三國閨蜜


如題,先說說這三個人對當時各國的影響:

1.郭嘉,熟讀三國的人,都知道有那麼一句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雖然這句話不是書中所寫,但是也間接證明了人們對郭嘉的認可。下面簡單說一下郭嘉這個人,郭嘉,字奉孝,戲志才死後,郭嘉是曹操最器重的謀士了,當然郭嘉本身也很爭氣,出了很多計謀。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水淹下邳,也就是擒呂布那一段劇情了,這一段也足以證明郭嘉的水平了,古代不像現在,科技為王。以前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將天時用得那麼好的都是很優秀的謀士,比如“草船借箭”的大霧。郭嘉不死,我覺得對於魏國來說,最大的影響,就是曹操不會有赤壁的大敗,那麼魏國的實力將是孫劉聯軍也難以抵抗的強大。孫劉只能說能找個角落苟活著,想覬覦北伐,那是一點可能性也沒有。

2.孫策,字伯符,咱們的江東小霸王,一手打下了江東的江山,可以說沒有孫伯符就沒有後來的吳國。這個人充分繼承了他老爹孫堅的勇猛,打仗這一塊沒什麼毛病。不過個人覺得他的性格跟弟弟比還是少了幾分沉穩在,所以如果他還沒死,守家這一塊,不一定會比孫仲謀強。但是開疆拓土,應該是會一直進行的,所以我覺得孫伯符不死,還是會繼續為孫吳開疆拓土的,東吳的板塊還會再稍微大一些,但是也不會大太多了,因為畢竟劉備也不是什麼善茬,再往北就是魏國了,所以只會比眼前的版圖稍大一些。

3.龐統,字士元,龐統的出現稍晚一點點,但是他出現的都是關鍵點,比如赤壁之戰、奪益州等等。個人覺得龐統在軍事這一方面,比諸葛亮不差,而且龐統比諸葛亮為人要狠,所以我更看好龐統,至於龐統不死對蜀國的影響,應該荊州失守其實對蜀國影響並沒有那麼大,小說中,荊州失守是蜀國轉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因為諸葛亮過於倚重荊州,但是龐統覺得益州更值得作為根據地,不然也不會無論如何都讓劉備拿下荊州。

當然,以上均為假設,但是,如果假設成立,我相信三國鼎立的局面又會僵持很多年,三國歸晉的結果又會往後延遲好久。

蜀國不會那麼快衰敗,吳國開疆拓土,魏國異常強大,逼著蜀吳繼續聯手,再加上那麼多謀士,可能才能勉強抗衡一下。局面可能會再這樣僵持很多年……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不喜勿噴,謝謝。


影視夜班車


我們再來說說郭嘉:

郭嘉幫助曹操成功抓到了呂布,又助曹操取得河北,滅掉了烏桓,可謂功勳卓著,雖然郭嘉陪伴曹操的時間並不長,但卻取得了不小的功績。

三國鼎立的局面其實是在赤壁之戰後形成的。據《三國志》記載,曹操赤壁之戰大敗後痛心的說:如果郭嘉還在的話,我曹操絕不會落到今天這個下場。所以,如果當時郭嘉還陪伴在曹操左右,赤壁之戰的結局誰輸誰贏,還不一定呢,甚至蔣幹盜取密信的事情也不會發生。

但是歷史是不可重演的,也是不可預測的。所以,如果三個人不早死,歷史的進程也不會有任何的改變,只不過是多了一些變數罷了。也許三分天下的局面加壯闊奇幻,也有可能展現出更加引人入勝的奇謀怪論供後人品味。憑藉一人之力,很難改變歷史的進程,這是歷史的大勢所趨。諸葛亮曾經感嘆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謀士的作用只在於一時,很難長久不衰。

