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中國新聞聚焦臺兒莊:八省市非物質文化瑰寶再現大運河畔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CCTV4中文國際《中國新聞》

山東臺兒莊古城

大運河八省市非遺展演吸引眾多遊客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6月17日,端午小長假的第二天,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中國新聞》報道了臺兒莊古城端午假期活動。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在山東臺兒莊古城,來自大運河流域八省市三十多組國家級及省級非遺精品項目在這裡輪番上演。北京的京西太平鼓、聊城的臨清龍燈、天津的古彩戲法……這些穿越千百年歷史長河的非物質文化瑰寶,銘刻著深深的歷史文化烙印。精彩的演出,讓現場的遊客樂翻了天。

臺兒莊古城首屆大運河非遺優秀項目展演正在火熱進行中,展演截止至6月18日,臺兒莊古城參將署、謝裕大茶行、復興廣場、歌風樓、關帝廟、菩提寺、天齊廟等地點均有展演,給全國各地的遊客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京西太平鼓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太平鼓是一種老百姓自娛自樂、集體傳承、集體發展的傳統舞蹈,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歷史淵源,在當地的民俗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傳,清初,京城內外太平鼓極為盛行。

臨清龍燈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臨清龍燈尤為特色,主要側重於花樣機巧,較常見的動作有:龍抱圈、舞龍、臥龍、展龍、滾龍、盤龍、蛟龍漫遊、龍頭鑽襠穿花、頭尾齊鑽、龍擺尾等。

古彩戲法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它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一種,按門當兒講,叫做“彩門”也叫“彩立子”,凡是變戲法的行當都稱之為“彩立子”。

丁丁腔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200多年前,江蘇北部徐州市銅山縣境內的利國鎮厲灣村、寄堡村一帶,就流行了“丁丁腔”這一古老劇種。後來流傳到蘇、魯、豫、皖接壤一帶,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丁丁腔唱腔優美、高亢、委婉,猶如山間流水自然流暢,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間氣息,有著“悠揚婉轉數丁丁,十八九腔七二哼”的美譽。

德州一勾勾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一勾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勾勾”劇種流行德州、聊城、惠民及河北省東南地區。地處魯西北地區的臨邑縣地處黃河下游、運河之畔、千里華北大平原之中,獨特的地理環境,對於“一勾勾”劇種的形成和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幡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中幡是裝飾華麗,既具有儀仗特色又用於比賽力量的一種旗幟。在竿頂加上一層乃至數層由綵綢、錦緞、響鈴、小旗、流蘇組成的圓形裝飾物,被稱為纓絡寶蓋,因此舞弄起來色彩和聲音都很美。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國民族民間傳統雜技項目,北京天橋中幡表演最為有名。

河南豫劇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河南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豫劇從清朝末期至今已經形成四大聲腔,即祥符調(以開封為中心)、豫東調(以商丘為中心)、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沙河調(以沙河流域為中心,即河南東南部、安徽北部等地)。

徐州琴書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徐州琴書,舊稱“絲絃”。源於明代小曲,以徐州地方方言演唱,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流行於徐州及周邊接壤的蘇北、魯南、皖北、豫東地區。

徐州墜子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徐州墜子,又稱“墜子書”,因主要伴奏樂器墜琴而得名。廣泛流行於蘇、魯、豫、皖接壤地區。

東平漁鼓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漁鼓也叫漁鼓道情,當地老百姓叫“梆梆筒子”,是用三尺三寸長的竹筒、木筒或塑料筒製成,一頭的筒口用豬護心皮蒙包,配上木筒板拍打發出響音說唱。漁鼓由一個人單獨演唱,演唱內容豐富。

安陽墜劇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安陽墜劇表演活口活詞、劇目可連臺連本表演,獨特的垛子板、十字韻、七字韻、五字坎唱腔別具一格,特有的主樂器墜胡在託腔保調、烘托氣氛上絕佳配合,樂隊無譜伴奏,靈活多變,演唱通俗幽默,貼近生活,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歡。

魯南花鼓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魯南花鼓是一種獨具山東魯南地方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它以山東大漢特有的粗獷、威嚴,融合了山東婦女的潑辣、柔美,形成一種剛柔相濟、細膩奔放的藝術風格。

焦作太極拳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焦作太極拳,表演者們氣沉丹田、圓襠活髖、內鼓外安,運動如抽絲、邁步如貓行,各種基本技術動作起點準確,運行路線清楚,止點到位,動作連貫,上下相隨,手眼配合,身法自如。太極拳講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

河洛大鼓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河洛大鼓,起源於清末民初,是在洛陽琴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洛陽琴書舊稱“琴音”,早期的伴唱樂器是我國傳統的七絃古琴。

舞獅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舞獅頗具看點,表演者隨著火爆的鼓點,鼓催獅動,獅隨鼓動,立體直轉、荷花怒放、高臺翻滾、頂腰旋轉、筋斗翻越、高臺望月、下山探寶等一系列高難度動作,使得獅子形象逼真,氣勢雄渾。表演有動有靜,有緊有慢,動作多是動物本身的動作模擬,擺頭、打哈欠、撓癢癢、滾繡球、直立、吞球、爭球、咬架、上高桌、越障礙、餓虎撲食等,觀眾看的是連連叫好。

山東快書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山東快書是傳統的曲藝形式,演唱者手執竹板或銅板,以快節奏擊板敘唱,所以又叫竹板快書,流傳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發源于山東的臨清、濟寧、兗州等地,最早流行於山東、華北、東北各地,解放後發展遍及全國。

淮北大鼓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淮北大鼓的器具主要有大鼓、鼓架和板。演員一手擊鼓,一手打板,亦說亦唱。唱腔有慢板、快板、垛子板三種形式。演唱時多用“活口”,俗稱“片子”、“贊賦”,靈活運用於描摹各種場景、場面等。演唱作品有《三國演義》、《封神榜》、《楊家將》、《岳飛傳》等傳統和現代書目。

濮陽東北莊雜技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有著雜技之鄉譽稱的濮陽市嶽村鄉東北莊,是廣袤的豫北平原上的一顆明珠,它與河北吳橋並稱為中國雜技南北兩故里。2001年,東北莊被評為“中國雜技之鄉”,2008年,東北莊雜技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國家和省市各級領導的關注。

夏派嗩吶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安徽淮北的夏派嗩吶表演,具有高亢、綿柔、歡快、悲憤、涇渭分明等特點,在器具應用方面,注重多種器具的交替使用,促成音韻逼真、似鳴、似喚、似吟、似歌,似悲、似㖒等風格,加之“悶、咔、咪”等吹奏技巧的合理運用,使曲目的音韻更加沁人心脾,把聽眾帶入現實情境之中。

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央视中国新闻聚焦台儿庄:八省市非物质文化瑰宝再现大运河畔

--- END ---

來源 | 臺兒莊古城融媒體中心

徵稿

不管你是地道棗莊人還是外地遊客,都可以向我們推薦美食、美景、美文、旅遊攻略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