郭嘉就是再聰明,他也沒有預料到曹操的淯水之敗,最後曹操的兒子、侄子,還有勇士典韋俱戰而死,龐統也沒有預料到自己會死在入川的路上。孫策也想不到自己會死於刺客之手。所以,謀士的作用絕不能誇大,一個國家的興衰關鍵在於君王的選擇。三分天下的關鍵人物是曹操、劉備和孫權,三人都人中豪傑,他們在群雄爭霸中脫穎而出,開疆擴土,攻城掠地,百戰沙場,才得以成就了三國鼎足之勢。謀士雖然有奇謀還需用實際行動證明,方能成功。君主的抱負、胸懷、識人、用人、納柬、審時度勢,決斷直接決定了事業的成敗。

歷代能打下天下的皆明君,但是他的後代大多都是庸才,才使江山每況愈下,最終走向滅亡。這其中歷朝歷代均不缺乏奇士,即使他們胸中有抱負卻也不被採納重用。很多時侯大部分忠臣良將不是被處死就是被貶職,卻成了王朝滅亡的犧牲品。微子、箕子、吳起、樂毅、白起、李牧、韓信、商鞅、賈誼等都是功勳卓著的名將,作用都是是盛於一時。荀彧、崔琰最好還是被曹操殺了,陸遜隨後也被孫權逼死了,劉封也被劉備殺了,誰也沒有預料到郭嘉、龐統、孫策不會早亡後的下場。


公元前


以吾觀之,如果郭嘉、孫策、龐統不死,可能會出現以下四個確定或不確定的歷史局面。

一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勢不改變。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歷史的趨勢和潮流,誰都阻擋不了。當時的三國都在極力超棒自己是正統,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最終不管誰統一了,這個國家都是中國,都是華夏大地的子孫。他們三個君主從來都沒有割據一方的企圖,曹操為統一天下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蜀國積極克復中原,不太積極的東吳也是時不時的出來打一仗,可以說統一是他們三位君主的既定戰略方陣。他們的進取精神令人感佩,這也是三國熱長盛不衰的一大原因吧。

二是三國演義的高潮會提前到來。

我們知道三國演義的中期,諸葛亮一家獨大,視天下謀士如草芥耳,諸葛孔明算無遺策,多智近妖,是神一樣的存在,就算狡詐多計的曹操也是被打的滿地找牙,毫無還手之力。三國的中前期基本上都是諸葛亮的天下,直到司馬懿隱忍數年橫空出世後,才勉強能和諸葛接上幾招。

假如郭嘉不死,在謀略上來說,郭嘉加上曹操和謀士如雲的的曹魏幕僚一定是可以戰勝諸葛孔明的。

三是孫策統治下的東吳帝國有可能統一中國

孫策人稱小霸王,有勇有謀,白手起家,借袁術兵馬霸佔江東六十四郡,也不可小覷。而此時的劉備還無處安身立命,北方的曹操忙著打烏桓,打袁紹,此時,如果孫策不死,定會立足江東,北上中原,與各大軍閥群雄逐鹿,以孫策當時數一數二的的勇武能力和方略,有極大可能和曹操一爭雌雄。

四是蜀國沒有機會出現三國鼎立的絕好機會

歷史對劉備是眷顧的,如果郭嘉不死,孫策不死可能就沒有赤壁大敗,劉備仍然無處立足,也不會出現因曹操嫌棄張松相貌難看而發生張松獻圖的故事,劉備也無法得到益州。

孫策不死,龐統很可能被孫策籠絡到,要知道龐統一直想效力吳國,但孫權實在忍受不了龐統的相貌而拒絕之,可能孫權實在不喜歡重口味吧。

這樣的話,最終還是曹操和孫策爭霸天下,劉備集團到處投奔,淪為打醬油的角色,此時沒有三國演義,後世只能說是兩國爭霸。


經史散人


答:三大奇人會載入野史,一個天天噴血,一個揣著箭生活,,一個臉抗著箭生活。這明顯是個可怕的故事。三國怪談傳說就此開始,為民間生活帶來一絲精神。


會飛的肥羊


其實只有龐統影響大些,我們現在不議論這三個人如果不早死影響三國結局,但是如果司馬懿早死的話那真的影響三國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